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特殊的 Mate 20 RS 之外,Mate 20 系列中最能讓你挪不開視線的,還是擁有 7.2 英寸巨屏的 Mate 20 X 了,要知道在 2012 年那個手機還是 4 英寸的年代,Nexus 7 以 7 英寸 1280*800 分辨率的屏幕就可以算是平闆了。
而今天,在這樣一個平闆逐漸變大跟筆記本競争的年代,智能手機升級到 7 英寸這樣一個原來的平闆電腦級别,其實也是一個必然事件,讓我們一起看看它的表現究竟如何。
*全文基于 HUAWEI Mate 20 X 國行量産版本,全網通 8GB 256GB 幻影銀,售價 ¥5999, 全系起售價 ¥4999。
要說大,其實也并沒有那麼的大,雖然 7.2 英寸聽起來确實跟之前的平闆差不多,但要感謝窄邊框的發展,Mate 20 X 的 174.6mm * 85.4mm 的機身尺寸要遠比 Nexus 7 平闆的 198.5mm * 120mm 小得多,跟旁邊 6.5 英寸的 iPhone XS Max(157.5mm * 77.4mm)比也就是橫向寬了不到 1cm, 縱向長了不到 2cm 而已。
而在實際上手之後,我也覺得 Mate 20 X 其實并沒有之前預想的那麼難以操控,造成這樣感受的原因第一是我早已經習慣了大屏,既然超過 5.5 或者 6 英寸之後都必須要用雙手操作,那麼現在到了 7.2 英寸無非就是再大一點,既然一直都是雙手,也就沒有什麼适應障礙可言了。
第二則是因為 Mate 20 X 上的手勢操作采用的是底部上滑進入桌面,底部上滑停住進入多任務,以及左右兩側向内劃返回的邏輯,所以在進行返回上一級,上下劃動這樣極其常用的操作時,一隻手也可以很好地完成。
不過這也帶來了兩個小問題,首先是在面對一些需要從左側向右滑動開啟側邊欄設計App的時候,Mate 20 X 側面劃動的結果永遠都是返回操作,這樣就需要自己用雙手采用點擊的方式打開側邊欄了。第二個問題則是Mate 20 X 在出場時自帶了官方貼膜,但這一層膜并非鋼化膜而是普通的塑料膜,并且也沒有全覆蓋,因此從側邊向内滑動時有些割手,并不夠平滑。
不過 Mate 20 X 在機身側面與背部的處理則相當柔和,雖然機身尺寸相對大,實際握着并不會硌手。
正面由于珍珠屏的設計所以沒有 3D 結構光人臉解鎖,雖然華為也提供了基于圖像識别的人臉解鎖選項,但是安全性還是有較大差距,背面三攝之下的指紋識别才是最穩妥的解鎖方案。
我們也注意到 Mate 20 X 上也采用了比較特殊的黃光蝕刻工藝,在光照之下能看到機身背面的立體紋理。
,我們通過顯微鏡的觀察,也能發現 Mate 20 X 的機身背面并非簡單的一層結構,而是至少能看到由上圖中條狀斜紋與下圖中的正方形突起的兩層結構。
也就是在這樣的結構下,Mate 20 X 的機身才能反射光線展現出特殊的紋路。
由于較大的機身,所以 Mate 20 X 的揚聲器設計也比較特别,在機身底部除了 USB-C 接口之外,還有左側的揚聲器。
而機身頂部左側保留了 3.5mm 耳機接口,右側則是揚聲器開孔,機智的朋友應該已經看出來了,上下兩個揚聲器全都在機身同側。
也就是說在橫屏玩遊戲或者看電影的時候,最佳的的握持方法就是有前置攝像頭的一側在右邊,這樣揚聲器都在機身兩側的上半部分,也就不需要擔心雙手把揚聲器擋住了。
Mate 20 X 的屏幕為 2244*1080的 FHD 分辨率,正面沒有 3D 結構光所以采用了占用屏幕空間最小的「珍珠屏」設計,這一塊 OLED 屏幕官方沒有宣布具體色域信息,不過 OLED 在鮮豔程度并不需要太過擔心。
