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青春變形記》(《Turning Red》)之後的一個禮拜我都在為這隻小熊貓瘋狂。
片名聽起來像青少年生存類綜藝節目,這部皮克斯新作在香港的譯名叫《熊抱青春記》,而在内地觀衆則親昵地稱之為《小熊貓》、《紅熊貓》。
豆瓣超過十萬人打分,評分8.2;爛番茄新鮮度有95%。
符合以下三個特征任意之一的都可以去觀看:東亞家庭的少女、追星女孩、絨毛控。——而我們大部分都是三合一觀衆,來吧!
要說最直觀吸引人的點,那還是得膚淺地說:小熊貓也太可愛了!(多圖來襲請準備流量。)
然後又一通創作表情包!
實在太可愛了!
Red panda被有些字幕組譯作“紅熊貓”,但其實原型就是指小熊貓啦,去四川旅遊可以在熊貓館看到的可愛生物!
導演本人也說,創作的初心就是因為小熊貓太可愛了。
在電影裡被動畫化的小熊貓變得更大、更紅也更蓬松,就真的好可愛好可愛,小美閨蜜Abby看到自己好朋友變成小熊貓的反應完全就是我本人↓
劇情設定是13歲的華裔女孩小美,忽然發現自己情緒波動時會變成小熊貓。然而需要賺錢時她忽然發現,變小熊貓的技能點可以讓她賣周邊和收費合影。
可愛到全校同學都心甘情願來排隊送錢。——網友:這不就是玲娜貝兒?迪士尼不愧是你。
更可愛的是看到後面會發現各種形态的小熊貓家族!!!當女神小熊貓新怡出現時我驚呼:可愛端莊優雅真的可以集于一身!
還有人說新怡像賈玲(越看越像怎麼回事)……
光看這隻小熊貓,你說你難道沒有入坑的理由嗎!!
本片導演石之予1989年生于重慶,兩歲時随父母移民加拿大。此前她創作的動畫短片《包寶寶》2019年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也引發了國内觀衆關注。她是皮克斯首位華裔女導演。
石之予的作品都是基于自身經驗的創作,《青春變形記》也是根據她的青春期還原出華裔少女在加拿大長大的生活。
但是,這部片裡呈現出的當年流行、少女心境、親子關系,卻能引發國内觀衆的強烈共鳴,尤其是女性觀衆,更尤其是追過星的女性觀衆。
片中生活場景裡有太多中國人熟悉的文化和生活習慣;
媽媽看的電視劇畫着變形的三色标,還是個腹黑女主,就一秒的畫面我已經想往下看了。
2002年多倫多唐人街我們沒見過,但是女主角小美的青春期真的太熟悉。
電子寵物;
男子偶像團隊(那個年代流行的是西城男孩?)
還有追星女孩的同人創作。(看了紀錄片《擁抱小熊貓》之後發現導演是哈利波特同人創作者。)
導演石之予曾經受到同人文化和日本動漫很深的影響,因此她在一部三維動畫中給女孩們設計了偶像或萌物時的2D星星眼,不但不突兀,所有看過漫畫的人都能迅速理解這種極緻的心醉。
誠實地講述自己的年代和自己的青春期并不會過時。
當2022年的我們回看2002年的小女孩和她們的追星行為時,竟然發現很多事情都是共通的。我們依然在手機裡玩伴随的放置類遊戲,寄托自己的情感;我們依然在看各種各樣的男子團體,花樣美男是女性消費的需求;同人創作也因為互聯網的發達而越來越容易找到同好……
看到女主角小美畫的美男子是美人魚我真的繃不住了,這算泥塑粉嗎。
尤其是,當我們以一種抽離的視角來看,好像得到了一種透視當下的答案。
青春萌動時的追星的确和荷爾蒙息息相關,同人創作也是欲望表達的一種出口。當看到小美一邊壓抑自己的幻想一邊情不自禁地畫出各種異想天開時,我竟然有點想哭,真希望告訴每個會害羞的小女孩,這種事情沒錯,順其自然吧。
【以下内容有輕度劇透請酌情閱讀】
