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浙江溫州博物館裡有什麼文物

浙江溫州博物館裡有什麼文物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6 03:26:57

來源:溫州新聞網

浙江溫州博物館裡有什麼文物(看溫州文物裡的奧林匹克運動)1

新石器時代石镞

浙江溫州博物館裡有什麼文物(看溫州文物裡的奧林匹克運動)2

三國青釉堆塑谷倉罐

浙江溫州博物館裡有什麼文物(看溫州文物裡的奧林匹克運動)3

北宋青瓷 童子戲魚紋粉盒

溫州網訊 北京2022年冬奧會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冰球、短道速滑、花樣滑冰、跳台滑雪等各項冰雪運動也受到大家的關注。來自溫州龍港的24歲小夥吳志濤是溫州參賽冬奧會第一人,将參加四人雪車項目.該項目比賽時間為2月19日至20日。

競技體育早已是溫州體育的一張金名片。但鮮為人知的是,早在新石器時代,生活在瓯越大地上的先民,逐漸形成武術、射箭、長跑等原始的體育活動。靖康之變後宋室南渡,溫州習武健身盛行。此後一千餘年間,溫州共出武狀元19人,武進士393人,人數在全國首屈一指。

本期《溫州寶藏》,我們帶您看看溫州文物裡的奧林匹克運動。

射箭:回看射雕處 千裡暮雲平

“風勁角弓鳴,将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回看射雕處,千裡暮雲平。”這是唐代詩人王維的《觀獵》,描寫的是一次射箭狩獵活動。

射箭在中國有着久遠的曆史,可謂是中國古代體育項目的鼻祖。中國古代教育着重“六藝”,即禮、樂、射、禦、書、數。據《太平禦覽》記載,夏朝已經有了教授射箭的專職教員,同時還有了習射機構——“序”。現在我國的射箭運動已經很普及,但在1955年以前,射箭仍然為表演項目,1956年才開始列為比賽項目。

溫州博物館曆史廳正在展出的7枚新石器時代石镞,便是射箭這項運動在溫州留下的最早痕迹之一。這7枚石镞是1958年在永嘉上塘正門山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其尺寸都比較小,長者長4.5厘米,短者長2.7厘米。且其形狀有的呈三角葉形,有的呈細長棱形;顔色也較雜,或淡黃色,或黑色,或灰色;表面都打磨過,應是為了增加殺傷力。

據溫州博物館研究員伍顯軍介紹,該館還收藏有了一枚新石器時代晚期石镞,是2003年在鹿城區上戍鄉曹灣山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出土的。相較于前者,這枚石箭镞的制作更為精緻。它的前鋒呈四棱形,圓形镞身,铤部也呈圓形;石質堅硬,顔色呈灰黑色。

“這些石镞是新石器時代人類日常生活中必備的工具。而要加工制作一枚如此精緻的石镞,需要較高的技術和較長的時間。”伍顯軍說,從功能上看,這枚石箭镞的身份地位象征功能可能多于實際的射擊狩獵功能,是溫州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代表性遺物,距今已有4000年左右。

馬術:駿馬驕行踏落花 垂鞭直拂五雲車

在古代日常生活中,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建功立業的戰具,至今流傳着許多與馬有關的成語等。如:終日奔忙謂之“馬不停蹄”;不迷方向稱“老馬識途”。

不僅如此,自古以來詩詞大家的作品中也總有馬的身影。唐代詩人李白的《陌上贈美人》:“駿馬驕行踏落花,垂鞭直拂五雲車。美人一笑褰珠箔,遙指紅樓是妾家。”

現代馬術運動起源于英國。馬術是奧運會中唯一由人和動物共同完成的比賽,需要騎手和馬經過多年的訓練,在賽場上展現優雅、膽量、敏捷和速度。馬術起源于原始人類的生産勞動過程。公元前680年,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設有馬車比賽。中國的馬術也具有悠久的曆史,興于周代,盛于唐代。

伍顯軍介紹,溫州瓯窯藏家胡嗣雄收藏的三國青釉堆塑谷倉罐,是一件出鏡率很高的瓯窯精品,不僅有豐富的人物形象,還展現了很多動物、樂器、兵器等。其中非常明顯的是一位騎手,身騎駿馬、微微仰面,一副躊躇滿志的姿态。值得一提的是,細看兩件作品上的人物,全都高鼻深目、頭戴尖頂胡帽或羊角帽,似乎是來自西域的胡人。有專家以溫州出土的多件堆塑罐瓷器推斷,外國人(如中亞的粟特人或安息人)很可能在三國時期就已來到溫州,除了經商賣藝以外,還有意無意間成為西域文化與佛教的傳播者。

遊泳:照見遊泳魚 一一如清晝

唐代詩人皮日休的《奉和魯望漁具十五詠·叉魚》:“列炬春溪口,平潭如不流。照見遊泳魚,一一如清晝。中目碎瓊碧,毀鱗殷組繡。樂此何太荒,居然愧川後。”雖然詩中說的遊泳的是魚,但可見“遊泳”一詞那時早已有了。根據相關記載中,遊泳作為一個體育項目得以發展還是近一兩百年的事。

溫州博物館此前曾展出了一件北宋青瓷童子戲魚紋粉盒,其上就能看到遊泳這一元素。伍顯軍介紹,這件粉盒是1984年在蒼南出土的,蓋面刻畫了北方耀州窯瓷器上常見的童子戲魚紋,兩童子暢遊水中,與魚戲耍。童子體态靈活、秀美,一人空中直立飛升,另一人以S型貼魚盤旋。另外有專家認為這件粉盒的紋飾主題為“哪吒鬧海”,另一人不是童子,而是人頭龍身的龍王三太子。

伍顯軍表示,魚在我國傳統中寓意多子多孫、年年有餘,人面魚身的形象寄托着人們大富大貴、子孫綿延的願望。

擊劍:醉裡挑燈看劍 夢回吹角連營

古代的詩詞歌賦中,常常出現“劍”的影子。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擊劍運動是一項曆史悠久的傳統體育運動項目。早在遠古時代,劍就是人類為了生存同野獸進行搏鬥和獵食所使用的工具。随着人類曆史的發展,劍由最初的石制、骨制發展到青銅制、鐵制,最後到鋼制,并作為戰争的武器。

瓯海區博物館收藏有一把西周鑲嵌綠松石青銅短劍,是在瓯海區仙岩街道穗豐村楊府山西周土墩墓出土的,出土時兩劍反向上下重疊在一起,兩劍之間還夾有兩件大小不一的玉玦。伍顯軍說,當時,他很榮幸親自參與了這件短劍的現場清理工作。

短劍通長約26.2厘米;劍莖後段圓形内空,與劍身連接的前段呈方形,兩段之間有圓凸箍,倒凹字形扁方格穿于方莖之内;劍身呈葉狀,兩從寬闊,高凸的劍脊由莖部直抵劍鋒;在凸脊兩側有血槽,槽内與凸脊上均飾有粗深清晰的雲紋;莖上凸箍和劍格上均鑲嵌有大量綠松石片。與短劍同時出土的文物還有鼎、簋、铙等大件青銅禮樂器、戈、矛、劍、镞等大量青銅兵器以及镯、玦、柄形飾和管形飾等玉飾品。

伍顯軍表示,綜合判斷,該土墩墓的墓主人可能是當時一位統兵打仗的軍事首領。因此,這件青銅短劍既是擊殺的兵器,更是象征身份地位的禮器,應是用于祭祀或表演訓練等場合。

本文來自【溫州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