ppi 方面按照常規計算為 345, 而按照 P 排列的 OLED 計算為 279, 雖然比不上其他手機 350~400 左右的 ppi, 實際上的感受也不至于大果粒,為什麼這麼說呢,是因為在面對這樣大尺寸屏幕産品的時候,我們的使用距離也比其他手機要遠得多。
相對于我常用的另一個 6.5 英寸iPhone XS Max, 在我拿起 Mate 20 X 的時候會不由自主的拉開距離,而這其中的差距基本就在 15cm~20cm 不等,所以你會發現 Mate 20 X 的 ppi 如果按平闆的标準來看,就比一大部分 264 ppi 的平闆稍高,這也是我認為 Mate 20 X 也不算是大果粒的重要原因。
我們也對色域覆蓋,色準等等屏幕素質進行了進一步的專業測試:
Mate 20 X 在鮮豔模式下的色域覆蓋達到了:
· 100.0% sRGB
· 88.8% AdobeRGB
· 99.1% P3
按我們在當評價一款産品時,我們關注的是什麼?中提到的标準,sRGB, AdobeRGB, P3 才是對消費者更為直觀有效的色域,因此Mate 20 X 的這一塊 OLED 屏幕,已經能夠覆蓋這三大主流色彩空間标準,在顔色鮮豔程度方面不需要有過多擔心。
光譜方面,我們發現 Mate 20 X 上的這一塊 OLED 屏幕紅色和綠色光譜純度都很高,不會和 LCD 一樣,想要實現更好的紅光表現就離不開氟化物,所以也有斷層,光譜來看 OLED 天生确實就更容易實現更廣的色彩覆蓋。
我們也知道華為全系列手機産品都可以在 設置-顯示-色彩調節與色溫 中設置标準/鮮豔兩種顯示模式,因為我們切換到更接近人眼感知的 UV 模式色欲覆蓋示意圖就會發現,就鮮豔模式下 Mate 20 X 能夠完全覆蓋 P3 色域,綠色與紅色都很精準,但藍色有一些超出。
而在标準模式下,我們會發現 Mate 20 X 與其他華為産品一樣,并不是 sRGB 校正,而是把顔色限制到了 82% sRGB 的水平,在紅色方面與 sRGB 有相對大的差距,而藍綠則稍好,可能是因為我們手中的 Mate 20 X 為測試版系統的緣故。
亮度變化方面,ROG Strix 槍神的屏幕一共有 11 級亮度變化可調,從 12.12cd/m² ~ 222.31cd/m², 亮度變化均勻,沒有出現陡升陡降,最大亮度并不高,推薦在室内使用,對比度為 1180:1 屬于較為優秀水平。
Mate 20 X 的屏幕色溫在标準模式下默認色溫為 6843K, 而鮮豔模式下默認色溫為 7301K 相對于 sRGB 所規定的 6504K 都更為偏冷,色準方面:
· 平均 ΔE 為 1.15
· 最大灰階 ΔE 為 1.16
· 最大彩色 ΔE 為 3.22
在标準模式下的色準表現較好,基本上感受不出偏色現象,隻是因為沒有覆蓋 sRGB 所以有一些偏淡:
· 平均 ΔE 2.94
· 最大灰階 ΔE 1.64
· 最大彩色 ΔE 6.55
在鮮豔模式下色準相對要差一些,不過如果不是和校準過的屏幕放在一起對比,也不會有特别明顯的感覺,主要是由于沒有完善的色彩管理,所以顔色整體會過于豔麗。
在之前 P20 Pro 的相機體驗中,我們就提到過等效 84 的 3 倍長焦鏡頭帶來的遠攝體驗,對于普通的等效 50mm 級别 2 倍變焦是壓倒性的。而今年的 Mate 20 系列三攝方案為:後置 4000 萬像素廣角 2000 萬像素超廣角 800 萬像素長焦。
将原來三攝方案中的黑白攝像頭去掉之後,新增了一顆等效 16mm 的超廣角鏡頭,在面對風光或者建築這樣的場景時,就不會出現拍不全的情況,更廣的焦端也能帶來更強的透視感。