“欲望”也是這隻可愛小熊貓的主題。
很多觀衆都能想到,紅色正是月經的顔色。青春期就會變成小熊貓,跟青春期就會來月經一樣,是一個家庭内由女性來傳遞的秘密,是女性都要經曆的巨變。(當然,劇情給的暗示也足夠明顯了,小美媽媽一開始以為她是來月經了。)
月經意味着女孩開始發育,情感和生理都産生變化,也跟欲望息息相關。小美每當看到自己喜歡的男生、喜歡的東西,或者情緒激動時,都會變成小熊貓。促使她變身小熊貓的直接原因是畫超市小哥的同人圖被媽媽發現并大鬧了超市——即,她欲望萌動卻感受到羞恥,羞恥不會壓抑住欲望和荷爾蒙,反而令其更活躍。
“母女關系”則是全片最明确的主題。
小美的媽媽是一個在東方标準裡無可挑剔的媽媽,關心女兒的一切、敦促她好好學習全面發展。
“你是媽媽的全部”這種表達,應該是很多孩子都不陌生的。
在親戚面前炫耀女兒的成績,小美的表情就是過年回家的我。
媽媽會“為你好”,反對你追星貶低你的愛豆,讓你把心思都放在學習上。
不問你的允許直接拿起你的本子細細檢查。
微妙的是,這種移民家庭的媽媽已經比很多國内的家長好很多,是一個變種的“貌似開明虎媽”。
一個區别:小美的媽媽去超市對售貨員興師問罪,最擔心的是女兒被騷擾。這至少是一種西式的教育理念——我的女兒是未成年人,你是成年人的話,跟她有親密動作我是可以報警的。
大鬧一場之後,媽媽對女兒也沒有直接的貶損和批評,盡管她不能理解創作美男漫畫的的動機,但她自己的理解裡,即便女兒和大好幾歲的男生發生了什麼,還是要先考慮女兒是不是受害者。
是的,想一想我們身邊那些慘痛的青春期故事,被家長如何在道德上斥責,這種創傷都不在一個維度上。
當然,故事是移民家庭,選擇移民的父母首先也在盡量學習當地的文化和教育理念。不過這種“開明虎媽”的形象對于我們的生活依然有啟發意義。東方家庭結構裡家長的權威是如影随形的,很多時候強迫不在于口頭語言的意思,而在于孩子迫于壓力連自己的真實想法也說不出口。這在很多相對開明的家庭裡也會出現。尤其是對于中國女孩來說,學會“說出我的想法”,太難了。常常是,既然不好意思說,就算了。
東方式的家長就算再說“愛孩子”“尊重孩子”,發現孩子有自己意見時還是會驚慌失措和下意識地否定孩子。
然而溫柔的是,這對母女矛盾不是“一個保守一個開明”的二元對立。《青春變形記》給了媽媽從年輕到現在的變化背景,她也是一個被從小過度要求的孩子,她跟自己的媽媽相處時也百般糾結。小美經曆過的壓力,她都經曆過。
後面劇情家族裡的女性全員出場,盡管她們看起來都代表着保守,每個人都封印住了自己體内的小熊貓,但最終這些女性都會為了小美和小美的媽媽而集體作戰。
這種叙事中,“虎媽”議題又漸漸走向“母系家族”的力量。小美所在的家族供奉着女性英雄,每個女性都要經曆一次“小熊貓變身”,母女之間也許有價值觀差異,但她們還是會為彼此攜手一同前進。
象征“欲望”的小熊貓在母女對決中也象征着母親的控制欲。對于過度付出的母職的怨怼,和對于孩子失控的驚慌失措。
媽媽從體育館上空來找孩子的這一幕做得非常精準,這就是母親闖入女兒房間、闖入女兒生活的憤怒和焦灼。
“小熊貓”所承載着内容也因此更加豐富,不僅僅是少女芳心,更是我們的情緒本身,可能好、可能壞,但一切都是有來由的,封印住真實的想法,不是問題的解決。
在紀錄片《擁抱小熊貓》中,創作者也特地強調“小美媽媽”角色本身的重要性,她不是一個單一的女兒的對立面,她有自己的來龍去脈,也能讓母親共情,而非是拎着母親來看電影受教育做“更好的媽媽”。
關于媽媽的形象和親子關系的塑造,其實在中文互聯網上也引發一些争議:這是不是針對亞裔的歧視和刻闆印象?
