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文房四寶介紹

文房四寶介紹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6 05:11:21

文房四寶介紹?文房四寶-釋義筆、墨、紙、硯的合稱因是書房中常備的四種東西,故稱為文房四寶,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文房四寶介紹?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文房四寶介紹(文房四寶起源)1

文房四寶介紹

文房四寶-釋義

筆、墨、紙、硯的合稱。因是書房中常備的四種東西,故稱為文房四寶。

雅緻的文房

古代文人不但講究文房布置,還要給它起個好聽的名字,以表達主人的意趣、志向。如唐朝宰相李泌的“端居齋”、清代文學家蒲松齡的“聊齋”、當代畫家齊白石的“破荷亭”、漫畫家豐子恺的“緣緣堂”等。

文房是主人讀書、作畫、會友的場所,需有清新、淡雅的環境氛圍及濃郁的文化意韻。文房的主角:紙、筆、墨、硯是必備的,且工藝精良,給人以美感;琳琅滿目的文房用具,令人目不暇給;室内懸挂的堂幅、對聯,常為名家名作,或以人生哲理示人,或以隐居自娛;琴、棋、書、畫,在在表明主人儒雅不凡、潔高自遣;窗外竹影搖曳,則寓義主人的秉性氣節。

由文房“三寶”說起

紙、筆、墨、硯,并不是從使用之日起,就以“文房四寶”命名的。

筆與墨的曆史,遠在3,000年前,正規硯的出現與紙的使用,從西漢算起也有兩千多年。唐以前,許多文學家、書畫家都曾以詩文,分别對紙、筆、墨、硯評說和贊頌。

南唐後主李煜擅長詩詞、書畫,酷愛“澄心堂紙”。五代時,始将“澄心堂紙”、李廷珪墨、龍尾石硯稱為“新安三寶”,主要是從産地歸類。到了宋代,蘇易簡着《文房四譜》,第一次将紙、筆、墨、硯從文房用具角度做專門研究,自始便有“文房四寶譜”之說;北宋詩人梅堯臣有“文房四寶出二郡,生來賞愛君與予”句,“文房四寶”的稱呼,遂流傳至今。

當今四寶中之最佳品則以湖筆、端硯、徽墨及宣紙居之。

文房四寶,即紙、筆、墨、硯,它們都是中國古老傳統的書寫、繪畫工具,為弘揚中國文化、推動世界文明進步,曾立下卓著功績,直到如今,仍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文房”之名始于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9年),意指“國家典掌文翰之地”(相當于國家數據庫)。唐代時亦作為文人讀書、繪畫的地方,但它還有典藏、陳設、鑒賞、文友聚會的功能,與一般定義的書房不同。

古代文房必備紙、筆、墨、硯,室内典藏文物古玩,博古架自不可少;文友相聚所需琴、棋、書、畫更不能缺。文房追求筆墨用具精良,重視氛圍清新、别緻,富有儒雅的文人氣息。

文房四寶,是中國獨有的文書工具,即筆、墨、紙、硯。文房四寶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時期(420年—589年),因為中國古代文人要經常使用毛筆、墨、宣紙、硯台,它們是文人書房中必備的四件寶貝。“文房四寶”在南唐時指諸葛筆、徽州李廷珪墨、澄心堂紙,江西婺源龍尾硯。自宋朝以來“文房四寶”指湖筆(浙江省湖州)、徽墨(安徽省徽州)、宣紙(安徽省宣州)、端硯(廣東省肇慶,古稱端州),它們不僅具有實用價值,也是融繪畫、書法、雕刻、裝飾等為一體的藝術品。 2007年,中國科學院科技史所、中國文房四寶協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文房四寶世謂筆、硯、墨、紙四種書寫用具為文房四寶。此辭見于明一統志:“四寶堂在徽州府治,以郡出文房四寶為義。新安志雲:'歙縣文房四寶謂紙、墨、筆、硯也。'”按以紙列為四寶之先,當為就安徽地方而言,以皖南盛産四物,而紙之應用最廣,故列紙為第一,有表彰其物産之意。宋蘇易簡作文房四譜,列四者之次序為:筆、硯、墨、紙,而其發生又以紙為最晚。茲依蘇譜之次序分述于左:

筆為書寫文字或繪畫之物,起源極早,殷代甲骨文中已有平字。甲骨上亦有未刻之紅色及黑色文字,筆畫有粗細圓銳,顯為尖銳而有彈性之毛刷(筆)所寫。今日所能見最古之毛筆實物,為近年長沙古墓中發現之戰國楚筆。此筆杆長五寸五分,頭長八分,将杆端劈開,裝上筆頭,再于其外以細絲捆紮。筆頭為最佳之兔豪。又,西北曾發現居延筆,是漢筆實物。日本存有天平筆,是唐筆實物。筆之制作,由“頭”興“杆”合成,頭用獸毛,所以書寫。杆所以把執,早期用木材,漢代已用竹管,見于蔡邕筆賦。

