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雜談】"心碎可以,屏幕真是不敢再碎了",這是小編幾天前發的一條微博。發這條微博的原因便在于我的手機屏幕又碎了,去年6月份我入手了某部手機,但這已經是第二次碎屏了,在得知換屏的費用不但沒有下降反而小幅上升之後,我決定這次不換了,而是選擇買一台新手機。相信大家不少人都有着同樣的疑惑:換屏的費用都快趕上一台新手機的價格了,換個屏怎麼這麼貴?
集成度高,成本高
這已經不是幾年前分“内屏”和“外屏”的年代,那時候手機碎屏大多數情況下碎的隻是外層的保護屏幕,通常隻是一層玻璃,幾十塊錢就可以搞定,但現在不同了,手機屏幕變得更大了不說,工藝難度更是天壤之别,我們經常聽到手機廠商大肆宣傳什麼OGS、TOL等等,其實通俗的講就是顯示層、觸摸層、保護層集成在了一起,這樣的情況下,手機屏幕碎一層就近乎全毀,根本沒有“換外屏”這一說,因此屏幕也成為了除芯片之外,構成手機成本最高的部分。
手機廠商喊冤:上遊供應商搞壟斷
“手機屏幕成本高”隻是天價換屏費用的客觀原因,它隻能解釋換屏費用為何“高”,但卻不能用來解釋為何“天價”。很多消費者都把天價的換屏費用歸罪于手機廠商,手機産商大喊冤枉,據一位不願具名的手機廠商負責人透漏,不同檔位的智能手機,采用的屏幕也是不同的,表現在玻璃韌度、顯示清晰度、材質等方面,也就是制造工藝及成本存在一定的差異。大多廠商在不同價位的機型,實際在上遊的供應商基本就那麼幾家,而他們掌握着話語權,處于壟斷狀态,作為零部件的手機屏幕備貨并不多,當用戶發出換屏需求時,一旦備貨不足,廠商就不得不花費一定的周期來向上遊調貨,因此中間環節的運輸成本、人力成本等因素都無意識地擡高了換屏費用。
價格不透明:凸顯廠商售後短闆
三星、蘋果、索尼等國外品牌及大多國産品牌,手機維修市場直面消費者的并非是廠商直營的維修體系,為了減少售後渠道的建設成本和盡快擴大售後網絡規模,手機廠商大多采取資格認證的方式來引入第三方服務商承包售後服務。正是這種中間環節的設立滋生了各種手機維修問題,限于人力和網絡規模等原因,廠商實際很難百分之百地做到令行禁止,尤其是在三四線城市,售後外包還會有層層分包的現象,這更增加了品牌廠商的管理難度,讓不少外包商有了鑽空子的空間。正因此,也就無法保證每一家售後服務中心都能向消費者提供優質的産品售後服務。
在這樣的情況下,消費者可謂是“任人宰割”,那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保護手機愛機或者在碎屏之後承擔比較低的換屏風險呢?小編建議大家給自己的愛機貼上鋼化膜、戴上保護套,還是能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但是也不排除“手機屏幕碎但是鋼化膜沒碎”的悲劇情況,另外,現在很多國産廠商紛紛推出了“碎屏保”,隻需花100塊錢左右就能投保,雖然後期手續略微複雜,但終究是比花天價換屏好一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