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為什麼被曲解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為什麼被曲解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3 04:20:54

中國自古注重孝道,在數千年的曆史中,還誕生了“二十四孝”的經典故事。而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如今,關于“孝”道的行為都成為了人們最為津津樂道的話題。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我們看一個人品行如何,隻需要看他對家人的态度,畢竟如果一個人對父母家人都不好,你怎麼會期待他對其它人好呢。

在“孝”之一字上,孟子曾給出了诠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後為大,我們大多都知道,那麼之後的兩不孝究竟是什麼呢?

在《十三經注疏》中,古人對“無後為大”進行了補充說明: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為什麼被曲解(俗話說不孝有三)1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

所謂阿意屈從,陷親不義指的就是,當父母做錯了事,隻知道一味順從,而不向他們說明道理,讓他們陷入不義之地,這是一種大不孝。

關于這一點,可以說古代人的思想其實極為正确。父母不是聖賢,他們的一生中可能因為疏忽或者是初次經曆,往往會造成一些誤解。每當這個時候,作為子女的就應該去指出來,和他們說明問題,一同将問題解決或更正,隻有這樣,才算是真正幫父母解決了問題。

在這當中,最出名的例子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方仲永。作為從小有名的神童,方仲永小的時候還沒怎麼讀過書就會寫詩,可以說是天賦秉異。了解兒子這個天賦後,方父不僅沒有讓他去學習深造,而是将他當作斂财工具,整天帶着他為親朋好友作詩。因為沒能接受教育,結果數年下來,方仲永徹底泯然衆人,方父也成了曆史坑娃典型。而随着一代神童就此落幕,王安石也隻能感歎寫下一篇《傷仲永》,以告誡後人。

試想一下,如果當初方仲永在成長之後,能夠嘗試對方父加以勸阻或者解說,自己的結局或許可以得到改變,方父也就不會留下數百上千年的罵名。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為什麼被曲解(俗話說不孝有三)2

家貧親老,不為祿仕

“家貧親老,不為祿仕”的意思是,父母年紀大了家裡依舊貧窮,而身為後輩卻依舊不努力參加科舉、入朝做官,用俸祿去養活他們,這也是一種不孝。

當然,如今我們已經沒有科舉,但并不代表着這句話不适用于當下。古代讀書人唯一的出路就是科舉做官,所以他們将此作為贍養父母的途徑,我們雖然沒有科舉,但我們卻可以通過多種多樣的工作獲得薪酬,從而贍養他們。這兩者,其實意思是相同的,

贍養父母,無論什麼時候都是值得提倡的。父母含辛茹苦将我們養育成人,我們能夠為他們所做的,就是在他們年老體弱的時候,成為他們的依靠。

漢文帝母親薄太後生病三年,身為一國帝王的他,每日侍奉在母親身側。就連晚上睡覺的時候,都不敢閉上眼睛,衣帶也不敢解開,隻為了能更好的服侍薄太後。每天薄太後吃的藥品,他都要親口嘗一下,才會喂給她喝。就是因為始終保持這樣孝順的态度,他才成了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藥”的主人公,被後世所銘記。

當然,漢文帝這種行為是不值得提倡,畢竟要照顧老人,自己也要保持精力充沛才能做到更好,而且亂吃藥也不太好,雖然中藥弊端比較少。但漢文帝這種孝順的态度卻值得我們去學習,畢竟,身為一朝帝王都能做到這種地步,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去抗拒呢?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為什麼被曲解(俗話說不孝有三)3

關于“無後為大”的争議

古往今來,對于“無後為大”的理解,包括古人在内,我們一直解釋為沒有留下子嗣後代,是最大的不孝順。東漢人趙岐在《孟子章句》中就将其注釋為“不娶無子,絕先祖祀”。

但是在近些年受一學者說法的誤導,許多人開始理解為,沒有做好身為後人的本分,才是最大的不孝。這種說法怎麼說呢,确實也沒什麼問題,從意義上而言,對孝道的理解也是積極的。但實質上,它更多的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曲解,在這種解釋當中,他沒有任何根據,也從未進行論證。

當然這種說法之所以能夠火起來,在于它抓住了許多人對傳統文化的反感情緒,利用這種情緒,他們意圖重新定義傳統文化。

這種做法,對傳統文化中的糟粕而言,是一種革新,也值得我們去提倡。但對于正常的傳統文化而言,卻并不值得借鑒和提倡,因為它會誤導大衆。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為什麼被曲解(俗話說不孝有三)4

以上就是筆者個人關于古代三大孝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創作不易,煩請點贊關注一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