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好的教學節奏最基本的要求是

好的教學節奏最基本的要求是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1 13:05:56

還沒關注?

好的教學節奏最基本的要求是(什麼是好的教學節奏)1

快來點這裡

鼓屏162,《福建教育》雜志官方微信

好的教學節奏最基本的要求是(什麼是好的教學節奏)2

好的教學節奏最基本的要求是(什麼是好的教學節奏)3

“什麼是好的教學節奏”?這種教學節奏,能夠在關鍵的對比(可比)因素上,呈現出合規律、合目的、有美感、受歡迎的規律性變化。教師必須從教學的内容與目的出發,根據學生實際和課堂需要,進行靈活而恰當的調控,使教學呈現出強烈且和諧的律動美,從而使教學能夠入心入腦。

好的教學節奏最基本的要求是(什麼是好的教學節奏)4

好的教學節奏最基本的要求是(什麼是好的教學節奏)5

《現代漢語詞典》認為,“節奏”有兩個含義:一,音樂或詩歌中交替出現的有規律的強弱、長短的現象。二,比喻均勻的、有規律的進程。而音樂上的“節奏”,指的是間節的快慢、長短、強弱、輕重的規律性變化,或是指重拍和弱拍的交替出現,大多呈現具有規律性的強弱和長短的現象。在中國傳統音樂中,将節拍稱為闆眼,“闆”表示強拍,“眼”表示弱拍。故成語“有闆有眼”,表示說話辦事有條理,就是強調節奏感在說話辦事中的作用。

節奏能夠構建音樂的生動形象、引導音樂的情感變化、确保音樂的有序持久。節奏、旋律與和聲是構成音樂的三個基本要素,它們緊密聯系、不可分割,但節奏是最根本的要素,是音樂的骨架,離開了節奏,所有的旋律、和聲、調式都無以附麗。其實,節奏并非音樂所獨有。無論是繪畫藝術、建築藝術,還是書法藝術、文學藝術,都很講究節奏。

哲學家早就關注到了節奏。古希臘的亞裡士多塞諾斯認為節奏是“時間的秩序”,柏拉圖則認為節奏是“運動的秩序”。英國人荷迦茲則别出心裁,幹脆斷言:“差異的對立就是節奏。”真是一針見血。如果沒有快慢、強弱、長短、輕重、剛柔的差異對立,也就沒有節奏可言!就以教學為例,一個始終扯着大嗓門上課的教師,一旦有意識地把音調降下8度,并放慢速度,學生便會立即從麻木中警醒過來,因為,他很好地利用了差異性對立的關系。

我很喜歡《簡明不列颠百科全書》對音樂節奏的定義:“從最普遍的意義上講,是對比因素有規律地交替出現。音樂不能脫離時間而存在,節奏就是音樂的時間形式。”什麼是“對比因素”?曲與直,高與低,長與短,強與弱,行與止等,都互為對比因素。“對比因素”,其實就是荷迦茲所說的存在“差異對立”的因素。這一定義抓住了節奏的本質特征。

中國哲人對節奏有獨到見解。《禮記·樂記》上寫道:“節奏,謂或作或止。作則奏之,止則節之。”就是說,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就是節奏。這簡直就是對節奏的理論性概括。中國古人賦詩作文,都講究起、承、轉、合,就是對節奏的考量。

綜上所述,可以把節奏簡單地定義為:節奏是對比(可比)因素的有規律的變化。節奏是一個作品不可或缺的要素,通過适當的方式,把各種變化着的對比因素加以巧妙組織,以構成前後連續的、有規律變化的有序整體,就是廣義上的節奏。那麼,節奏有何價值呢?美國的理查德·玻列拉夫斯基說得很到位:“節奏是一件藝術品所包含的各種不同要素的有秩序,有節拍的變化——而這一節拍變化一步一步地激起欣賞者的注意,始終如一地引導他們接近藝術家的最終目的。”

好的教學節奏最基本的要求是(什麼是好的教學節奏)6

那麼,什麼是教學節奏呢?有專家認為:“課堂教學節奏就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具有一定規律性和重複性的教學變化形式。”有人認為:“教學節奏是教的節奏與學的節奏有機整合而成的一種組織型節奏,其落腳點在教的節奏上,學的節奏是教的節奏的基礎,前者制約後者。”有人認為:“課堂教學節奏,主要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與學、問與答、講與練等活動交互出現的各種有規律的發展變化。”這幾個觀點都很有見地。

但我不贊成某些專家的觀點。例如,有人認為教學節奏是指“教學活動的組織富有美感的規律性的變化”。有人認為“所謂教學節奏,是從教學目的、教學内容出發,根據學生實際和營造課堂氛圍的需要,靈活調控教學速度、行止和師生情緒的緩急、強弱、高低,力求創造出起伏有緻、疾徐有間、張弛有度、動靜交錯的律動美”。盡管其中不乏精彩部分,但已經把“教學節奏”作為褒義詞來使用,這就犯了方向性的錯誤。

