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哥窯底部有沒有不上釉的

哥窯底部有沒有不上釉的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12 08:01:32

宋 哥窯灰青系耳三足爐

通高11.1cm、 口徑12.4 cm

哥窯底部有沒有不上釉的(藝溯檔案傳世哥窯)1

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它與汝、官、定、鈞窯齊名,是為宮廷燒造禦器的官窯。其産品曆來珍貴,明代宣德時,宮廷藏品目錄《宣德鼎彜譜》即有“内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的記載,清代乾隆皇帝更将哥窯瓷器視為珍品。

元 哥窯青瓷高足碗

高10.4cm,口徑13 cm,足徑4.1 cm

哥窯底部有沒有不上釉的(藝溯檔案傳世哥窯)2

哥窯底部有沒有不上釉的(藝溯檔案傳世哥窯)3

宋代哥窯瓷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古拙、質樸、渾厚。胎質堅細,釉質凝厚如同堆脂,色澤有粉青、灰青、油灰、月白、灰黃、深淺米黃等多種,釉間均開裂有不同角度的冰裂狀紋片,色淺黃者如金絲,色黑者宛若鐵線,兩者相互交錯如織,故名“金絲、鐵線”。

年代不詳 仿哥釉菱瓣口碗

高7.3cm、 口徑23 cm、底徑8.5 cm

哥窯底部有沒有不上釉的(藝溯檔案傳世哥窯)4

有的器物還附有帶明代收藏家項子京(元汴)字樣的梓檀嵌金器座。清宮秘藏西人畫家郎世甯所繪的兩幅弘曆鑒賞古器圖,畫面中都有傳世宋哥、官窯的瓶、爐、盤等,可見這些瓷器在乾隆時期已經十分珍貴。乾隆禦制詩中亦有專門評論哥窯與仿哥器的詩句:鐵足腰圓冰裂紋,宣成踵此夫華紛,而今景德翻新樣,複古成不易雲雲。

清 乾隆仿哥釉貫耳扁瓶

高36cm、口徑9.5 cm、 底徑11.5 cm

哥窯底部有沒有不上釉的(藝溯檔案傳世哥窯)5

早在兩個世紀以前,乾隆皇帝就曾認識到這些器物具有早年遺物的特征,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所謂傳世宋哥窯決非是元、明時期産物。清宮檔案中,把真正的宋哥窯叫哥窯,把元代仿的叫哥窯型,把明清仿的叫仿哥釉或哥釉、仿哥窯等。

年代不詳 哥窯貫耳瓶

高20.5cm、口徑8.1 cm、 底徑6.8 cm

據馮先銘先生考證,“傳世哥窯”是修内司官窯,“哥窯”則是“龍泉哥窯”;從性質上看,前者屬“官窯”,後者屬“民窯”。據文獻記載,修内司官窯的建立要早于郊壇下官窯。發掘資料表明,郊壇下官窯興建于紹興十三年(1143年)以後的紹興年間。龍泉大窯、溪口等窯燒制的黑胎青瓷即“哥窯”,是受到郊壇官窯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或者就是為了滿足朝廷及達官貴族們的用瓷而燒制的瓷器。

晚明清初 哥釉葉形洗

高2.6cm

哥窯底部有沒有不上釉的(藝溯檔案傳世哥窯)6

來源:

宋 哥窯灰青系耳三足爐

通高11.1cm、 口徑12.4 cm

哥窯底部有沒有不上釉的(藝溯檔案傳世哥窯)7

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它與汝、官、定、鈞窯齊名,是為宮廷燒造禦器的官窯。其産品曆來珍貴,明代宣德時,宮廷藏品目錄《宣德鼎彜譜》即有“内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的記載,清代乾隆皇帝更将哥窯瓷器視為珍品。

元 哥窯青瓷高足碗

高10.4cm,口徑13 cm,足徑4.1 cm

哥窯底部有沒有不上釉的(藝溯檔案傳世哥窯)8

傳世哥窯瓷器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國外一些大型博物館及少數收藏家手中,存量極小,以至哥窯破損殘片也被視為珍稀之物,完整器更是寥寥無幾。

清 乾隆哥釉八楞瓶

左:高33.2cm、 口徑9.7cm、底徑13.2cm

右:高33.4cm、口徑9.5cm、 底徑13.5cm

哥窯底部有沒有不上釉的(藝溯檔案傳世哥窯)9

哥窯底部有沒有不上釉的(藝溯檔案傳世哥窯)10

宋代哥窯瓷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古拙、質樸、渾厚。胎質堅細,釉質凝厚如同堆脂,色澤有粉青、灰青、油灰、月白、灰黃、深淺米黃等多種,釉間均開裂有不同角度的冰裂狀紋片,色淺黃者如金絲,色黑者宛若鐵線,兩者相互交錯如織,故名“金絲、鐵線”。

年代不詳 仿哥釉菱瓣口碗

高7.3cm、 口徑23 cm、底徑8.5 cm

哥窯底部有沒有不上釉的(藝溯檔案傳世哥窯)11

有的器物還附有帶明代收藏家項子京(元汴)字樣的梓檀嵌金器座。清宮秘藏西人畫家郎世甯所繪的兩幅弘曆鑒賞古器圖,畫面中都有傳世宋哥、官窯的瓶、爐、盤等,可見這些瓷器在乾隆時期已經十分珍貴。乾隆禦制詩中亦有專門評論哥窯與仿哥器的詩句:鐵足腰圓冰裂紋,宣成踵此夫華紛,而今景德翻新樣,複古成不易雲雲。

