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相傳,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
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01 端午日賜衣
唐代·杜甫
宮衣亦有名, 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 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 當暑著來清。
意内稱長短, 終身荷聖情。
02 端午日
唐代·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 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 但祈蒲酒話升平。
鬓絲日日添白頭, 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 幾人湮沒幾垂名
03 同州端午
唐代·殷堯藩
鶴發垂肩尺許長,
離家三十五端陽。
兒童見說深驚訝,
卻問何方是故鄉
04 乙卯重五詩
宋代·陸遊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05 謝張仲謀端午送巧作
宋代·黃庭堅
君家玉女從小見, 聞道如今畫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 萱草石榴偏眼明。
06 端午三首
宋代·趙蕃
謾說投詩贈汨羅, 身今且樂奈渠何。
嘗聞求福木居士, 試向艾人成祝呵。
忠言不用竟沉死, 留得文章星鬥羅。
何意更觞昌歜酒, 為君擊節一長歌。
年年端午風兼雨, 似為屈原陳昔冤。
我欲于誰論許事, 舍南舍北鹁鸠喧。
07 端午即事
宋代·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 贈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見, 新知萬裡外。
丹心照夙昔, 鬓發日已改。
我欲從靈均, 三湘隔遼海。
08 和端午
宋代·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
忠魂一去讵能還。
國亡身殒今何有,
隻留離騷在世間。
09 已酉端午 - 元代·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
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
無酒淵明亦獨醒
10 午日觀競渡
明代·邊貢
共駭群龍水上遊, 不知原是木蘭舟。
雲旗獵獵翻青漢, 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 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 醉諷離騷不解愁。
,感謝閱讀,歡迎轉發收藏評論留言
精美内容每日更新,請持續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