上圖就是一個非常直觀的例子,左邊是 Mate 20 X 等效 16mm 的超廣角端,拍攝,右側是 iPhone XS Max 的等效 24mm 标準廣角鏡頭拍攝。由于更廣的焦端,站在同樣位置拍攝時畫面所能包含的内容就更多,帶來的透視感就越強,超廣角之下的吊橋 簾幕也就擁有更大的視覺沖擊力。
除此之外,這一個超廣角鏡頭還擁有超近的對焦距離,也就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微距,當我們貼近拍攝一些細節的時候 Mate 20 X 就會自動提示切換微距模式,從實際的樣張來看,它的對焦距離很近,樣張中織物的細節都能被很好的還原。
回到等效 24mm 的主攝,我們會發現左邊 Mate 20 X 在環境光偏暖的情況下依然會将白平衡定在标準白的位置,在觀感上也就稍微偏冷,不過這一顆 1000 萬像素(IMX600,原本為 4000 萬像素,采用了Quad Bayer結構,能利用相近的2組同色單元2×2,也就是四個像素作為一個基礎像素來輸出)的主攝,能帶來比 iPhone XS Max 1200 萬像素更好的細節,特别是我們下方 100% 放大之後的對比,圖書封皮上的文字相對來說都要更為清晰和銳利一些。
在大光比的場景下,兩者的表現差異則要更加明顯,左側的 Mate 20 X 在白平衡上會稍稍偏綠,不論是主體還是地闆細節的銳度都要更大一些,明暗對比也更為強烈,但右側的 iPhone XS Max 則整體更加柔和,光比相對更平。
來到長焦端的對比,沒有太多懸念,Mate 20 X 上這一顆等效 84 的 3 倍光學變焦對于 iPhone XS Max 或者其他采用等效 50mm 長焦方案的手機擁有着很大優勢,細節明顯豐富的很多,而且噪點控制也更為優秀。
不過我們也能發現,等效 24mm 的标準廣角鏡頭依然是三者中表現最好的,無論是銳度,動态範圍還是白平衡都優與其它兩者,在一些情況下也會出現三顆攝像頭拍攝同一場景但色調擁有明顯差距的結果,我們也希望在未來的版本更新中能解決這個問題,期待以後的長期測試。
不過無論如何,這樣的等效 16mm 24mm 80 mm 三攝方案覆蓋了超廣角到長焦的需求,相對于傳統雙攝能夠應對更加多樣的拍攝場景,做到了人無我有,毫無疑問是要更強的。
Mate 20 X 擁有一塊與其巨屏身份相符合的 5000mAh(19.1Wh)巨大電池,相對于一些 6.5 英寸手機 12Wh 的電池容量來說,幾乎大了 60%, 單從電池來看差距就非常明顯。
同時因為 OLED 屏幕的緣故,在顯示黑色背景時屏幕耗電會大幅減少,所以續航還能更進一步,EMUI 也提供了将系統 App 一鍵更換為黑色背景的選項,開啟之後設置、電話、短信、App 商城等系統自帶 App 都會更換為黑色背景來更好的節省電量。
我們選擇了 8 種日常可能常用的操作來模拟 Mate 20 X 一天的實際使用體驗,在 85 nit 亮度的條件下進行測試,實測三種高耗電操作:
· 小型 3D 遊戲1 小時 8% 電量
· 連續刷新抖音一小時7.5% 電量
· 駕車導航 1 小時8 % 電量
而一些低耗電情況下,Mate 20 X 的電量消耗微乎其微:
· 通話 1 小時 0.89% 電量
· 網易雲音樂播放在線歌曲每小時 3% 電量
· 輕芒閱讀 1 小時 4% 電量
· 本地 1080P 視頻 1 小時 4% 電量
· 8 小時聯網待機 0.6% 電量
可以看出如果是玩遊戲,導航或者刷抖音這樣的重度操作下,Mate 20 X 也能支撐一天地高強度使用,而更貼近日常的綜合使用時,Mate 20 X 基本每天回家都可以剩餘 50% 以上電量,兩天一充将會成為常态,那麼如果是真正的商務人士,相信 Mate 20 X 在不玩遊戲的情況下,甚至可以堅持 3 天或者更久,基本上完全沒有了續航焦慮。
