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在高度内卷、焦慮日益加劇的時代裡,年輕的父母想要在做好工作職場上有很好的表現的同時,還能帶好孩子,在時間方面就有着不可調和的沖突矛盾,所以越來越多的家庭,不可避免的要将由老人介入,支持年輕家庭來承擔一部分照顧孩子的責任,要麼是姥姥姥爺,要麼是爺爺奶奶。
孫子、外孫,待遇迥然不同令女兒心寒
小林與老公都是大學同學,畢業後就留在城市結婚組建了家庭。作為新一代城市人。要想在職場上有好的發展,就意味着需要在工作上付出很多的用心和努力。
但是不巧的是,由于避孕失敗,孩子卻在結婚後不久就來了。沒有辦法,小林隻能打斷原來的計劃生下孩子,在當地費用極高的情況下舍不得花錢另請保姆,小林自己把孩子帶到了三歲半送入幼兒園,想着再不出來再找工作,可能就會與社會脫節,再也跟不上職場的變化了,憑着之前優秀的學曆和能力,小林也很快找到了工作,幼兒園期間還好說,但是當假期來了,年幼的孩子在家裡卻沒了交代處,無奈之下,夫妻倆和家裡老人商量了以後。把孩子送回了小林的父母家。請姥姥姥爺在假期裡幫照看一下兒子。
但是小林的爸媽幫帶了半個月左右的孩子之後,就給小林打電話,要求女兒要盡快把孩子接回,讓孩子的爺爺奶奶去帶小林,在電話當中,小林很不高興的就向爸媽表示,自己更希望媽媽的能在假期幫自己的兒子剛剛。
在電話當中,小林就聽見了旁邊爸爸在說:還是要盡快來把剛剛接走!
小林不解地問父母為什麼,畢竟在她看來,父母也有很久沒有見到自己外孫了,而且隻是在假期裡請老人幫帶照顧幾天并不過分,更何況她哥哥家的孩子東東之前也有很多時間,都待在小林的父母家裡,兩個孩子一起照看,相互一起玩耍,其實并不需要花老人太多的時間。
小林的媽媽有些為難,但是電話裡小林的爸爸卻毫不掩飾地說,因為冬冬很快也要來家裡,他們可經受不了兩個孩子一起在家裡折騰,就盡快來剛剛接走,讓他的爺爺奶奶看吧!
外孫總是“外”姓人
挂了電話之後,小林感覺自己無比的難受,雖然在從小到大的環境當中,也沒有看太出來父母對自己和哥哥有什麼明顯的不一樣,但是從對待兩個孫子、外孫的态度上,小林卻明顯的感受到了父母的偏心與差異。
自古以來,在中國傳統的很多觀念當中,對于同宗、同源、同根,對于父親姓氏制度的重視由來已久。而且在姓氏裡,男女還有着差别。
在舊觀念裡,始終認為女兒是“嫁出去”的,去替别人家開枝散葉,而兒子生下來的同姓孫子,才是自己家族姓氏的傳宗接代的延續,這是一種非常根深蒂固的中國舊社會觀念,目前即便在新社會新時代下,也很難就靠一些現在的宣傳與文明更叠就能輕易改變觀念。
尤其是在中國的北方。以天津來說,一直有習俗把自己的孫子、孫女稱作“紅眼”,把自己的外孫、外孫女叫做“白眼”,這個“白眼”就是“白眼狼”的意思。有一句天津流傳很久的俗語是,“外孫是姥姥家的狗,吃飽了就走”。話背後的底層邏輯是,姥姥姥爺再疼愛外孫,但畢竟是“外”姓人,所以怎麼疼,都是白疼。
而實際上,所謂親情,血脈相連是一種情結,而更多的深厚情誼是在後天的相處、相伴當中日夜養成的。對于孩子的角度來說,往往是在幼年時期誰陪伴的比較久就和誰親,無論這個陪伴的對象是姥姥姥爺、還是爺爺奶奶。
親情需要營造與付出,更需要“一碗水端平”
所以,對于一些一直以區分孫子、孫女,與外孫、外孫女的老人來說,如果依舊“一碗水端不平”的對待隔輩的孫子和外孫。最終還是會經由自己的人為因素,在與孫輩的情感營造當中,隔離了更多的生疏。
今天這樣的時代裡,既不應再有“養兒防老”的概念,而尊重孝順老人更是無論兒子或女兒都應有的人倫綱常。所以開明的家庭更應該是彼此關愛照顧,不會有厚此薄彼,這樣的親情輪回才會在濃濃的血脈溫暖與愛中,延續下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