但故事裡的一切都源于導演本人和制作團隊中許多女性作為女兒的經曆,并且讓很多女性觀衆覺得非常真實。甚至跳出文化環境,作為女性那種被壓抑過後尋找自我的感覺,都是成立的。
主創團隊中的所有女性都能體會到主角的心情,青春期的女孩總有自己無法處理的興奮和羞恥,又或者是作為女兒的困惑。
如果你已經看完了《青春變形記》,我要推薦你一定要再去看看紀錄片《擁抱小熊貓》。紀錄片開頭就提到,本片是由女性團隊主導的作品。
此前很多皮克斯的創作中,女性都是團隊中的少數派,但是她們成立了一個“女性故事藝術家互助小組”。
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劇情能把母女之間的張力拍得絲絲入扣,又能把女性之間的代際傳承拍得那麼感人,新怡和小美的鏡頭,沒有什麼過度的煽情,也不需要台詞,我們完全能懂這跨越千年的相互理解。
參與創作的女性回憶自己青春期時的各種缺點,都覺得很喜歡,然後加到女主角身上。
在這樣的過程中,創作者也在習得愛自己身上屬于自己的、獨特的“缺陷”。
所以現在小美和她的朋友們全部都很受歡迎,配角們也有自己的表情包,因為那種真實感實在太迷人了。
看到小熊貓會星星眼的圓乎乎的Abby在球場上超級強悍;
表面高冷的Priya看的浪漫小說……是《暮光之城》嗎?
戴牙套的Miriam竟然是很多女孩的戀愛幻想對象?都覺得她又酷又可愛?(大家都在想什麼啊?)(随便想沒事的……)
片中那種友誼,是很多個主創都經曆過的,跟好朋友在一起能做自己,如果家庭讓自己壓抑,朋友則讓自己釋放天性。
關于十幾歲女孩之間的感情,很多影視作品都會強調女性和女性的矛盾,中美青春片裡都有什麼三角戀或小女孩相互嫉妒争奪注意力的勾心鬥角&女孩之間的友誼常常被污名化。但其實,對于女孩而言,同齡朋友之間的默契與互相支撐才是更常見的。
這種惺惺相惜的女性友誼就直接存在于導演石之予和美術總監劉碧青之間!
劉碧青說見到石之予之前就看過她博客上的習作動畫,一直想跟她合作,兩個人從石之予短片《包寶寶》就并肩作戰。
(△不要想歪,她們說的是《包寶寶》這部動畫片)
石之予說劉碧青畫得特别好,能把作品提升到更高層次;劉碧青則說願意追随石之予到天涯海角。
電影看到最後,片尾字幕寫:獻給我們的女兒,媽媽,姨媽和外婆,你們有魔力!這的确是創作團隊的生命經驗。
而我的最後一個感想是:講自己的故事就很好,真的不要考慮受衆多寬多窄能讨好多少人。
石之予的上一部短片《包寶寶》講的就是東方式的母子關系,母親創造了一個包子,但是發現包寶寶有自己的人格時竟然想一口把他吞了。
這種具象化的“吞噬式母愛”也出現在《青春變形記》裡,母親變得龐大無比,但孩子需要離開她的手掌。
親子關系的思考和自我的表達是石之予人生裡的重要困惑,她隻要把這些真誠地傳遞出來就非常動人。
有人說《青春變形記》的結尾過于套路和理想化,不過這可能也是導演自己的生活經驗。石之予成長在一個努力的華人家庭,父母對她非常驕傲,到現在還把她所有的畫作和成績都收藏好。石之予會用玩笑來化解這種愛的壓力,但也能看出家庭的支援還是幫助了她實現夢想。
因為同人創作,石之予在畫畫的世界裡越走越遠,這對于很多普通人也是個鼓勵吧,沒有什麼雅俗之分,隻要一直表達自己就好。
《青春變形記》從石之予自己的經曆和心事出發,不斷加入其他女性創作者的想法和經驗。點點滴滴的真實加在一起,已經可以容下文化、親情、女性主義等非常廣泛的議題。
連保存住體内的小熊貓這件事,導演自己也做到了:“我青春期這樣,現在還這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