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聊的不是佛教中的無我,而是一種抗打擊、抗焦慮的良好心态。
人生的痛苦和煩惱,很大部分都是我們的“自我”在發揮作用,而發酵開來的——痛苦變得更大、更持久。而“無我”則能令我們少受損傷。
自我會把一時的疼痛,
加工成持續的煎熬。
Hayes和Smith(2005)提出:人們常常将痛感(pain)和煎熬(suffering)混為一談,但實際上,痛楚感和煎熬是不一樣的。
痛楚感是對負面事件的應激性感受,它是傷害發生的信号。每當我們遭遇到傷害,我們的大腦和神經就會作出反應,讓我們感受到痛楚感;
而煎熬發生在人們感受到痛楚感之後。煎熬是一種持續時間更長的負面狀态。在煎熬的狀态下,人們會有一系列負面的感受,像慢性疼痛、情緒低落、失眠等。
打個比方,在被分手的那一刻,我們會感到傷心、甚至胸口處出現酸痛,這些心理、生理上的痛楚感提醒我們:糟糕的事情發生了,我們失去了自己的愛人。被分手的過程很短暫,可在它結束後,我們依然會不斷地回想前任、吃不下飯、或是感到憤怒。這些事後負面的思維、行為和情緒,就是我們處于煎熬狀态的表現。
所有人都有痛感,因為傷害總會發生。而且,人們不但無法回避痛楚感,人們也需要痛楚感。如果我們接收不到傷害發生的信号,我們很有可能無法避開危險、生存下去。
但是,不是每次傷害都會導緻煎熬。比如,一個人的父母總是批評ta,但ta通過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在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感。于是來自父母的否定雖然還會刺痛ta,但并不會造成困擾、阻礙ta交友和發展親密關系,也不會經常想起這種否定,沉浸在反複回想造成的負面情緒中不可自拔。
所以不難看到,回憶過去、沉浸于what if的思維、對負面情境的想象、對未來的擔憂,這一切,都會加重痛苦,讓我們長久沉浸于負面的狀态裡。這就是“自我”起的負面作用。
自我的負面作用機制有哪些?
1.過多地關注過去和未來
抑郁是對過去已經發生的事實的悲傷,焦慮是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危險的恐懼。當我們的自我過多地讓我們的思維留在過去和未來,負面情緒就有了很多滋生的機會。
“過去如果不是這樣,該多好啊”“未來如果發生這樣的事,我可怎麼辦啊”,如果仔細想想,大多數人思考這兩個問題的時間,都超過自己的想象。對未來有太多擔憂,讓眼下的我們不得不焦慮,對過去有太多不甘,于是遺憾、後悔。這就讓我們的思維沉浸在了負面的可能性中。
2.壓抑與否認現實
當傷害發生時,自我會試圖壓抑或是否認自己的負面思想和感受。比如,有些人在失戀後會反複告訴自己:“不要去想了!不要為這件事難過了!”然而,思維和情緒都存在“悖論效應”:如果你試圖壓抑負面想法和情緒,它們可能會暫時消失,但很快會再次出現,或是轉變為其他負面的想法和情緒(Hayes & Smith, 2005)。
也就是說,壓抑會迎來更劇烈的反撲。
3.過多地自我投射
自我的另外一種負面的作用機制,是在生活中,很容易把一些本來和自己無關的事,聯想到自己身上、感覺是針對自己的。
比如,有些社交焦慮者在和他人溝通中,會将對别人的猜測當作事實。像是當社交焦慮者發現别人對自己冷淡時,ta們心想:“對方一定不喜歡我。”實際上對方隻是因為困倦而反應較慢,并不是真的對社交焦慮者有惡感。但社交焦慮者堅信自己的想法是事實,于是感到痛苦。
而如果一個人不覺得他人針對了“自己”,可能就連真正是針對自己的負面評價也可以一笑而過。無我,也就沒有自我用來被他人傷害。
4.僵化的自我認識
有些人習慣給自己“貼标簽”,這些标簽一般以“我是__”開頭:比如低自尊者會告訴自己“我是個失敗者”。Ta們沒有意識到人是複雜的、可變的,可能在不同的情境下作有不同的應變;ta們不相信自己能夠改變,讓自己隻能依照僵化的自我認識來行動和思考。
這些人會被自己的标簽極大地束縛,比如相信自己不被人喜歡、或者相信自己必須是某一種樣子等。
生活中,「無我」的狀态
應該是什麼樣的?
