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諸葛亮出身詳解

諸葛亮出身詳解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3 03:23:12

在成都的曆史畫卷中,諸葛亮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由于千百年來經過各種方式的講述和廣泛流傳,諸葛亮的人生故事表面上看去似乎已經非常清晰明白、廣為人知。但是,真正探究起來卻會發現,他人生故事的背後,又充滿了大大小小有趣的謎團。因此,他的整個人生,可以說是由數以百計的有趣謎團相互串聯起來的奇特人生。

下面,就跟随方北辰所著的《諸葛亮傳》(天地出版社)一書,來深入解讀諸葛亮人生的種種謎團吧。(溫馨提示:即日起,讀者報頭條号每天對《諸葛亮傳》進行連載,敬請持續關注。)

諸葛亮出身詳解(諸葛亮傳1)1

家族姓氏

認識諸葛亮,先要從他個人說起,再來說他的先世;而要認識他這個人,又應當先從他的姓氏和名字說起。

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明确記載:

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

意思是說,諸葛亮,表字孔明,是東漢徐州琅邪郡陽都縣人氏。

關于諸葛亮家的姓氏來源,陳壽《三國志·諸葛瑾傳》裴松之注中就有明确的記載,而諸葛瑾就是諸葛亮的同胞大哥。在這裡,表松之引錄了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來自孫吳韋昭撰寫的《吳書》:

其先葛氏,本琅邪諸縣人,後徙陽都。舊都先有姓葛者,時人謂之“諸葛”,因以為氏。

意思是說,諸葛家的祖先原本姓葛,乃琅邪郡諸縣(今山東省諸城市)人氏,後來遷徙到了陽都縣(今山東省沂南縣)。因為陽都縣先已有了姓葛的人家,當地的人為了區分,就把從諸縣剛剛遷來的葛氏家族,稱為“諸葛氏”了。

第二種說法來自東漢應劭的《風俗通》:

葛嬰為陳涉将軍,有功而誅。孝文帝追錄,封其孫“諸縣侯”,因并氏焉。

意思是說,秦朝末年的葛嬰,當過陳勝(也名陳涉)的大将,立下大功卻因冤被殺。到了西漢,文帝追記葛嬰的功勞,就将他的孫兒封為諸縣的侯爵,而侯爵家族的後代,就把諸縣的“諸”字,加在姓氏“葛”字的前面,以顯示榮光,這就變成“諸葛氏”了。

破解了諸葛亮的姓氏謎團,再來琢磨他名字背後的種種知識性謎團。

諸葛亮,字孔明,這在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一開頭,就介紹得清清楚楚。但是,馬上就有了兩個謎團。

第一個謎團,他的名字是什麼意思呢?孔明的孔,是孔洞的孔嗎其實,孔明的孔,既不是他的姓,也不是孔洞的孔。準确地說,他的名字中,“亮”的意思是光亮,屬于名詞;而孔明的“孔”,意思是非常,是副詞;“明”的意思是鮮明,是形容詞。整個名與字相互配合的含義,是比喻他這個男娃娃的出生,好比是一道光亮出現在人間,非常鮮明耀眼。看來他們家在給他取名字時,對他未來的期望值是相當高的。

第二個謎團,為什麼諸葛亮有了名,還有字?豈不是多此一舉嗎?其實,古人既有名,又有字,是因為兩者具有不同的使用功能。出生後就取名,那是為了與别人有所區别,你張三我就李四,你王五我就陳六,可以有效避免相互混淆。但是,成年之後又有字,後世叫作“表字”,那是出于社交活動的需要。我們泱決中華,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而社交活動場所,更是展現禮儀修養的重要場合。一般而言,在社交場合稱呼平輩時,要稱字,以表示尊敬,而不能直呼其名,否則就是失;稱呼自己時,則要稱名,以表示謙卑,而不能稱字,否則就是自大。由此可見,如果隻有名而沒有字,這種謙和有禮的修養,就完全沒有辦法展現出來。

名和字雖然功能不同,但是在含義上總會有某種聯系,從而共同展現出一種美好的意願或期望。諸葛亮的名和字也是這樣。他們家期盼和希望他這個男娃娃,會像一道非常鮮明的光亮,将來能夠光大門楣,照耀人間。

那麼諸葛亮的家庭,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期盼和希望呢?這就必須要說到他們家的先世了。

《三國志·諸葛亮傳》明确記載,諸葛亮的先祖,乃西漢名臣諸葛豐。

這位諸葛豐究竟是何許人也?這是一位有罪必究、執法必嚴的朝廷監察官。他在西漢的政壇上,曾經有過非常出色的政績,因而在丹青史冊中,得到了“剛者”的崇高美名,從此流芳百世。

當時所謂的“剛者”是什麼意思?諸葛豐又為何能夠得到“剛者”的崇高美名而流芳百世呢?這是一個必須解讀的有趣謎團。史學家班固在《漢書·諸葛豐傳》這一卷的末尾,對諸葛豐有如下評價:

諸葛雖雲狂瞽,有異志焉。孔子曰:“吾未見剛者。”

