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聲悲切的哭聲從靈堂傳出,每一位聽到此哭聲的人,都不經被這悲傷情緒所感染。發出這一聲聲啼哭的人叫武會霞,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她并不是死者家屬,甚至她與死者沒有任何關系。那麼為什麼武會霞會在喪禮上哭得如此傷心呢?
武會霞
而且武會霞竟然在其他葬禮上也這樣痛哭過,這又是為何?這一切的答案隻有一個,那就是武會霞特殊的職業身份—哭喪人。
何為哭喪?哭喪由漢朝時的“唱挽歌”演變而來,流行于南北朝,後期更是傳播到東亞等各個國家。它用哭來宣洩對逝去親人的悲痛與懷念之情,用唱向前來悼念死者的人們傳遞死者生前的事迹。哭的音量大小代表着哭者對死者的懷念深淺和後輩對長輩的孝順程度。
武會霞
在某些地區,如果葬禮上的哭聲太小,死者的子孫後代還會被嘲笑。所以哭喪做得好壞甚至關系到了死者親屬臉面問題。正是因為這樣,為了臉面和博得孝順的美名,死者的親屬們在哭喪上頗下功夫,最後想出了拿錢請人哭喪的辦法。
職業哭喪人就這樣應運而生,武會霞就是這群職業哭喪人之一。那武會霞又是如何接觸到并進入哭喪這一行業的呢?
武會霞
武會霞的家在河南偃師的一個小山村,那裡四面被山林圍繞,交通不便,與外界聯系甚少。村裡每家每戶靠着幾畝田地勉強過活,武會霞家更是這個村裡的特級貧困戶。上有90多歲的老母親卧病在床,下有三個嗷嗷待哺的孩子,一家人更是擠在狹小的茅草屋裡。
屋内的擺設少得可憐,僅有三張床,一個竈台和一張桌子孤零零地立在那裡。家裡的勞動力隻有武會霞和她丈夫兩人,武會霞主要負責在家照看生病的母親和年幼的孩子,丈夫則每天起早貪黑地在地裡勞作。
全家的生活主要靠每年變賣地裡收割的糧食來勉強維持。生活的重擔一度壓得武會霞和她丈夫喘不過氣來。就是在這樣的困境下,武會霞接觸到了哭喪,并萌發了想要從事這一職業的想法。
那是偶然的一天,武會霞走了幾個小時的山路到縣裡給母親買藥。回來的途中,她碰見一戶人家正在辦喪事。一般遇到這種事,人們大多下意識的會避開。但是那天武會霞被喪禮上一陣陣響徹天際的哭聲給吸引住了。
哭喪人
她知道一般喪禮上都會有兒孫哭訴的環節,但這還是她第一次看到有人哭得這麼大聲,而且這一哭竟然哭了有兩個多小時。這可讓武會霞感到既好奇又疑惑:不知道是這縣裡哪位大人物死了?居然有這麼多人給他哭,還哭得這麼傷心?
于是武會霞向周邊的人打聽了起來。令她驚訝的是,原來這些哭訴的人跟死者一點關系也沒有,他們是死者親屬花高價專門請來哭喪的。這時武會霞才了解到原來還有專門為别人哭喪這種事情,而且這件事情還挺賺錢的。
她大概算了一下,一場哭喪下來,大概能賺到六七百塊錢左右,這可比她和丈夫在地裡累死累活幹半個月的收入還多。不得不說,面對這麼誘人的價錢,武會霞心動了。
在回家的路上,武會霞在心裡便一直琢磨着她也去當哭喪人這件事。但是直到回到家裡,她也沒有想好如何向丈夫開口說起這件事情。專門為死者哭喪這件事情,在大多數人看來都是一件晦氣的事。
武會霞覺得自己丈夫肯定不會同意自己去做哭喪人。可是看着這個簡陋破敗的家,還有床上病重的母親和年幼的孩子,武會霞覺得她不能任由日子這麼過下去。她要想辦法賺錢,改變這個家的現狀。這天晚上臨睡前,武會霞終于鼓起了勇氣向丈夫提起了這件事情。
武會霞
果然不出所料,丈夫對此事表示了強烈的反對。武會霞的丈夫認為,如果自己的妻子去幹哭喪這件事情,以後他們全家在村裡都會擡不起頭來,會被村裡人嫌棄他們家晦氣。武會霞也早就想到了這一點,可是在養活全家人這個困難面前,被人嘲諷又算得了什麼呢!
