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能源内容,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劉海峰還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就讀的時候,正值人工智能(AI)浪潮席卷全球,而類腦智能技術被認為是實現信息化向智能化跨越的最佳途徑。
2017年,中科大承擔了國家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的建設工作,28歲的劉海峰回到了中科大,着手推進這一前沿科技的産業化工作,創立了合肥中科類腦智能技術有限公司。在他的帶領下,公司飛速奔跑。憑借在AI能源等領域的突破創新,中科類腦榮獲安徽省人工智能技術一等獎,獲得了三輪總計超1.6億元的融資,成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希望通過過硬的本領,為這個時代的科技能力添磚加瓦,賦能AI這片森林。”劉海峰說。這條求索之路還在向前延伸。
既要“頂天”又要“立地”
在中科大求學深造期間,劉海峰拿到學校最高榮譽“郭沫若獎學金”,并順利獲得了博士學位。在他看來,做技術也必須攀到頂峰。博士畢業時,他遇到了職業生涯選擇的十字路口:去大廠打工,還是另尋出路?
2017年,中科大承擔了國家批複的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的建設工作。“如何能讓‘頂天’的科研成果形成足以‘立地’的産業化”這一問題給了劉海峰就業選擇的答案。那年,他開始接手實驗室的産業化工作,并成立了合肥中科類腦智能技術有限公司。
從技術到市場究竟有多遠,作為商場上的一名“新兵”,劉海峰當時并不知道答案,但卻深深體會到了其中的艱辛。他用“一窮二白”來形容創業初期的境況。窮,不僅指資金,還包括人,更重要的是,自己隻懂技術,不懂市場。
渴望把實驗室成果轉化為市場所需産品的劉海峰,每天都在思索,每一天都在奮力向前沖。靠着這股韌勁和鑽研,他搭建起的團隊目前已有200餘人,彙聚了人工智能領域的幾十名專家。“頂天”的類腦智能技術開始逐漸“落地”。
用AI點亮“電力能源”
創業之初,在人工智能的哪一條賽道上落地,劉海峰隻能摸着石頭過河。經過幾年在商海的摸爬滾打,2019年,劉海峰對于商業路徑的選擇終于有了明确的方向——能源電力進入了劉海峰視野。
劉海峰介紹,在保障能源設備安全的同時,提升“源網荷儲”一體化效率,恰恰是中科類腦的技術優勢所在。在劉海峰的帶領之下,中科類腦與安徽省電力公司、國網電科院和電力三産公司展開密切合作,公司的專家團隊投身一線場景、深入了解行業需求痛點。
中科類腦專注于研發面向電力場景的多項關鍵技術。截至目前,根據變電站及輸電線路的真實海量場景數據,中科類腦已開發出200多類算法,助力電力行業智能化轉型,保障城鄉居民穩定供電、安全供電。
讓資本市場認識中科類腦
看到自己團隊的研發成果在行業中逐漸具備影響力,劉海峰意識到,是時候讓資本市場重新認識中科類腦了。
2020年10月,中科類腦迎來了公司的重要裡程碑——完成了A輪融資,為公司在能源智能化領域的技術研發、産品升級及市場布局奠定了重要基礎。
由于疫情、中美貿易摩擦等外部環境的影響,中科類腦在進行A輪融資時,遭遇了資本寒冬。“投資方帶着‘有色’眼鏡看待要融資的企業。”劉海峰回憶起融資的經曆不禁感慨。
在融資的大半年時間裡,劉海峰找過上百位投資人,也一直在思考自己的商業邏輯。他和團隊拿着商業計劃書,應對投資機構一輪又一輪刁鑽的提問,商業計劃書反複調整叠代了幾十次。“最終拿出了一份令投資者和自己都滿意的融資方案。”劉海峰告訴記者。
如今,中科類腦已經成為AI能源行業的“排頭兵”,垂直深度打造人工智能落地的閉環。
時代是青年發展的寶貴沃土,青年是時代發展的蓬勃動力。對此,劉海峰深有感觸,生逢盛世,自當練就過硬的本領,為這個時代添磚加瓦。“我們一直有個使命,研發最好的AI能源産品,成為AI生态的培育者。”這是劉海峰給團隊定下的目标,也是他的決心。(來源:中國經濟網)
*凡本網注明來源為“中國能源報/中國能源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屬于中國能源報社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凡本網注明來源非“中國能源報/中國能源網”的作品,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