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在很多人心中就是《夏洛特煩惱》裡的馬冬梅,大大咧咧,簡簡單單,随口飙出的東北話能讓人笑瘋。
可就在前幾天,馬麗在接受采訪時透露自己曾抑郁了一年多的時間,甚至覺得活着沒什麼意思:“我是一個喜劇演員,我要把快樂帶給你們,但是私底下的我,也很痛苦。我曾經抑郁過,我抑郁的時候,不想跟任何人講話。”
有很多人不解,怎麼電影裡永遠笑聲爽朗、陽光快樂的她,也會抑郁?
可都是成年人了,誰會把崩潰寫在臉上……
《天堂電影院》裡有句台詞——“生活和電影不同,生活比電影難多了。”
這個世界大緻存在兩類人——一類是不用拼命就可以活下去的,還有一類是拼了命才能活下去的。你我大多數都屬于後者。
所以《奇葩說》那道簡單的辯題——“成年人的崩潰,要不要藏起來?”可以沖上熱搜,因為它真的紮中了無數普通人的心。
成年人的世界,大概就是苦海一片,你我都身處其中,皆需自渡。社交媒體上,我們看到了連續加班半個月,生日當天被叫回加班,在網約車上崩潰大哭的北漂妹子;也看到了在南京地鐵站,醉倒之後抱着妻子大哭,說自己沒用的中年男子。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成年人的世界,從來都沒有容易二字。
01 「假裝」情緒穩定,是每個成年人的基本人設年初時,微信曾公布過一組數據:每天有10.9億人打開微信,有7.8億人刷朋友圈,但隻有1.2億人發表朋友圈。
換言之,已經有超過9億人,不發朋友圈了。
這9億人中,或許就有你我。
你心中有一團火,路過的人隻看得到煙。
越來越多的人不敢輕易展露情緒,而是在四下無人之際,悄悄崩潰。
就像是維系生活穩定的規定,成年人維系情緒穩定也有一套守則:
合格的成年人必須要遵守這些法則,成年人這個詞,就像緊箍咒,時刻提醒我們,必須冷靜,必須克制,必須不露聲色。
久而久之,崩潰就成了一件很“稀缺”的東西。
02 成年人的崩潰,從算了開始知乎上曾經有人提出過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些人,開車到家後坐在車裡發呆?
點贊最高的答案是:“很多時候我也不想下車,因為那是一個分界點。推開車門你就是柴米油鹽、是父親、是兒子、是老公,唯獨不是你自己;在車上,一個人在車上靜一靜,抽根煙,在那一刻這個軀體仿佛還屬于自己。”
成長帶來的,是越來越弱的傾訴欲望。成年人的崩潰,好像就是在一次又一次“藏起來”,一次又一次地和親密之人說“我沒事”時,逐漸崩塌的。
李誕說:“成年人的崩潰,從算了開始。”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失戀了,你不再選擇找朋友傾訴,而是絕口不提,一個人在深夜暗自反省,就這樣如行屍走肉般默默熬過一個又一個的崩潰時刻和無數個失眠的夜晚。
方案已經連續改了31個版本,你已連續見了7周淩晨的北京,可坐在對面的客戶卻還是不滿意,你頂着快掉到地上的黑眼圈,隻想快點結束這場會議,不再如當初的自己那樣堅持立場,咄咄逼人,你選擇了立刻道歉、承諾下個版本的DDL。
淩晨回家的你,看着路上零零散散的行人,漫不經心地想着這偌大的城市,總有一盞燈在等着他們回去吧,可唯獨你還是一個人,回到黑漆漆的家,想發條朋友圈抱怨一下這糟糕透頂的生活,卻在斟字酌句後,還是将編輯好的字一個一個地删掉了。
算了,不說了;算了,聽領導的吧;算了,沒什麼好發的……
03 其實崩潰也是禮物崩潰确實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它對我們的意義卻不隻是讓我們變成不動聲色的大人這麼簡單。
如果我們僅僅将精神崩潰看作心理上的疾病或者是情緒上見不得人的痛苦,并試圖立刻将它轉移或消滅,那麼我們就可能錯失它所帶來的心靈成長。
獲得過諾貝爾獎的日本作家石黑一雄,他在32歲的時候開啟過一次「崩潰計劃」。
為了作家夢,他辭去了安穩的工作,成為了一名全職作家。他的才華讓他逐漸在文壇上嶄露頭角,但也一頭撞上了幾乎所有作家必須面對的“新秀牆”:
“有可能助我事業更上一層樓的提議、晚宴與派對的邀請,誘人的海外旅行,堆積如山的信件,這一切,幾乎為我的「正常」工作畫上了句号。”
