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反社會人格還有什麼人格

反社會人格還有什麼人格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4 20:28:38

最近很火的除了美劇《權力的遊戲》外還有一部英劇《殺死伊芙》——一部有關追捕變态殺人狂的故事。女主之一Villanelle(薇拉)是一個典型精神變态的殺手。她母親去世,父親是個酒鬼,從13歲開始她就頻繁出現反社會行為。


反社會人格還有什麼人格(反社會人格有哪些不可思議的行為)1


影片一開始薇拉在冰淇淋店吃冰淇淋,走的時候順手把對面小姑娘的冰淇淋打翻到她身上。回家的時候看到一個老奶奶拿着兩大袋垃圾很費力地下樓梯,她停下來站在一旁加油,在老奶奶走到門口的時候才問了一句需不需要幫忙。
她喜歡奢侈的生活,喜歡浮誇的殺人手法,喜歡成為焦點。她殺人,本質上是她熱愛殺人。每次解決完獵物之後,薇拉都會看着他們死去,在屍體旁待一會兒,臉上一副欣喜狂熱的表情。她無法感受别人的感覺,更确切說她無法感受正常人的感情。當被害人向她求情時,說自己還有孩子,她說她不要他的孩子。當她去做心理評估的時候,醫生給她看了一張被絞死的人的照片,問她看到了什麼,她說“好腿”。


借鑒Nancy McWilliams《精神分析診斷——理解人格結構》中對精神變态人格的闡述,又稱反社會人格(Psychopathic (Antisocial) Personalities),本文整理并讨論了有關精神變态人格的相關内容。(說明:在南希的書中,反社會型人格等同于精神變态人格,兩個名詞交替使用)


精神變态人格可以說是精神衛生臨床實踐中最不受歡迎,最令人恐懼的一類來訪者了,他們本質上屬于精神病性來訪者。有的人着眼于外顯行為,也将這種人格稱為反社會人格,而前者稱呼更側重來訪者的主觀體驗和内部驅力。盡管有證據表明重性精神變态患者極難治愈,但心理治療依然對一些反社會傾向的個體有效果。屬于精神變态人格結構的個體可以從嚴重的一端,如:重性精神變态,思維混亂,施虐。到輕微的一端,如:溫文爾雅,處事圓滑的人。精神變态譜系中,邊緣型和精神病占較大比重,從理論上講,這類診斷特指缺乏依戀,偏好原始性防禦的人群。


有一類人情況嚴重,人格中精神變态特征最為明顯,而且具有高度反社會性,但他們擁有健全的身份認同和現實檢驗能力,也能通過較為成熟的防禦方式來掩飾自己的邊緣型或精神病性人格,而其核心思維方式和應對方式卻明顯具有反社會性特征。這些成功人士整體上應屬于精神變态,他們自認為強大無敵、對他人冷漠無情,時常這些人在競争中要比那些忠誠善良的人更容易脫穎而出


Henderson在1939年對“被動—寄生型”精神變态患者與攻擊暴力型患者進行了鑒别。發起龐氏騙局的人便是“被動—寄生型”精神變态的典型案例,這些人看似都擁有溫暖的家庭和美好的友誼。Bursten對精神變态個體的診斷标準是:具有“戰勝他人”或有意操縱他人的固有觀念。對于精神變态人格的診斷與外顯罪惡行為并無關聯,而與内部動機密切相關。


驅力及生物學基礎:

嬰兒天生氣質便有差異,在不同領域會發展出各種多樣性,比如活躍性、攻擊性、反應性、安撫性等。而具有反社會性傾向的兒童先天性比同齡人表現出更多的攻擊性。研究表明,早期經曆可以改變基因表達,基因可被激活或抑制,大腦中的化學物質可随個體感知而發生變化,且上述因素都存在交互作用。Caspi和他的同事發現因基因表達的改變導緻去甲腎上腺素及相關神經遞質降解(單胺氧化酶A濃度的改變,可對X染色體産生永久性影響),将使個體更易于在遭受困境時産生暴力傾向和反社會行為模式。


童年遭受忽視和虐待會對個體前額皮質的發育産生影響,而這一區域是大腦的倫理中心。因此反社會人格者的高情感、掠奪性攻擊的生物學基礎可能并非直接源于遺傳,更可能受早年經曆和基因表達的交互作用所“錨定”。他們的5-羟色胺水平都比較低,這或許可以部分解釋這類人格者偏好追求刺激且“迷途不知返”的特性。


精神變态患者的大腦回路中管理語言和情感的區域存在明顯異常,這表明他們無法像正常人一樣通過實際關系來習得各種體驗,他們的情感表達并非出自内心,而是作為“第二語言”用來操縱他人,感受愉悅的阈限值也高于平均水平,他們需要更加激烈而震撼的體驗才能感受自身的存在。而他們往往用行動代替語言,無需特定情感就能喚醒感受,一旦産生感受,不是暴怒便是狂喜。


