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統一和滅亡的時間?隋朝的建立對于魏晉南北朝時期以來中國内部發生的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文化等方面發生劇烈變革的一次總結,隋朝因此也可以被認為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時代盡管隋朝的國祚十分短暫,但是其曆史意義可謂十分重大,特别是在中國古代曆史的分期方面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節點隋朝的建立,按照今天諸多隋唐史學者的觀點來說,其開辟了中古時期封建王朝的序幕,并對日後的封建曆史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隋朝的統一和滅亡的時間?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隋朝的建立對于魏晉南北朝時期以來中國内部發生的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文化等方面發生劇烈變革的一次總結,隋朝因此也可以被認為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時代。盡管隋朝的國祚十分短暫,但是其曆史意義可謂十分重大,特别是在中國古代曆史的分期方面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節點。隋朝的建立,按照今天諸多隋唐史學者的觀點來說,其開辟了中古時期封建王朝的序幕,并對日後的封建曆史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這種作用在很多方面既是繼承性的也是開創性的,比如,隋朝雖然在政治、經濟以及軍事方面主要繼承了東魏北齊、西魏北周的典型制度,特别是府兵制度的繼承對于中古時期的兵制發展沿革史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在思想方面,隋朝建立之初還是非常注重對于南朝時期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并一度依據南朝時期的典掌進行隋朝時期的典掌修訂模闆,以此影響到了後面的唐朝。
隋文帝
此外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就是,隋朝的建立是由北周時期在宇文泰領導下,不斷發展形成的關隴貴族集團的基礎上實現的。因此,這對于當時的隋朝來說,可以說是主要的,甚至是根本的統治基礎,而關隴集團作為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漸興起的一個軍事貴族集團,逐漸影響了中古時代的整段封建曆史,并在其中扮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這一點在隋朝時期也已經得到了充分體現。
《隋書》載:"家家自修,人人克念,使不軌不法,蕩然俱盡。兵可立威,不可不屑,刑可助化,不可專行。禁衞九重之餘,鎮守四方之外,戎旅軍器,皆宜停罷。"
另外,隋朝既然完成了統一已經對立、分裂了270多年的南北地區的任務,其建立之初還要面臨着複雜的南北政局以及各自的發展曆史基礎。對于南北這種政治方面的差異調和,是非常不容易和具有挑戰性的,其中究竟如何調整南朝時期逐漸衰落的門閥士族,以及北朝時期不斷興起的庶族勢力之間的關系,特别是政治關系,成為了隋朝建立之後必須要解決的問題。由此,在隋文帝及其智囊團的改革下,隋朝出現了一套全新的政治制度。
統一戰争
隋朝建立之初士族與庶族之間勢力的消長東晉作為門閥政治發展的頂峰時期,士族力量也在此刻登上了其發展曆史過程的黃金高峰。不過自從南朝政局開啟之後,由于南朝的四個朝代基本上都是由新興的庶族軍事将領所建立,因此傳統的門閥士族在此時開始逐漸被驅逐出高級政治集團和決策機構。那些名不見經傳,出身較低的庶族地主開始成為整個王朝的重要政治力量,他們雖然官職不高,但是擔任的一般都是重要機構的官員,因此位低而權重。
《南史》載:"時中書舍人四人各住一省,世謂之四戶。既總重權,勢傾天下。晉、宋舊制,宰人之官,以六年爲限,近世以六年過久,又以三周爲期,謂之小滿。"
而在北朝時期,雖然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效仿漢人的士族等級制度,也将鮮卑貴族按照相應的标準劃分了門第等級,但是當時的鮮卑貴族實際上隻是在北魏征戰過程中軍功赫赫的将領,因此他們應當算是出身庶族的新興地主勢力。到了隋朝建立之後,由于分割了270多年的南北重新統一之後,這種政治勢力的消長局勢也被隋朝繼承了下來。
隋朝疆域圖
士族力量在走向衰落,庶族力量在不斷增長,這種政治勢力的變化是非常令隋文帝頭疼的。因為按照隋朝建立之初的政局來看,其是非常需要人才的,而且隋朝為了重建漢晉時期的中國傳統文化,就必然需要重用南朝遺留下來的那些門閥士族。而在治國理政方面,隋文帝為了維護關隴貴族的統治地位,必然他就會全力提拔當初跟随自己發動宮廷政變的那一批官員。
因此,在士族和庶族兩種政治勢力此消彼長的過程中,隋文帝也在不斷摸索中力求尋找出一種在複雜政治勢力中保持平衡局面的方式,并且以此為中心和原則重新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能夠調節士庶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矛盾的官僚制度。因此隋文帝吸取了北周時期和南朝時期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并進行适當地融合,隋朝建立之初的政治制度以及相應的官僚體制就這樣建立起來。