在筆者看來,“教學節奏”是一個中性詞,它僅僅揭示了教學中存在着的一個普遍現象,并不包含任何價值判斷。一般而言,每一個教師上課,都有其特定的節奏。隻不過,有人用百米賽跑的節奏,有人用跑馬拉松的節奏,有人用跑跑走走的節奏。是否合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所以,我們可以籠統地評價某節課“教學節奏有點亂”“教學節奏有點快”“教學節奏感不強”或“教學節奏把握得很好”,而如果要肯定一堂課,就說“這節課有教學節奏”,那簡直是一通廢話。

“教學節奏”是“節奏”的下位概念,既然“節奏”指的是“對比(可比)因素的有規律的變化”那麼,“教學節奏”就是指教學中對比(可比)因素的有規律變化。這裡有三個關鍵點:一是“教學”,是限定範圍;二是“對比因素”,諸如主體上的師與生、氣氛上的濃與淡、活動上的動與靜、方式上的學與思、速度上的快與慢、力度上的輕與重、梯度上的緩與急、難度上的難與易、密度上的詳與略、強度上的強與弱、自由度上的收與放,如此等等,都構成了“對比因素”;三是“有規律變化”,指的是這種變化有規律可循,不是亂彈琴,不是瞎胡鬧。

廣義上的教學節奏,已經包括了相當于音樂上的節奏、旋律與和聲的三大要素的東西。于是,除了教學内容之外的一切教學形式上的變化,幾乎都可以歸入教學節奏範圍加以探讨。在音樂中節奏是主幹部分,可以離開旋律與和聲而存在,反之則不行;類似地,教學節奏也是教學的主幹部分,也具有相對獨立性。我們可以把它視作教學的“時間秩序”,因此,教學節奏能體現為教學流程,通過教學流程的分析,可以有效地研究教學節奏。

好的教學節奏最基本的要求是(什麼是好的教學節奏)7

既然教學節奏有好壞優劣之分,那麼,什麼是好的教學節奏呢?

當年,顔淵對孔子的教學節奏佩服得五體投地,他是這麼說的:“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孔子可以使人雖感到竭盡全力,還是差一大截的情況下,依然孜孜以求,欲罷不能。可見,孔子的教學節奏把握得多麼恰當。

常言道:内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某些學科的課,在外行看來,節奏感很強,有教有學、有張有弛、有動有靜,呈現出極佳的教學節奏。可是,在行家看來,這堂課自始至終令人憋屈。因為,該要用心盡力的地方,一帶而過;而無須多費心力的地方,卻糾纏不清。可見,考察教學節奏,就看這堂課在對比因素上的變化,能否急學生之所急,想學生之所想,解學生之所困,應學生之所需?是否符合教育規律、符合教育目的?是否促進學生發展?我們真正關心的,并非是否存在教學節奏,而是教師是否把握好了教學節奏。

顯然,好的教學節奏就是有美感、合規律、合目的、有靈性、受歡迎、适合于優質學習、有助于增強核心素養的教學節奏。那些千篇一律、老生常談、單調乏味、死氣沉沉、一抓就死、一放就亂的課堂節奏,一定不是好的教學節奏。好的教學節奏,能活躍信息通道,聚焦學生注意,維持學生興趣,開啟學生思維,促進學生理解,引發學生頓悟。其最顯著的特征是:教學過程中師生的思維流、情緒流、信息流既順暢又合拍,這三股“洪流”相互加強,共同推動着學習者進入豁然開朗、一通百通的境界。

好的教學節奏涉及面很廣,但最基本的是:語言上抑揚頓挫,内容上疏密有緻,方式上恰當變換,推進上井然有序,互動上輕松和諧。要力求做到:有動有靜,動靜分明;有張有弛,張弛有度;有密有疏,疏密相間;有高有低,錯落有緻;有急有緩,緩急相濟;有快有慢,快慢相宜;有莊有諧,亦莊亦諧;有詳有略,詳略得當;有情有理,情理交融。使教師和學生既有真的發現、善的感悟,又有美的享受。對于尚缺乏教學節奏意識的教師而言,當務之急就是從基礎抓起,在教學的呈現的節奏、語言的節奏、動作的節奏、活動的節奏方面狠下功夫。可以預計,這将很好地協調教師與學生、内在與外在、主觀與客觀、課程與教材的關系,從而大大提高教學效能。

走筆至此,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回答“什麼是好的教學節奏”?這種教學節奏,能夠在關鍵的對比(可比)因素上,呈現出合規律、合目的、有美感、受歡迎的規律性變化。教師必須從教學的内容與目的出發,根據學生實際和課堂需要,進行靈活而恰當的調控,使教學呈現出強烈且和諧的律動美,從而使教學能夠入心入腦。

好的教學節奏最基本的要求是(什麼是好的教學節奏)8

責編 | 鄭瓊良

排版 | 肖江華

文 | 教育部福建師範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 / 翁乾明

原文刊載于《福建教育》總第1127期

在這裡,打開教育生活

鼓屏162

fjedugp16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