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易經思維和玄學的關系

易經思維和玄學的關系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4 00:59:39

“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次中國傳統哲學中學與用的次序,這個次序就是先提升内在的認知層次,然後再學以緻用。如果按照傳統國學對《大學》八綱的理解,《大學》和《中庸》的二個途徑、六條路徑有一定的差距,《中庸》的途徑更具有廣泛意義,而《大學》所說的隻是一條書生之路。但不管是《大學》還是《中庸》其目的都是共同的。

1

《碧岩錄》第六則:

雲門垂語雲:“十五日已前不問汝,十五日已後道将一句來! ”

自代雲:“日日是好日。”

雲門禅師是中國禅宗雲門宗的創始人,他傳教時語言精确而簡潔,常常用一個字來回答問題,所以他的禅法也叫一字禅。 “日日是好日”是雲門禅宗的一句經典偈語,其中包含了什麼樣的意義呢?

易經思維和玄學的關系(認知的角度與深度)1

雲門禅師說他的一句偈語具有三層内涵,涵蓋乾坤、随波逐流、截斷衆流。

涵蓋乾坤——是講他的偈語具有普遍意義,既可以包含一切事物,也可以代表一切事物。“日日是好日”的“日”可以是太陽,也可以是日子,更可以是人和物,把任何一個名詞代入這句話都是可行的,如:天天是好天、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物物是好物。

随波逐流——是講他的偈語具有時空性,任時空如何變化,他的偈語所代表的意義都恒久不變。“日日是好日”不管是在雲門所處的五代,還是當今社會,不管是廟堂高官,還是一介草民,其意義都不會改變,每個人都能從中獲得意義。

截斷衆流——是講他的偈語具有創造性,沒有典故,沒有緣由,就如造物者,獨一無二。

雲門的話給了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感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這不同的感受就是認知的差異所造成的,你所看到都是你心中已有的。

2

人對于事物的認知都是從一個角度開始的,随着認知角度的擴大,人對事物認知越來越多。這是一個量的積累過程,如老子所說:“為學日增”。

不是所有事物都可以通過擴大角度去獲得認知,深度才是認識事物的關鍵。早在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就提出大地是球體這一概念,在麥哲倫完成環球航行後,這一概念得到了證明,而人類從太空看地球已經是二十世紀的事情。

易經思維和玄學的關系(認知的角度與深度)2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随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一味地追求認知角度,并不能帶來認知的深度,知識越多,往往會困惑越多,孔乙己非常得意于“回字有四種寫法”,但那僅僅是知識,而不是認知。

有一葉障目,也有一葉知秋,一葉障目看到隻是樹葉,它是表面的認知,而一葉知秋則從樹葉看到了時間的變化,它是深度的認知。

老子說:“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從認知角度上來講,老子就是要去除事物的表象對認知者的影響,從而看到事物的實相。

從《易經》角度來看,事物的表象是千變萬化的,是一直在變易的,而事物的真相是不變。認識事物的表象就像“盲人摸象”,所得到的像是各不相同的,而認識了事物的真相,卻可以“舉一反三” 、“舉一反十”甚至可以舉一反百、千、萬,這就是《易經》睽卦的内涵。

《易經》睽卦《彖辭》說:“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

【客觀地觀察天地,就會發現所有事物的本質都是一樣的;客觀地觀察男女,就會發現男女之間的志向是一緻的;客觀地觀察萬物,就會發現事物的運行規律都是類似的。】

萬物就是事物的表象,而類同是事物的實相,從表象到實相,就是認知從角度到深度的提升。

3

現代社會随着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網絡發表自己的觀點,與之同時,對事件不同的認知就顯現出來。

認知本身是個人的事情,但一旦表達出來就成為公衆的事情,不同認知的人群,為了維護各自的認知,網絡暴力開始層出不窮。

易經思維和玄學的關系(認知的角度與深度)3

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如何去除主觀,客觀地去看待事情,客觀地看待觀點。同一件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而且即使角度相同,其認知深度也不相同,因此,觀點不同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觀點完全相同才是不正常的事情。

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的意思就是君子可以包容不同的觀點,在同一個環境下和諧相處,而小人這不能包容不同的觀點,隻允許同樣的觀點存在。

對于觀點的本身也值得讨論,認知層次低的人會把觀點當作他自身的延伸,反對或違背他的觀點,就是對他個人的侮辱和攻擊,而認知層次高的人會把觀點當作一個觀點,可以讓人去讨論、批判。

把觀點當作自身延伸的人,無疑是主觀的,而把觀點當成觀點的人,無疑是客觀的,從主觀到客觀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

4

《易經》睽卦不僅僅闡述了認知的角度和深度的問題,還闡述了如何從主觀進入客觀的問題,也就是人的認知如何從感性轉變為理性的問題。

易經思維和玄學的關系(認知的角度與深度)4

這個過程需要六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要突破功利的束縛,要超越功利去看待問題,不要把自身置于問題的利益得失之間。

第二個層次,要了解真正的自己,明白自己的真正目的。

第三個層次,要明白一切事情都有因果,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

第四個層次,要用真心去看待世界,要學會換位思想,從事情中發現真實情感。

第五個層次,要堅持自己的思想,不要為他人左右。

第六個層次,看到孤獨的自我,就能從事物的表象看到事物的真相。

5

《易經》睽卦上九:睽孤。見豕負塗,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後說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則吉。

【看到孤獨。看見母豬在哺乳,一輛裝滿死屍的車。先拉開弓,後收起弓。不是盜寇的婚姻。前往遇雨則吉。】

易經思維和玄學的關系(認知的角度與深度)5

“睽孤”是一個具有特别意義的詞,其意是看到了孤獨的自我,或者說看到了孤獨的世界。這個詞的概念和中國“天人合一”的概念有關。在莊子的修行體系中,有心齋、坐忘、朝徹、見獨四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層次,“見獨”和“睽孤”在文字意義上相近,在認知的層次上也是一樣的,認知達到這樣的水平就可以看到事物的本質了。

【原創文字,盜用必究!歡迎閱讀、點贊、轉發、關注!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即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