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創新精神事例齊白石

創新精神事例齊白石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23 03:27:25

創新精神事例齊白石?唐曉敏說齊白石是有創造力的畫家,人們大概都是承認的他的創造力是怎樣形成的?這值得研究啟功先生曾寫過《記齊白石先生轶事》一文,文中說道:,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創新精神事例齊白石?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創新精神事例齊白石(從齊白石的創造力看當下創新教育的失誤)1

創新精神事例齊白石

唐曉敏

說齊白石是有創造力的畫家,人們大概都是承認的。他的創造力是怎樣形成的?這值得研究。啟功先生曾寫過《記齊白石先生轶事》一文,文中說道:

齊先生對于寫字,是不主張臨帖的。他說字就那麼去寫,愛怎樣寫就怎樣寫。

這是齊白石所說的話。啟功先生對齊白石,不僅是“聽其言”,還“觀其行”,看齊白石是怎麼做的。啟功通過自己的觀察,看出齊白石在學習前人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他說:

我還看過齊先生中年時用篆書寫的一副聯:“老樹著花偏有态,春蠶食葉例抽絲。”筆畫圓潤飽滿,轉折處交代分明,一個個字,都像老先生中年時刻的印章,有很像吳讓之刻的印章,也像吳昌碩中年學吳讓之的印章。又曾見到他四十多歲時畫的山水,題字完全是何子貞樣。我才知道老先生曾用過什麼功夫。

最後,啟功提出:“他教人愛怎麼寫看怎麼寫的理論,是他老先生自己晚年想要融化從前所學的,也可以說是想擺脫從前所學的,是他内心對自己的希望。當他對學生說出時,漏掉了前半。好比一個人消化不佳時,服用藥物,幫助消化。但吃的并不甚多,甚至還沒有吃飽的人,随便服用強烈的助消化劑,是會發生營養不良症的。”(鄧九平主編《談恩師》(下),第 ont>477頁,大衆文藝出版社)

啟功看出,不能僅僅聽齊白石所說的。齊白石說“愛怎麼寫看怎麼寫”,這是他“内心對自己的希望”。初學的青年人若是這樣學習,是不成的。青年人初學,需要的是加強營養。需要的是認真地學習前人,包括臨摹前人的優秀作品。而不是質疑前人,更不是拒絕前人創造的藝術精華。

對此,吳悅石講得更清楚。他說:

我看過很多評論齊白石的文章,動不動就是“逢人恥聽說荊關,老夫看慣桂林山”。誇大齊先生的創新精神,而不能準确地把時間段掌握好。

他強調:

齊白石在學習過程中下的功夫非常細緻、紮實。北京畫院展覽館有很多雙鈎的花卉小稿,這是以前學畫過程中要下的功夫。以前我們學習齊先生這一派就是用齊先生的手法一筆筆出來的,畫一片葉,畫鳥的嘴,一筆也要雙鈎,然後再把中心填滿。齊先生勾的炭稿非常精緻,以前雙鈎,這不是說齊先生沒膽,天下的“膽”哪有超過齊先生的。在準備過程中下的功夫看起來是不起眼的,太平常的笨方式,所以不被人重視,但是一定要下這種功夫。現在的學生都認為自己是藝術家,有藝術天分,不需要下這個功夫,但是不下這個功夫是走不遠的,天才需要豐厚的基礎。

齊白石用半年時間勾一本《芥子園》,訂十六大冊。下那麼大功夫臨摹《二金蝶堂印譜》,雙鈎填朱,把趙之謙的味道吃透了,精神得到了。後來齊白石到北京又看到《二金蝶堂印譜》,他就能跟人家說那是假的。他在學習過程中嚴謹認真深,而且用最傳統的傳臨摹寫來繼承精粹。我說的隻是齊白石的其中一點,最基礎的一點,也是最簡單的一點。現代人在學習過程中誰下過這樣的功夫?沒有。(《放歌丹青——中國文化名家訪談錄》(第二卷)康守永 薛曉源主編,第37頁,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

吳悅石指出,齊白石不僅是在臨摹前人藝術作品上下了極大的功夫,而且,他對前人也非常崇拜。他說:

齊白石對青藤、八大、吳昌碩十分崇拜,那都是深入骨髓的崇拜。不能說這老人家一開始就懂得創新,不能有别人的面目,那就把前頭的曆史都割斷了。齊白石之所以成為齊白石,他在學習過程中懂得中國畫的妙處,才能在水墨生發中把畫畫得淋漓盡緻。(《放歌丹青——中國文化名家訪談錄》(第二卷) 康守永 薛曉源主編,第37、38頁,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

創造力是怎樣形成的?從齊白石的經曆中可以看出一二。首先是需要學習前人,需要下苦功夫,把前人最好的東西“吃”進來,消化吸收,變成自己的血肉。在一定的意義上可以說,“創造”是一種集體的行為。

蘇轼《書吳道子畫後》中有一段話:“故詩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韓退之;書至于顔魯公;畫至于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常常被人引用,影響很大。但實際上,這段話前面的話,或許更重要,這就是:“知者創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君子之于學,百工之于技,自三代曆漢,至唐而備矣。”接下去才是“故詩至于杜子美……”這是說,杜甫、韓愈、顔真卿、吳道子等人,确實有偉大的貢獻,詩歌、散文、書法、繪畫發展到他們那裡,呈現為高峰狀态,但他們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是他們繼承了無數前人的成果。 蘇轼說:“知者創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這是非常重要的見解,是大文學家、大藝術家的感言。

曆史上的傑出的創造,特别是文學藝術方面的創造,看上去完全是個人完成的,但實際上,這種創造包含了前人的多方面的成果。創造,是帶有集體性質的。這也可以說是中外大文學家、大藝術家、大理論家的共同的看法。

歌德就說過:“根本我們就是集體性人物,不管我們願意處在什麼地位。嚴格地說,可以稱為我們自己所有物的,是微乎其微的,就象我個人是微乎其微的一樣。我們都必須從前輩和同輩接受并學習一些東西。……我絕不把我的作品隻歸功于自己的智慧,還應歸功于我以外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成萬的事情和人物。”

維果斯基說得更具體,他認為:“……留下書面創作成果的作家也決不是自己作品的唯一創作者。普希金決不是他的長詩的唯一的作者。象所有的其他作家一樣普希金并沒有發明寫詩、壓韻、以一定的方式組織情節等方法,而也隻是同民謠的說唱者一樣隻是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語言、作詩技巧、傳統情節、題材、形象、手法,結構等等的發展。成為巨大文學遺産的支配者。屬于作者創造本身的隻能是對這些或那些因素的選擇、搭配,在通常的公式的一定範圍内給以變動,以及把一些傳統的要素移入另一寫系統,等等。”

蘇轼以及歌德、維果斯基等提示我們,發展創造力,首先是需要将自己融入到曆史文化之中,需要有對曆史上的傑出人物的景仰,需要與這些人有心靈上的溝通,從中汲取智慧。這就是,為何越是有創造力的傑出人物,越是對自己的前輩極為尊敬。

由此,我們就不難看到當下的所謂創新教育的問題所在。當下的創新教育,多是把前人的精神财富看做是自己的負擔或阻礙,似乎将前人的這些财富抛到一邊,才能創新。對有成就的前人,所強調的不是尊重、崇拜,而是“質疑”。什麼都不相信,什麼都看不起,而且什麼都不相信。自己的心中空無一物,拿什麼去創造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