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信,行必果”出自《論語·子路》中子貢和孔子的一段對話。現在多被後人當作美德來肯定、贊揚,甚至自我标榜,表示此人誠實守信且持之以恒。但其實這樣的理解并不完整,有斷章取義之嫌。孔子在說完這六個字後,還加了六個字“硁硁然小人哉”。那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先來看看原文: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
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鬥筲之人,何足算也?”
從上可以看出,孔子将士分為三等,
一等士,做事知道禮義廉恥,出行不辱君命;
二等士,宗族親人稱贊他孝順父母,鄉黨鄰裡稱贊他尊敬兄長;
三等士,說到一定做到,行動了就一定要有結果,這是小人啊!
三等士也是“士”,并非我們現代漢語中貶義詞“小人”。
“硁硁然小人哉”,雖說是小人,卻還是第三等的士。士,終究還是被認可的一類人。所以這個“小人”,做人還正道,是被孔夫子認可的,隻是修為較淺,沒有達到一定高度。應該并不是貶義詞。
孟子也對此有一番見解。
孟子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這個意思就更直白了,也就是說:“通達的人,說話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也不一定非要有個結果,隻要合乎道義就可以了。”
強調的是不要固執己見和教條主義。
孔子和孟子想表達的是,無論說話還是做事,重點是“惟義所在”,而不是一味簡單守信和堅持。完全不問是非地固執己見,這樣的人實在是淺薄的。如果早先說出去的話,後來發現不符合道義,也是可以反悔的,如果已經做了的事,中途發現不符合道義,也是可以及時終止的。
随着形勢和條件的不斷變化,而不斷向前調整和發展。是實事求是,求真務實。這是不是也算是一種辯證唯物主義呢?
你用對了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