其實無我的狀态,體現在微小的時時刻刻中。
1.專注和忘我
每個人都能體會到的「無我」時刻,就在專注的狀态中。此時,無論是過去還是未來,都不存在在我們的思維和感知中。在這一刻,所有的傷害和負面情緒似乎不存在(當我們無法感受到它們的存在時,也可以說它們就是不存在的)。
在兒時就養成良好的專注能力,真的是會讓我們受益終身的禮物。
2. 允許和接納
自我的一個負面起效機制,就是抵抗/防禦。對抗現實,苦苦掙紮。尼采曾經寫過人性的偉大就是對命運的熱愛,不去想改變任何一件事,無論是過去的事、未來的事,接納、熱愛命運對自己的安排。
無我就是敞開自己,允許一切對自己發生。雖然依然會遭遇創痛,那就讓痛苦像水流一樣從自己身體裡流過,忍耐、等待。不去人為制造更多的折磨,比如苦苦追問“為什麼”“憑什麼”。
3. 不執着
不執着一方面指的是,無我的狀态下,不會有執念。順應自然,讓要離去的人、事離去。有時,執念會成為一個人的心魔,讓人不計代價、随意抛擲自己的生命。
此外,有時候我們執着的東西,并非明确的外部的事物。我們可能執着于對他人甚至是對自己的錯誤看法,可能執着于一些不良的思維模式,可能執着于對美好生活的一些想象,等等。
這些執着困住了我們,也限制了我們所能見到的世界。越執着于擁有那些想法的自己,越不容易明白真實其實還有很多個不同的角度。
不執着之後,人會遠遠更為自由。
4. 在當下
其實,自我的思維是唯一能夠穿越時空的東西。身體是隻能存在于此時此地的。而一生中,發生痛苦的事件的具體的時刻是有限的;隻要我們自我的思維不去穿越時空與它們相見,當下此刻的我們就可以是無痛的、平和的。
過好每一個微小時刻,就是我們能做的,最為善待我們自己的事。
5. 不敏感(求生欲:沒有說敏感不好的意思,可以看最後一段)
無我的狀态裡,即便感受到他人對自己的一些攻擊,也更容易去關注這種攻擊和ta之間的關系。一瞬間的痛苦過後,更容易關注到ta為何在此時此刻以這種方式,對“我”發起攻擊。而不是很長時間受此影響難以調節心情。
在一些模棱兩可的時刻,ta們也會有更少的關于“自己被害”的幻想。不太容易被人際間的一些不确切的信号刺痛。
在這裡我特别想跟大家說一點,用尼采舉例子吧,他的理論裡,有像熱愛命運(Amor Fati)這樣的觀點,也有大量推崇自我能動性、人要積極主宰自己命運的觀點——這是因為他(和每一個成熟的心靈一樣),明白生活的真理和自我的真理一樣,必然包含大量矛盾的部分,在不同的情境中适用不同的真實。所以無我,是用來應對一些生活困境的真理,而在另一些困境中我們仍然很需要自我的力量。
你可以把這些矛盾的真理,收藏在自己的工具庫裡。在不同的情境、語境裡,靈活調用不同的生活哲學,來智慧地應對。
如何逐步靠近「無我」的狀态?
給幾條簡單的tips吧
今天就說這些了~
今日互動:看完今天的文章,你有什麼想法嗎?來評論區聊聊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