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中大約有1/3的時間在睡眠中度過。睡眠是生物進化過程中最基本的生命過程,睡眠與覺醒維系生命現象的規律性變化。較高的睡眠質量不僅可以促進神經細胞功能恢複至正常,還可以增加神經細胞之間的聯系。
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卒中、腦白質疏松等神經系統疾病患者常以睡眠障礙為主訴到醫院就診,也有在患有神經系統疾病後新出現了睡眠障礙,所以,對臨床醫師而言,了解睡眠障礙及其與常見神經系統疾病的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
阿爾茨海默病與睡眠障礙
阿爾茨海默病是臨床最常見的進行性進展的神經變性病,也是導緻老年人失能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睡眠障礙不僅是阿爾茨海默病早期的常見臨床表現,也是加速阿爾茨海默病認知功能障礙的重要因素。
40%~80%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主要表現為睡眠結構紊亂、晝夜節律紊亂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睡眠障礙發病機制可能有:①授時因子的變化;②基因因素;③生物節律中樞紊亂;④松果體區褪黑素及其受體的改變等幾個方面。
目前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睡眠障礙的方法有非藥物治療和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包括認知行為療法、光照療法、經顱直流電刺激及重複經顱磁刺激。藥物治療包括唑吡坦、曲唑酮、褪黑素、N-甲基-D-天冬氨酸受體阻斷劑以及膽堿酯酶抑制劑。
帕金森病與睡眠障礙
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的中老年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臨床特征包括動作遲緩、震顫、肌強直等運動症狀和非運動症狀。睡眠障礙是帕金森病患者最常見的非運動症狀,總體發生率為47.66%~89.10%,并随病程逐年增加。
帕金森病患者可以在病程中的任何階段出現睡眠障礙,并且睡眠障礙的程度可以随着疾病的進展而逐漸加重,其導緻的認知損害、晝間疲憊乏力等不良情況,顯著影響了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質量,這一現象已經成為神經病學與睡眠醫學關注的焦點之一。
目前,關于帕金森病合并睡眠障礙發生率的研究結果存在一定的差異。有研究認為,帕金森病合并睡眠障礙發生率為100%;但也有研究認為其發生率為54%~60%。這些研究結果的差異可能與不同研究所采用的睡眠障礙診斷标準、睡眠質量評價量表及觀察人員不同等因素有關系。
研究發現,帕金森病睡眠障礙的發病機制可能與鐵代謝異常和炎性反應有關。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遞質可以參與調節睡眠-覺醒系統,而帕金森病患者可以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的炎性反應,使得紅核、藍斑、基底節等處的神經元丢失影響調節睡眠-覺醒系統神經遞質的釋放,導緻患者出現嗜睡、失眠、倒錯等常見的睡眠障礙表現。
還有研究表明,血清高敏C反應蛋白是常用檢測外周炎症的指标之一,但由于外周炎性反應與大腦炎性反應具有一定關系,因此認為高敏C反應蛋白也可以作為評判腦内炎症水平程度的指标。随後有學者繼續研究發現,睡眠障礙的帕金森病組患者血清高敏C反應蛋白水平較對照組高,這表明中樞系統炎性反應可能增加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礙發病率。
因此,有效預防帕金森病患者體内鐵代謝異常及炎性反應,可有效降低睡眠障礙發生,并且對其治療提供了方向,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卒中與睡眠障礙
卒中是一組腦血管疾病的總稱,具有較高的緻殘率及緻死率。卒中患者經過系統治療之後,常常會留下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障礙,而且也會伴有睡眠障礙發生。研究表明,出血性卒中患者較缺血性卒中患者更易發生睡眠障礙;而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前循環缺血患者較後循環缺血患者更易發生睡眠障礙。