防禦機制

精神變态性個體主要防禦機制是全能控制,他們也會使用投射性認同、解離和付出行動。精神變态患者普遍缺乏良知,不僅體現在超我的缺陷上,也體現在他們缺乏對他人的基本依戀上,對重性反社會人格者而言,他人的存在無非是自己展示實力的舞台。如果他們覺得聽衆為自己的魅力而折服,便會變本加厲的大肆吹噓、招搖撞騙, 這些舉動完全是有意為之,是恬不知恥,他們對自己的嚴重罪行供認不諱,卻對輕微情節閉口不談,後者被他們視作軟弱無力。在分析治療中,這樣的人會以蓄意破壞治療為樂,惡意自大。


精神變态患者的操縱與癔症及邊緣型患者的操縱行為不同,前者利用他人是經過深思熟慮且自我協調的,後者雖然有利用他人的表現但屬無意為之


所有人格類型的青年—成年交接期的健康個體都或多或少具備典型的全能感:此階段死亡遙不可及,成人的掌控感大權在握,嬰兒期的自命不凡會再度顯現。但無論成年早期的全能感有多強烈,現實總會如期而至。人到中年,身體漸衰,反應遲鈍,死亡日益逼近,這些生活的真相也可催人成長。或許可以解釋一些精神變态個體在僥幸逃脫自我毀滅和牢獄之災後,人到中年時會突然成為守法良民。不過這種改變可能是因為生理改變、激素水平降低或體力不支,從而導緻了沖動減少,隻要他們的全能防禦沒有改觀,個體就很難發展成熟的适應功能。


關系模式

反社會性人格者的童年常常充斥着不安和混亂。教條式的嚴厲管教夾雜着過分的縱容和忽視,形成了令人迷惑不堪的生長經曆。


最近比較火的廣播劇《默讀》中寫道主人公年少的經曆:“我家吃飯的時候基本沒人說話,除非有客人,不然很少在飯桌上見到我爸,我媽情緒不穩定,常常吃到一半就會無緣無故地發作,有時候沉着臉扔下餐具就走,有時候是突然就坐在餐桌旁邊哭起來。在家裡吃飯是件很讓人提心吊膽的事,偶爾太平一次,簡直就像中獎一樣。”在暴力型精神變态個體的童年經曆中,很難發現恒定一緻的愛憐和保護。他們經常有個軟弱、抑郁的母親和暴躁、殘酷的父親,或者家庭成員有酗酒或其他成瘾行為


反社會人格還有什麼人格(反社會人格有哪些不可思議的行為)2


《默讀》中我印象深刻地記着主人公父親在他年幼時教授他“生死”的一幕。


“男人握着他的手,讓他把手放在一隻小動物身上,一團小小的毛球蜷縮在他手心裡,溫暖柔軟,心跳像是在顫抖,感覺非常奇妙。‘這就是生命。’突然,那隻一直輕柔地引着他的手陡然縮緊,猛地把他的手往中間擠去,強迫他抓住了那隻小東西的脖子,小動物掙紮起來,直到顫抖的心跳和徒勞的掙紮都在他掌心偃旗息鼓。‘這就是死亡’,其實生命和死亡之間,隻是一個非常平淡的過程,并沒有人們渲染得那麼鄭重其事。”“我骨子裡流着我媽的血脈,軟弱,而且愚蠢,他希望能矯正我這些先天的毛病,先從難度低的小動物開始。因為正常的兒童會經過一個階段,把一些小動物拟人化,在這個階段裡,這種訓練和殺人的心理感受差不多。”


生活在這種風雨飄搖、膽戰心驚環境下的個體,本該發育形成的早期自我全能感和後期相信全能他人會保護自己的那種自信将難以形成。兒童若在這一發育階段沒有完成應該完成的任務,将不遺餘力地用盡餘生去确認自己的全知全能。


精神變态個體即使意識到情緒的流露也不願承認,因為他們将情緒視作軟弱無力的象征。或許童年經曆中無人鼓勵他們将情緒外化,因此他們缺乏用語言表達内在體驗的動機,也缺乏通過對話理解他人心理的能力。


反社會性個體似乎很少産生心理上的依戀,也很少能認同養育者,缺乏與重要客體建立關系的能力,相反他們會認同自己内部原始的“自體客體”。他們很難體會愛與被愛,最終難以對社會、文化乃至整個人類形成意象和認同。領養了來自窮困潦倒或充斥忽視、虐待的環境中的父母會發現,無論之後他們照料的多麼盡心,孩子依然表現出缺乏愛的能力,具有依戀障礙。


精神變态患者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點是原始性嫉妒,即得不到就毀滅的原始欲望。《殺死伊芙》中薇拉中學時候,她因為反社會行為被孤立,轉學到另一個地方,她的英文老師同情她,很關愛她。她喜歡她的老師,而她表達感情的方式就是殺掉老師的丈夫,并且割掉他的生殖器,而這僅僅是因為老師開玩笑的說了句喜歡她丈夫可能隻是因為對方有個陰莖。在生活中追逐目标失敗後轉為對目标的诋毀甚至是摧毀吸引到他的事物,是所有反社會性個體共同具有的特征。如果我們不能接受現實世界是不公允的,便無法真正具有愛的能力。


編輯整理:三兩 大魚心理咨詢工作室實習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