李煜
對于北周周禮官制的廢除以及三省架構的建立北周宇文泰統治時期曾經進行了大範圍的官制改革以及軍事改革,在官制方面改革主要堅持的原則就是效仿漢族周禮官制,由此想要藉此來拉攏當時的漢族官員,特别是士族群體,同時依靠這種政治上來追求胡漢民族之間的心理認同。由此,在周禮官制以及府兵制的推動下,宇文泰完成了對于這種胡漢融合的關隴貴族群體的構建,使其成為影響今後中古曆史的重要角色。
隋朝建立之後,對于這種極為複古的周禮官制進行了廢黜,一方面是因為隋朝時期,北周存在的那種胡漢之間的矛盾已經緩和了許多,并且民族融合的進程也基本結束,因此不存在需要再去刻意追求那種共同的政治心理認同。另一方面,這種上古的周禮官制過于古老,對于當時新形勢的政治發展完全不适應。
隋朝壁畫
因此廢除周禮官制自然就成為了隋文帝當時的重點改革,與此同時在籌建新的政治制度之時,随人地聽取主要大臣意見,開始将東晉南朝時期不斷繼承的魏晉官制作為主要政治改革模闆。因此,以三省制為主要政治架構,同時配以相關的其它分支官職作為支撐,構建了隋朝之初的政治框架。
隋文帝時期的高級官員主要有三師、三公和五省,這些共同構成了高級官僚集團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師、三公其實是對于周禮官制,特别是秦漢名譽官職的重新設立,他們沒有實際的行政和決策權力,一般用來當做加封的榮譽之官。五省制中的尚書、中書和内史省才是隋朝的核心政治機構。他們分掌決策、審議和行政之職,對于隋朝初期的政治發展和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隋書》載:"三師,不主事,不置府僚,蓋與天子坐而論道者也。三公,參議國之大事,以後齊置府僚。無其人則闕。祭祀則太尉亞獻,其位多曠,皆攝行事。"
修訂典章
中央其它官制的設定以及地方官制的調整三省制度建立之後,雖然隋朝初期的政治基本架構已經建立起來,但是由于三省長官在當時的權力過大,再加上其它官員數量的龐大,因此對于主要官員,特别是核心官員的制度約束也是非常必須的。對此,隋文帝時期就非常重視官員個人素質建設以及行為監督,當時設立的禦史台就是出這樣的需求。
隋炀帝時期在禦史台的基礎上,又設置了監督和管理基層官員的司隸台和谒者台。與此同時,在其它中央的輔助官員以及機構中,除了必要的管理文化、禮儀、外交等方面的官員之外,大部分的冗官和多餘之機構都被隋文帝廢除了。并且對于北周以來勢力根深蒂固的貴族進行了相應地削弱,随後隋文帝又開始了對于地方官員的調整。
渡江作戰
在地方行政建制方面的改革中,隋文帝将原來的州、郡、縣三級地方行政制度改為了州縣兩級制,其目的就是為了削減地方多餘官員的同時,加強中央對于地方的直接控制。在地方官員的考核與選拔方面,隋文帝采取了極為嚴格的措施,官員的升遷與懲罰必須要由重要的派出官員進行考核,或者參與每年由中央舉行的考課制度。
《隋書》載:"竊見當今郡縣,倍多於古,或地無百裡,數縣並置,或戶不滿千,二郡分領。具僚以衆,資費日多,吏卒人倍,租調歲減。所謂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在地方官員的選任方面,隋文帝進行了嚴格的規定,為了能夠最大程度限制和控制地方勢力的發展,隋文帝将州縣長官的選任權收回了中央。而且規定,地方長官的選任不得在本地籍貫範圍内的人員中進行,這樣的規定就是為了防止地方官員暗自拉攏勢力,形成對中央的威脅。
楊素
評價隋朝建立之初關于政治制度的改革,從其内容上來看貌似并沒有什麼創新性的内容,絕大部分還是對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制度演變和官員演變的一種總結。其實隋朝對于政治官員的相關調整,基本上就是為了将南北截然不同的官制進行統一和融合。
隋朝作為剛剛結束将近3個世紀之久的分裂政局的統一封建王朝,在其建立之初的主要任務就是調和南北之間長期分裂過程中所産生的矛盾。這種調和與統一的任務對于中古曆史的發展和演變是至關重要的,特别是唐朝能夠成為中國古代封建曆史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離不開隋朝時期所作出的諸多貢獻。
隋文帝對于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和官員制度的改革,其總體原則就要遵循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因為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政治上非常突出的特點就是,皇權勢力的衰落,或者經常受到其他政治勢力的威脅,這對于王朝的治理和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而隋朝作為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如若在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方面做得不夠好的話,那麼很有可能這隻是短暫的統一,後來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現或許就要推遲一段時間的。而進行這種中央集權制度加強和鞏固的措施,最主要的就是從官員的調整、中央與地方關系的改革入手。隋朝對于地方官員和行政建制的調整是具有深遠影響的,這也成為之後封建王朝統治者不斷加以重視的一點,也是加強中央集權的重要方式。
參考文獻:《隋書》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