意思是說,諸葛豐雖然顯得太倔強和不明智,但是他心中确實抱有異于常人的志向。孔子就說過:“我還沒有見過真正剛毅不屈的人。”

孔子所謂的“剛者”,意思是真正剛毅不屈的人。他這句“吾未見剛者”,出自《論語·公治長》一篇。孔子說了這句話之後,就有人回答說:“申枨就是這樣的人。”孔子馬上反駁說:“申枨的欲望大多了,哪裡算得上剛毅不屈的人啊?”可見“剛者”一詞,是孔子對人高度贊美的話。班固的言外之意,即諸葛豐就是孔子所贊美的這種“剛者”。親自為諸葛豐撰寫傳記的班固,他的這一評語,顯然是正面肯定諸葛豐的高度評價的。

不言而喻,這種極具個性色彩的故事,這種積極投身政治、崇尚依法治國的思想作風,必定會在年輕的諸葛亮心中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并且對他後來的從政生涯産生重大的影響。

那麼諸葛豐對諸葛亮後來的從政生涯,有哪些方面的重大影響呢?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破解的重要謎團。

諸葛亮出身詳解(諸葛亮傳1)2

諸葛豐畫像

對比後來諸葛亮從政的實際表現,諸葛豐對他的重大影響可以總結為六個方面。

一是從政對象的謹慎選擇。

諸葛豐有志向、有才能、有風骨,也有顯著的政績,然而最後卻落得被政壇完全排斥在外的悲慘下場。他之所以會有如此的結局,最根本的原因,是碰到了一個并不能讓他充分施展抱負的君主。因此,對于諸葛亮而言,如果要從政,一定要對從政對象進行非常謹慎的選擇,從而找到适合自己終身輔佐的對象,這是他從先祖那裡得到的深刻啟迪和認識。

二是從政态度的堅定不移。

諸葛豐雖然後來的下場非常悲慘,但是當初他一進入仕途,就堅決以天下為己任,公而忘私,義無反顧,認真履行自己的監察職責,向一切違法亂紀的官員開刀;即便後來失去漢元帝的賞識和支持,他依然堅持這樣的從政态度絕不改變。不從政則已,一從政就要不忘初心,按照自己的理想堅決走下去,這是諸葛豐無比堅定的從政态度。對比後來的諸葛亮也是不出山則已,一出山就在施政理想上不忘初心,終身堅持,“鞠躬盡力,死而後已”,直到貢獻出自己的一切,這明顯也是繼承了老祖宗的從政風範。

三是對從政風氣的高度重視。

諸葛豐就任司隸校尉之後,對于官場上從政風氣的普遍敗壞最為痛恨,認為朝廷政治中最為嚴重的現實問題,非此莫屬。對比後來的諸葛亮,他在《出師表》中直接向後主劉禅明确提出的施政原則,是應當“親賢臣,遠小人”,而絕對不能“親小人,遠賢臣”。提出這一原則的目的,正是要在官場當中提倡正氣,抵制歪風。而他在執掌蜀漢國政期,确實也做到了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末尾所贊美的“開誠心,布公道,循名責實,虛僞不齒”。這是他以畢生的精力,在優良從政風氣上進行切切實實的建設才能取得的成就。從這一點上看,他也從諸葛豐那裡吸取了政治的營養。

四是從政行為的嚴于律己。

諸葛豐自從進人官場,就很注意在從政行為上嚴于律己,不然他也不會在史書上留下“名特立剛直”的美好聲譽。對比諸葛亮,也是在從政之後,始終堅持嚴于律己,廉潔奉公,從無貪污腐敗的罪惡行為。

五是從政思想的兼收并蓄。

諸葛豐在司隸校尉任上的作風,顯然屬于法家奉行依法治國的施政思想。此後的諸葛亮,是以推行法治為突出特色,在指導思想上,重視吸取法家理論的精髓,明顯是與諸葛豐一脈相承的。必須指出的是,諸葛豐與諸葛亮,在施政思想上又都是兼收并蓄的,并非隻認同法家而排斥其他學派的思想政治學說。在從政思想上,兼收并蓄是諸葛豐與諸葛亮最值得注意的家族文化特色。

六是從政舉措的審時度勢。

諸葛豐從政之後的舉措根據現實政治形勢的需要,及時采取了應變性的變化,改而重點采用法治。既有儒家的仁義,也有法家的法治,兩手都要有,兩手都要用。至于具體要用到哪一手,必須審時度勢,根據當時的政治現狀來對症下藥,臨機應變。後來的諸葛亮也是如此。

以上,我們從六個方面探究了諸葛豐在從政上對諸葛亮的重大影響。我們必須從這種強勁的文化遺傳基因上去觀察噩耗審視諸葛亮的人生,才能對他有更為深刻、全面的認識。這正是:

追尋姓氏根何在?先祖偉人影響深。(來源|《諸葛亮傳》 作者|方北辰 天地出版社|出版)

諸葛亮出身詳解(諸葛亮傳1)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