經過一晚上的徹夜長談,武會霞的丈夫漸漸被妻子說服。他也明白這個家再找不到賺錢的路子,真的就沒辦法維持下去了。眼看着嶽母的病越來越重,幾個孩子馬上也要上學了,這些都是一大筆開銷。
可是,如今家裡一分存款也沒有,甚至還欠着債。無奈之下,武會霞的丈夫同意了妻子的想法,但要求她暫時不要讓家裡其他人知道。
武會霞
武會霞很快地就聯系上了一家專門從事喪事辦理的團隊。因為天生嗓音洪亮這一優勢,武會霞得到了這個團隊負責人的認可,并接到了她的第一單生意。畢竟是第一次,武會霞難免有些緊張。
她不停地演練着哭喪的各種環節,哪個環節該怎麼哭該有什麼動作,她都爛熟于心。死者生前的事迹也被她背得滾瓜爛熟。喪事儀式開始前兩個小時,武會霞開始裝扮。一般為了應景和表示對死者的尊重,哭喪人都需要穿上專門的白衣,頭裹白绫,臉上甚至會畫上誇張的血淚妝。
血淚妝的哭喪人
儀式開始,敲鑼聲、打鼓聲、搖鈴聲、念經聲紛紛響起,接着死者的親屬開始圍着棺材轉圈并行跪拜禮,這時武會霞便開始聲淚俱下地講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講述過程中,武會霞漸入佳境,将自己代入其中,仿佛自己真是這位逝去母親的女兒。
武會霞的悲傷情緒很快感染了在場所有人,不少人都開始抹淚。哭訴完死者的生平事迹後,武會霞便扶着棺材放聲大哭,聲聲悲切,無不讓人動容。然後她開始邊哭邊給死者磕頭,一場喪事下來,武會霞整整磕了600多個頭。
武會霞
她的雙腿跪得麻木到久久不能恢複知覺,嗓子也哭得沙啞。不過武會霞賣力地哭喪得到了死者家屬的認可,除給了她原定的700元還額外包了獎勵給她。這使武會霞大受鼓舞,也看到了未來生活的希望。從此武會霞便正式踏上了哭喪這一道路。
武會霞這一幹就是6年多時間,她說:“每年我基本上要哭将近七八十場,按照要求,幾乎每場都要磕頭,這六年來到底磕了多少頭?我自己都數不清。
現在膝蓋上是厚厚的一層繭,都是跪出來的。我也不是場場狀态都很好,有時候面對完全沒關系的死者還必須得哭出來,真的是難!沒得一點技巧還真是不行。
武會霞
”不過功夫不負有心人,武會霞的敬業讓她很快在哭喪這個圈子打出名聲,許多人家辦喪事都會首選讓她來進行哭喪。靠着哭喪,武會霞家的生活情況得到改善,以前家裡幾乎沒有存款,這幾年不僅還完了以前的欠款還能有存餘。
然而,武會霞做哭喪人這件事最終還是被家裡的親戚和周圍的人知道了。村裡人每次看見她不僅不會再像從前那樣和她打招呼,還會對她指指點點,背地裡說她晦氣。家裡的親戚甚至直接找上門來罵武會霞,說她父母健在卻給别人哭喪,這是對長輩不孝,給家族蒙羞。
武會霞
母親得知此事後,更是覺得是她的病拖累了武會霞一家,一度拒絕吃藥看病,以此希望武會霞不要再從事哭喪這一職業。面對這些指責和疏離,還好有武會霞的丈夫幫她一起分擔。慢慢地,武會霞開始學會忽視和習慣這些嘲諷,她專心過好自己的日子。
後來武會霞将她的哭喪事業越做越大。她和自己的丈夫組建了一個名為“心聲”的戲隊,并為哭喪儀式開創了新的形式,除了用哭還可以用歌曲或戲曲的方式來表達對死者的懷念。這些新形式讓喪禮煥然一新,很受大家歡迎。
看着“心聲”戲隊的生意越來越好,曾經那些疏離武會霞一家的村民們漸漸不再排斥她們,甚至在武會霞戲隊缺人手的時候,願意幫忙。武會霞也不計前嫌,帶領整個村子一起緻富。
現在的武會霞面對那些嘲諷和排斥,不僅能夠淡然處之,甚至還會為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感到驕傲。她說:“沒有什麼不光彩的,這哭喪還是屬于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我這也算是為民俗文化做貢獻呢!”。武會霞如今日子越過越好,也算得上是風雨之後見彩虹。
對于哭喪這一習俗,人們對它的看法褒貶不一。有人認為它是一種陋俗,不值得提倡;有人認為哭喪存在時間悠久,對于研究中國喪葬文化有着一定的價值。但不論哭喪這一習俗的好壞,我們在對待從事哭喪這一職業的人時,還是應該尊重理解而不是帶着有色眼鏡看待他們。
因為比起整天遊手好閑,無所事事之人,他們至少是在努力靠着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