清 乾隆仿哥釉貫耳扁瓶

高36cm、口徑9.5 cm、 底徑11.5 cm

哥窯底部有沒有不上釉的(藝溯檔案傳世哥窯)12

早在兩個世紀以前,乾隆皇帝就曾認識到這些器物具有早年遺物的特征,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所謂傳世宋哥窯決非是元、明時期産物。清宮檔案中,把真正的宋哥窯叫哥窯,把元代仿的叫哥窯型,把明清仿的叫仿哥釉或哥釉、仿哥窯等。

年代不詳 哥窯貫耳瓶

高20.5cm、口徑8.1 cm、 底徑6.8 cm

據馮先銘先生考證,“傳世哥窯”是修内司官窯,“哥窯”則是“龍泉哥窯”;從性質上看,前者屬“官窯”,後者屬“民窯”。據文獻記載,修内司官窯的建立要早于郊壇下官窯。發掘資料表明,郊壇下官窯興建于紹興十三年(1143年)以後的紹興年間。龍泉大窯、溪口等窯燒制的黑胎青瓷即“哥窯”,是受到郊壇官窯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或者就是為了滿足朝廷及達官貴族們的用瓷而燒制的瓷器。

晚明清初 哥釉葉形洗

高2.6cm

哥窯底部有沒有不上釉的(藝溯檔案傳世哥窯)13

來源:

宋 哥窯灰青系耳三足爐

通高11.1cm、 口徑12.4 cm

哥窯底部有沒有不上釉的(藝溯檔案傳世哥窯)14

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它與汝、官、定、鈞窯齊名,是為宮廷燒造禦器的官窯。其産品曆來珍貴,明代宣德時,宮廷藏品目錄《宣德鼎彜譜》即有“内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的記載,清代乾隆皇帝更将哥窯瓷器視為珍品。

元 哥窯青瓷高足碗

高10.4cm,口徑13 cm,足徑4.1 cm

哥窯底部有沒有不上釉的(藝溯檔案傳世哥窯)15

傳世哥窯瓷器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國外一些大型博物館及少數收藏家手中,存量極小,以至哥窯破損殘片也被視為珍稀之物,完整器更是寥寥無幾。

清 乾隆哥釉八楞瓶

左:高33.2cm、 口徑9.7cm、底徑13.2cm

右:高33.4cm、口徑9.5cm、 底徑13.5cm

哥窯底部有沒有不上釉的(藝溯檔案傳世哥窯)16

哥窯底部有沒有不上釉的(藝溯檔案傳世哥窯)17

宋代哥窯瓷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古拙、質樸、渾厚。胎質堅細,釉質凝厚如同堆脂,色澤有粉青、灰青、油灰、月白、灰黃、深淺米黃等多種,釉間均開裂有不同角度的冰裂狀紋片,色淺黃者如金絲,色黑者宛若鐵線,兩者相互交錯如織,故名“金絲、鐵線”。

年代不詳 仿哥釉菱瓣口碗

高7.3cm、 口徑23 cm、底徑8.5 cm

哥窯底部有沒有不上釉的(藝溯檔案傳世哥窯)18

有的器物還附有帶明代收藏家項子京(元汴)字樣的梓檀嵌金器座。清宮秘藏西人畫家郎世甯所繪的兩幅弘曆鑒賞古器圖,畫面中都有傳世宋哥、官窯的瓶、爐、盤等,可見這些瓷器在乾隆時期已經十分珍貴。乾隆禦制詩中亦有專門評論哥窯與仿哥器的詩句:鐵足腰圓冰裂紋,宣成踵此夫華紛,而今景德翻新樣,複古成不易雲雲。

清 乾隆仿哥釉貫耳扁瓶

高36cm、口徑9.5 cm、 底徑11.5 cm

哥窯底部有沒有不上釉的(藝溯檔案傳世哥窯)19

早在兩個世紀以前,乾隆皇帝就曾認識到這些器物具有早年遺物的特征,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所謂傳世宋哥窯決非是元、明時期産物。清宮檔案中,把真正的宋哥窯叫哥窯,把元代仿的叫哥窯型,把明清仿的叫仿哥釉或哥釉、仿哥窯等。

年代不詳 哥窯貫耳瓶

高20.5cm、口徑8.1 cm、 底徑6.8 cm

據馮先銘先生考證,“傳世哥窯”是修内司官窯,“哥窯”則是“龍泉哥窯”;從性質上看,前者屬“官窯”,後者屬“民窯”。據文獻記載,修内司官窯的建立要早于郊壇下官窯。發掘資料表明,郊壇下官窯興建于紹興十三年(1143年)以後的紹興年間。龍泉大窯、溪口等窯燒制的黑胎青瓷即“哥窯”,是受到郊壇官窯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或者就是為了滿足朝廷及達官貴族們的用瓷而燒制的瓷器。

晚明清初 哥釉葉形洗

高2.6cm

哥窯底部有沒有不上釉的(藝溯檔案傳世哥窯)20

來源:藝溯檔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