Mate 20 X 采用的是華為 SCP(Super Charge)快充協議,最大支持 4.5V/5A 也就是 22.5W 級别的快充,雖然比不上 Mate 20 Pro 的 40W, 但也從實測的充電時間來看并不慢。
在一開始的五分鐘,Mate 20 X 的充電功率達到了最大的 22.3W, 随後一直到 50% 電量之前都能維持 21.5W 左右的快充功率,隻需要 30 分鐘就可以從 5% 充至 50%, 之後的 50%~80% 時能維持約 15W 的功率,耗時 54 分鐘可以從 5% 充至 80%, 随後充電功率慢慢下降,一共需要 77 分鐘将電量從 5% 充至 95%, 對于這樣一個擁有 5000mAh(19.1Wh)巨大電池的手機來說,充電速度也已經算很快了。
Mate 20 X 所搭載的麒麟 980 也讓它成為了第一批開賣 7nm工藝 SoC 的旗艦智能手機,8GB RAM 256GB 存儲空間的組合也達到了頂級的水準。
太多的細枝末節我們不再贅述,簡單跑一個分,GeekBench 可以達到單核 3367 多核 10026 的成績,支撐日常操作的流暢運行綽綽有餘,而 Mate 20 X 另一個賣點則是配合 GPU Turbo 之後的遊戲體驗,所以我們也嘗試了目前對硬件要求很高的絕地求生:刺激戰場,看看它的表現究竟如何。
絕地求生:刺激戰場
我們開啟除了抗鋸齒之外的全部特效,運行十分鐘之後開始測試,根據 GameBench 的數據我們不難看出,在絕地求生:刺激戰場的測試中,Mate 20 X 可以穩定 40fps, 在實際遊戲中感受不到任何突然掉幀的卡頓,并且由于 Mate 20 X 的超大屏幕,相對于其他小屏手機來說,能更容易地看到一些細節,也會擁有更強的視覺沉浸。
Mate 20 X 采用了官方稱之為:均熱液冷技術 (Vapor Chamber) 和石墨烯膜組成的散熱系統,它的本質實際上接近于 PC 中常用的熱管或者均熱闆設計。原理都是利用優秀的導熱材料,将來自 SoC 這樣發熱大戶産生的熱量導出。
這樣的做的好處不言而喻,增大熱交換面積就能促進熱量消散,使得表面發熱更均勻,同時還避免了熱量聚集在一處導緻高溫點的出現,所以經過我們實測,Mate 20 X 整機發熱集中在機身背面的左上角,這也是 SoC 的位置,最高溫處為 39.8°C, 并不會覺得燙手,隻是發熱而已,表面溫度的控制比較理想。
優勢:
· 超高的續航水平,對大多數人來說可以兩天充一次電
· 後置 3 攝覆蓋了 16mm 超廣角到 84mm 長焦的廣泛焦端
· 7.2 英寸巨屏能覆蓋 P3 色域且有超高的屏占比
· 實測遊戲表現不俗
缺點:
· 标準模式下隻有 85% 左右 sRGB 覆蓋
· 三攝在在拍攝同一場景時,成像效果會有差異
我們認為 Mate 20 X 是目前能買到最優秀的 Phablet, 擁有 7.2 英寸巨屏的它實際上擁有了和小型平闆同尺寸級别的屏幕,在日常的影音娛樂比如看視頻時,相對于普通屏幕大小的手機,在沉浸感上都有明顯的提升。
加入超廣角端之後的 3 攝能帶來人無我有的全新視角,而主攝标準廣角鏡頭的成像素質和 3 倍光學變焦的長焦優勢依然明顯。
硬件上的 Vapor Chamber 配合軟件上的 GPU Turbo, 讓麒麟 980 發揮初它的全部實力,面對遊戲等性能操作時也能很好的勝任。
能阻止你選擇 Mate 20 X 的,估計也就是這一塊巨屏帶來的大尺寸了,對于單手握持愛好者,自然是無從下手的,但如果你希望擁有一個超長續航的巨屏旗艦,Mate 20 X 絕對是目前最适合的存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