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印玺真品圖?文字整理/羊城晚報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黃巧好,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乾隆印玺真品圖?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文字整理/羊城晚報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黃巧好
圖/南越王博物院提供
南越王墓出土的玉器中,還有一種“虎”。與直接采用老虎造型的虎紋不同,這種紋飾糅合了虎與龍的形象,稱之為“螭虎”。所謂的“螭”,是一種想象中的神獸,多指沒有角的龍,将螭與虎結合便形成了一種虎頭螭身的神獸,戰國至秦漢的玉器常見以螭虎為造型或紋飾。
在古代的印玺制度中,螭虎更是彰顯着王者的赫赫威儀,是帝王的象征。蔡邕《獨斷》:“天子玺以玉螭虎紐。”相傳秦始皇确立了“天子六玺”的用印制度,規定帝後之玺以白玉為印、螭虎為鈕,帝玺又分為皇帝行玺、皇帝信玺、皇帝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天子之玺等六種,而皇後玺隻有“皇後之玺”一種。漢人崇尚螭虎,班固《封燕然山銘》有“鷹揚之校,螭虎之士”的句子。1986年發現于鹹陽的“皇後之玺”為西漢早期玺印,為陰刻篆書、白玉螭虎鈕,實證了秦漢的印玺制度。
南越王墓出土螭虎鈕玉印出自墓主腹部,邊長2.3厘米、印台高0.9厘米,通高1.7厘米,為螭虎鈕白玉印。螭虎鈕周圍刻雲氣紋烘托,螭虎盤踞于雲紋之上,作隆起狀,螭虎首與虎頭近似,張嘴露出獠牙,體現了王者威嚴。印面陰刻小篆,書“帝印”二字。此印應為南越文王趙眜之印,其形制與記載的帝印一緻,但直書“帝印”二字尚屬首見,可見該印是借鑒了玺印制度後由南越王私制的印章,也從側面反映了嶺南地區對中原文化的吸收和延展。
秦以後,螭虎這種造型和紋飾應用得更為廣泛。除了帝印以螭虎為鈕,在南越王墓出土的許多玉器上也可見螭虎的身影,如:獸首銜璧玉佩為裝飾性玉器,青玉雕成,由一獸首和一谷紋璧組成,獸首左側透雕一螭虎,虎尾向上卷曲,右側無裝飾,由此形成不對稱布局;此外,墓中出土的玉劍飾中也常見螭虎主題紋飾,這些劍飾運用了透雕、線雕、浮雕等技法,雕刻出螭虎、瑞獸、鳳鳥等紋飾,将質地、造型、寓意完美地結合起來。與其它瑞獸在裝飾玉器中的大量使用相比,螭虎是作為一種寓意吉祥、象征力量的瑞獸存在于秦漢時期的社會認知中的。
來源: 羊城晚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