卒中患者伴有睡眠障礙主要表現為:入睡困難、早醒、睡眠倒錯等。睡眠障礙可以影響卒中患者神經功能的恢複速度和程度,同時也極大地增加了卒中再次發生的可能性,進而延長住院時間,增加死亡率,給患者及家屬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和經濟負擔。因此,在幫助卒中患者恢複神經功能的同時,更要關注睡眠障礙給患者帶來的潛在影響。
卒中患者出現睡眠障礙的原因有可能與患者的病竈部位、基礎疾病、心理負擔等方面有關。其發病機制比較複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卒中後患者可能會出現腦組織水腫及顱内壓增高,從而影響睡眠-覺醒系統;②有研究發現,睡眠與一些腦組織結構可能有關,主要有大腦半球、丘腦、基底核和腦幹等部位,如果這些腦組織發生卒中後,使得該部位腦血流減少,可以影響正常睡眠-覺醒系統;③卒中後調節睡眠的神經遞質和細胞因子合成分泌受到幹擾,可引起睡眠周期紊亂。
腦白質疏松與睡眠障礙
腦白質疏松是腦小血管病的一種常見的表現形式,是由神經學家Hachinski等提出的一個影像學診斷術語,用于描述腦室周圍及半卵圓中心區腦白質的彌漫性斑點狀或斑片狀改變,CT主要表現為腦室周圍低密度改變,MRI表現為T2加權成像上的高信号改變。腦白質疏松對大腦高級神經功能具有重要的影響,其認知功能下降、步态紊亂和卒中風險較正常人增加。有研究表明,腦白質疏松程度越重,認知功能障礙越明顯,患者出現睡眠障礙的可能性就越高。
腦白質疏松患者睡眠障礙主要表現為失眠、睡眠-覺醒節律障礙、睡眠周期紊亂等幾種類型。調節睡眠的中樞在腦橋腹側,其神經元多為膽堿能神經元。在正常情況下,腦幹中的單胺能神經元,中縫核的5-羟色胺神經元和藍斑部的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等可引起快速眼動期的興奮性下降,使睡眠-覺醒系統處于抑制狀态。而腦白質疏松患者膽堿能神經調節出現障礙,膽堿能神經元興奮性增強,引起睡眠-覺醒系統異常,使得患者出現睡眠障礙。如前所述,長期的睡眠障礙可增加腦白質疏松發病率和死亡率。睡眠障礙組患者大部分神經遞質,例如氨基丁酸、谷氨酸等均明顯低于對照組,長期睡眠障礙與腦白質疏松的關系尚需要進一步研究。
焦慮抑郁與睡眠障礙
焦慮抑郁是目前社會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睡眠障礙是焦慮抑郁的常見表現。有開創性研究發現,睡眠障礙患者焦慮抑郁率顯著增加,包括失眠、睡眠過度、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和不甯腿綜合征。睡眠與情緒緊密相關,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睡眠問題可能發生在焦慮抑郁疾病之前,睡眠障礙是焦慮抑郁潛在的危險因素。丹麥的一項研究發現,患有任何類型的睡眠障礙患者診斷為焦慮抑郁的風險高于正常人2.33倍。随着前一次睡眠時間的增加,消極的情緒逐漸減少,因此,改善不良睡眠可緩解焦慮抑郁症狀,也可能會預防焦慮抑郁發展。當然,在治療睡眠障礙的同時,要明确患者發生焦慮抑郁的風險及嚴重程度,再給予相應的治療方案。
綜上所述,睡眠障礙與多種神經系統疾病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充分認識睡眠障礙與神經系統疾病的關系,從有效的改善患者睡眠情況入手,或可減少某些神經疾病發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減輕家庭及社會負擔。
參考文獻:
[1]侯博宇,範鷹.睡眠障礙與常見神經系統疾病的關系[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20,22(03):329-331.
[2]胡華,吳永華.睡眠障礙與阿爾茨海默病[J].中華老年病研究電子雜志,2020,7(03):41-47.
[3]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帕金森病及運動障礙學組,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内科醫師分會帕金森病及運動障礙學組
.中國帕金森病睡眠障礙管理專家共識[J].中華神經科雜志,2022,55(05):441-451.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