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初對佝偻病的研究發現維生素D以來,維生素D與鈣磷代謝和骨骼健康的重要關聯被不斷發現。我國内分泌學先驅劉士豪教授和朱憲彜教授針對維生素D與鈣磷代謝和骨軟化的研究,以及由他們提出并命名的「腎性骨營養不良」得到了國際學者的廣泛認可。
維生素D及其相關制劑(或稱類似物)的應用從根本上遏制了全球範圍内佝偻病/骨軟化症的廣泛流行趨勢。然而,随着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活方式變化,特别是戶外生活、工作時間的減少,維生素D缺乏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問題。全球約有超過10億人群的血清25羟維生素D[25(OH)D]水平達不到維持骨骼肌肉健康所推薦的30 μg/L(75 nmol/L)水平。
而随着維生素D受體(VDR)和25OHD-1α-羟化酶(1α-hydroxylase,CYP27B1)在許多骨外組織中被發現,維生素D的作用已不再囿于調節鈣磷代謝和維護骨骼健康中,其在肌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自身免疫和炎性反應等中的作用也逐漸被關注,成為臨床及基礎研究的熱點。
現特借《維生素D及其類似物臨床應用共識》向大家簡要介紹一下在幾種疾病中維生素D補充的方法。
維生素D缺乏
預防維生素D缺乏的一般措施:
增加日照和富含維生素D食物的攝入是預防維生素D缺乏/不足的經濟有效的方法。
通常,春、夏和秋季11:00-15:00将面部和雙上臂暴露于陽光5~30 min,每周3次即可達到預防目的(皮膚科老師可能會有意見)。缺少日照時建議補充維生素D,維生素D2或維生素D3均可,二者在療效和安全性方面無顯著差别。
對維生素D缺乏高危人群,維生素D攝入量的推薦見表2。
建議妊娠和哺乳期婦女補充維生素D 1500~2000 IU/d,而具有維生素D缺乏高風險者可耐受上限是10 000 IU/d;建議肥胖兒童和成人及用抗驚厥藥、糖皮質激素、抗真菌藥和抗艾滋病藥物的兒童和成人至少需要同年齡段2~3倍的維生素D方能滿足需要。
維生素D缺乏的防治策略:
補充時建議用普通維生素D2或D3制劑。不建議單次超大劑量補充維生素D的用法,不推薦用活性維生素D或其類似物糾正維生素D缺乏。
對0~1歲維生素D缺乏嬰幼兒建議用維生素D2或D32000 IU/d或50 000 IU/周,用6周以使血清25(OH)D水平達到30 μg/L(75 nmol/L)以上,繼而以400~1000 IU/d維持;
對>1~18歲的維生素D缺乏兒童和青少年,建議用維生素D2或D32000 IU/d或50 000 IU/周,用6周以使血清25(OH)D水平達30 μg/L(75 nmol/L)以上,繼而以600~1000 IU/d維持;
對維生素D缺乏所有成年人建議用50 000 IU/周或6000 IU/d的維生素D2或D38周以使血清25(OH)D水平達30 μg/L(75 nmol/L)以上,繼而以1500~2000 IU/d維持;
對肥胖患者、小腸吸收不良綜合征患者和正在使用影響維生素D代謝藥物的患者,建議用高劑量(常規劑量的2~3倍,至少6000~10 000 IU/d)的維生素D治療維生素D缺乏,以達到血清25(OH)D水平在30 μg/L(75 nmol/L)以上,繼而以3000~6000 IU/d維持。
在有「腎外」産生1,25(OH)2D的疾病(如結節病、結核病)的患者,用維生素D治療期間,建議監測血清25OHD水平和血、尿鈣水平,以防止高鈣血症。
對有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并發維生素D缺乏的患者,建議酌情考慮維生素D治療,且建議監測血清鈣水平。
啟動維生素D治療後3~6個月,再檢測血清25(OH)D水平,以判斷療效和調整劑量。
* 本文來自微信号《協和醫學雜志》
作者:北京協和醫院内分泌科 夏維波 教授
編輯:畢日陽古
質控:六月雪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