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立秋還有高溫天氣嗎?“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過了立秋還有高溫天氣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雲天收夏色,
木葉動秋聲。”
今日(8月7日)20時29分,
迎“立秋”節氣,
傳統意義上的秋天開始了。
視頻來源:新京報客戶端
立秋并不代表酷熱天氣就此結束,立秋還處在暑熱時段,尚未出暑,秋季第二個節氣(處暑)才出暑,初秋期間天氣仍然很熱。
所謂“熱在三伏”,又有“秋後一伏”之說,立秋後還有至少“一伏”的酷熱天氣。“立秋”這天往往還處在中伏期間,也就是說,酷暑并沒有過完,真正有涼意一般要到白露節氣之後。酷熱與涼爽的分水嶺并不是在立秋節氣。
立秋意味着酷暑終結?
立秋不等于入秋 北方涼風漸至南方高溫仍盛
根據1991年至2020年氣象大數據統計發現,立秋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全國平均氣溫開始從逐步升高轉為下降。從我國常年夏秋季各節氣平均氣溫演變圖上可以看到,立夏到大暑氣溫一路升高,大暑達到頂峰,立秋時節的全國平均氣溫迅速從大暑的22.4℃降到21.2℃,跌到夏至前的水平,之後,全國大部日漸涼爽。
圖片來源:中國天氣網
立秋并不等于入秋,立秋是揪着三伏尾巴到來的節氣,暑氣仍存。中國天氣網氣象分析師張娟介紹,常年立秋期間,僅有西北、東北的部分地區開啟夏秋轉換,其他大部地區還處在夏季,尤其是南方地區高溫仍盛。統計顯示,江南、華南以及川渝地區常年立秋期間高溫日數在4天以上,重慶、江西、福建、浙江、湖北等地的部分地區可達7天以上。
北京什麼時候能夠涼快下來?
冷空氣造訪 高溫明天“退場”
北京今天雨後濕度仍較大,加上最高氣溫在34℃左右,悶熱感依舊明顯,特别是午後時段,高溫黃色預警中,大家外出時還需注意防暑降溫勤補水。
另外,今天傍晚到夜間北京仍有分散性陣雨或雷陣雨天氣,局地短時雨強大,出行需随身攜帶雨具。
今夜冷空氣抵京後,氣溫和濕度立馬下降,預計明天白天最高氣溫在31℃左右,最小相對濕度45%上下。此次高濕悶熱天氣将徹底結束。
下周大部分時間,天氣以晴到多雲為主,氣溫下降,預計最高氣溫基本在30℃左右,特别是夜間,最低氣溫将降至19℃至24℃之間。
圖片來源:氣象北京
但由于白天光照充足,午後時段仍會感覺比較悶熱,戶外活動時要注意防暑防曬。
視頻來源:新華社
“啃秋”“貼秋膘”做些啥?
曬農作物、吃肉、吃西瓜一個都不能少
今日立秋,傳統上認為這個節氣是秋季的開始,天氣開始由熱轉涼。這一時期,随着農作物成熟,在湖南、江西、安徽的一些農村進入“曬秋”時節,大批農作物被擺放在房前屋後,形成一道風景線。在飲食上,民間講究“啃秋”“貼秋膘”,流行吃肉、啃西瓜、吃桃子等。
立秋要“曬秋”
古代立秋分為三候:初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指的是立秋過後,我國部分地區開始刮偏北風,帶來涼意。同時,由于晝夜溫差逐步增大,空氣中的水蒸氣清晨時會在植物上凝結成露珠。蟬因為陽光不再強烈,鳴叫更加響亮、凄切。
這一時期,随着果蔬成熟,湖南、江西、安徽一些農村地區進入曬農作物的季節,這些地區由于地勢複雜,平地少,人們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台挂曬農作物,久而久之演變成農俗。村民晾曬農作物場景,也成了很多畫家、攝影家的靈感素材,并稱其為“曬秋”。較為出名的“曬秋”村是江西婺源的篁嶺古村,已經成為鄉村旅遊名片。
立秋食俗
在立秋這天,各地區的食俗大不同,有些地區講究“貼秋膘”,有些地區認為要“啃秋”。
貼秋膘
有機山豬肉,醬山豬肉。新京報資料圖
民間有句俗語:“立秋到,貼秋膘,冬去春來身體好。”每年立秋,老北京的習俗是要吃肉食,即“貼秋膘”。這一天,北京的一些老字号肉食櫃台前會排起長隊。人們認為,這一天要吃肉補償入夏以來的食欲差導緻的身體虧虛。
吃西瓜
8月7日,在安徽省淮北市拍攝的立秋西瓜。圖片來源:東方IC photo
浙江、江蘇地區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稱為“啃秋”。人們認為,立秋後天氣會變涼,吃涼的東西會對腸胃産生影響。浙江部分地區立秋日将西瓜和燒酒同食,表達遠離疾病的寓意。
食秋桃
懷柔橋梓的桃子采摘。新京報資料圖
江南一帶立秋時要吃秋桃。民間認為,每人吃一個桃子,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丢進火爐中燒成灰燼,寄托免除來年疫病的期望。
吃清涼糕
浙江金華地區的人們認為立秋要吃西瓜、吃清涼糕。清涼糕其實是用番薯澱粉熬成羹狀,倒在碗裡結塊,切成小塊,撒上白糖、醋、薄荷等調味料,口感清涼爽口。
吃“渣”
四川部分地區、山東萊西地區有立秋吃“渣”的習俗。當地人認為,“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據了解,“渣”是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人們希望吃“渣”保障身體健康。
資料來源: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天氣網、氣象北京、新京報此前報道
編輯 常江 校對 吳興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