本應與文字日夜battle,激情創作,卻因忙于人情世故、應酬瑣事,他完全靜不下心來創作新的小說。
這跟他理想中的作家生活完全不一樣。
也許是在某個杯盞交錯後的時刻,回到家的他看到已經擱置了一年,早已奄奄一息的爛尾小說手稿,然後就在這種極度混亂的狀态下崩潰了。
和現在很多人一樣,他崩潰的時機沒有任何征兆,在外人看來,前途無量的他完全沒有“垮掉”的理由。
而我們也隻能在他的回憶中看到,原來那個時候的生活根本不是他想要的。
但這次的徹底崩潰也讓他開啟了重新洗牌、認識自己的「崩潰計劃」,他推掉所有的應酬和工作安排,把自己關在家裡,肆無忌憚地寫作四周,就在這麼短的時間裡,他差不多完成了這部小說,也就是他後來的代表作《長日将盡》。
“Ruin is a gift· Ruin is the road to transformation·”
就像石田一雄的「崩潰計劃」那樣,《Eat,Pray and Love》想告訴我們的這句話是對的:毀滅(崩潰)是禮物,是一條我們通往新生的道路。
如果把每個人的生命曆程比作植物,總會有那麼一刻,是我們全部生命力的集中綻放,這種瞬間炸裂的芬芳,會使之前的一切努力都有了意義,一切苦難都會變得值得。
其實每個人都需要一個釋放的時刻,需要一場情緒上的重啟儀式。
所有人都告訴你,面對不如意可以一笑而過,但隻有你自己明白,第二天留給你的仍是一地雞毛。
所以,不如做一個真性情的自己,大哭過、脆弱過,但明天照舊車水馬龍;不用藏,你也可以更加輕松地做自己。
04 崩潰不可怕,關鍵是如何重啟這是一個大家都把“崩潰”藏得很好的時代,每個人都在自我包裝。各式各樣的濾鏡出現在生活中,好像每個人都在為一個東西在努力,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心中種下了一顆“必須更好”的種子。
可屬于你的那個更好,要去哪裡找呢?
崩潰就是很好的契機。
山本耀司曾對 “自我”有一句很有名的定義:
“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有些别的什麼,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強的東西、可怕的東西、水準很高的東西相碰撞,我們才會知道“自己”是什麼,這才是自我。
所以這個層面理解人為什麼會崩潰,它不僅是情緒壓抑後的釋放,更是自我反複被擠壓後叫嚣着想要出逃。我們在被社會的慣性牽着走時,往往會突然發現迷失了自我,這種 “對自我固有認知的瓦解”,其實是我們正在意識到自己所處的真實世界究竟是怎樣的必經過程。
從我們找到自我和得到更好的成長來說,崩潰後的重啟才是更重要的。
我在《三十歲趁勢而為》這本書中分享過一個重要的法則——說話做事前,先感受,先思考。
換句話說,不要隻是感受當下,也不要隻是思考當下,而要花時間兼而為之,先别急着有情緒反應,要學會從情緒化反應轉變到回應。而做到這一點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學會給自己的生活按下暫停鍵,在感到焦慮、緊張的時候,與其忽略自己的情緒假裝平靜,不如花點時間先停下來:
1、感受并分析自己情緒産生的原因,才能更好地感受他人的情緒。
2、思考現在的情境如何,事态發展為什麼會這樣發展。
成年人的崩潰要用時間、空間和智慧一起來解決,因為它不僅是情緒問題,更是成長的問題。這或許是一份不那麼平等的條約,因為每成熟一點,我們就給世俗割讓了一點自我的領地,但隻要你沒有随波逐流,沒有忽略你心底的聲音,你就永遠不會失去自我。
就像那句話說的:這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生活,但也沒有徹頭徹尾的絕望。
這世上或許也沒有百分百夢想中的自己,但陪着你一起走完一生的那個就是自己。而一步步經曆過的崩潰,才是你走完一生的底氣和勳章。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With love,
Your Joy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