筆頭所用之獸毛,早期記載已有數種:一為兔毫,見于史記:“始皇令蒙恬與太子扶蘇築長城,恬取中山兔毫造筆。”另為鹿毫、羊毫,見于馬缟中華古今注。元趙孟俯喜用鼬毫,俗名黃鼠狼,故俗稱狼毫。另狸毫、猩毛、豬鬃,皆可制筆。後二者以其毛長,皆用以制大筆,其中以羊毫之硬.軟、長、兔短差别最大。乳羊毫軟而短,老羊毫(尤以公平之須)長而較硬。大抵諸毫以紫毫最硬鼬毫、狸毫次之,乳羊毫最軟。筆頭制法,大略有三種:一為“散卓”,亦即用一種獸毛制成,近世稱為純毫。二為有“柱”有“被”之制法,即以較硬較長之毫為筆心(柱),以較短較軟之毫包圈(被)之。此種制法适于鈔寫文書小字之用。三為硬軟毫兼用之制法,亦稱“兼毫”。此種乃以長短略同而硬軟不同之毫,摻合制造,而其比例亦各不同。硬毫取其彈力,軟毫取其柔細。硬毫摻入筆頭中心及其周圈之處而非成柱狀,軟毫除包于筆頭表面外,内部所占成數也較硬毫為多。此種制法适用于大小字,毫長者可作大字,毫短者可作小字。又,上舉第二種有柱有被之制法,曆史上社會間因為其為主要書寫各種文書經卷典籍之工具,故應用最廣,制法也極考究。漢韋仲将筆法雲:“以鐵梳梳兔毫及青羊毛,去其穢毛訖,齊其鋒端作扁,極令勻調平好,用以裹青羊毛,羊毛去兔毫頭下二分許,然後合卷,令極固,痛缬訖。再以青羊毛裹筆心,名為筆柱,或曰墨池。外複用青毫如作柱法,使心齊,痛缬納管中,甯心小不宜大”。此種制法應即今世七紫三羊毫筆之所自出,為鈔錄小字之主要工具。其記述作大字羊毫筆之制法,則以清包世臣為最詳,其述筆工王永清之語雲:“先納筆頭于粗管,修去其曲與扁之甚者,膠尖幹透,乃倒梳其根令淨。換管再紮,又擇去其不甚直而圓者,再膠再梳。又恐曲與扁者難淨,或有圓正而其材不長不能齊尖者廁其間,上齊則下所藏入管者少而根硬,下齊則腰發胖而尖薄,是亦未足以發揮指力曲折如意也,又擇而梳之。然後固紮其根而漆以投于精管。故終筆之用而無一褪毫,尖盡秃而筆身仍韌好不僵也。”筆之産地,晉唐宋間以宣城為最着,元以後以湖州産者最佳,近代則分銷各大都市。

硯為磨墨蘸筆之具。安陽殷墟中曾發現有石制圓形器,其中微凹,留有朱色,認為乃蘸色之用具。推想濡蘸黑色,當亦用之,應為硯之雛形。後代之硯,用以磨墨,乃墨成塊錠,始合于用。古硯最早之貨物,發現于朝鮮樂浪古墓申,時代當在漢初,為粘闆岩所制。陶瓷瓦質之硯早期與石硯并行,至于唐代,歙石(安徽婺源)與端石(廣東高要)漸受重視,南唐時李後主專設硯務官采取歙産之龍尾石。自後端、歙所産。最為世重。因其産處、石質、紋路、顔色,有名稱多種。端石産處有:山坑、水坑、正洞、大小西洞等。石質有青色、紫色、青花、胭脂、火捺、魚腦、蕉白、鸲鹆眼、衣紋、翠斑等。歙石色青黑,有龍尾、羅紋、眉子、魚子、金星等名稱。其它各地産石,多可制硯。其著者有洮河綠石,産于甘肅省臨洮縣,多作絲色,偶有偏黃或斑紋。紅絲石,産于山東青州附近,黃褐色,浸水有紅絲紋。松花江綠石,産于吉林省松花江上遊砥石山,綠色有紋,清代康乾間頗重之。天然石材以外,尚有澄泥硯,亦為文人之所重。系取細泥入水澄定适度,施刻式樣花紋,加火而成。有鳝魚黃、蟹殼青、蝦頭紅等名稱。又有漆沙硯,以細沙合漆制成。硯之形制甚多,早期漢、晉、南北朝、隋代,不論瓷石,以圓及懶形為多。亦有方形,多有足,或有蓋。于墨堂(磨墨硯面)之周圍,皆作成一公分許之溝渠,用以貯水,稱為石渠。橢者多一端有足,一端勢低,便于蓄墨。入唐以後,長形漸多,有箕形、屐形、風字等式樣。其風字硯,一端稍仄稍深以蓄墨。一端稍寬平淺以舐筆。南唐官硯作長方形,一端有池。其後式樣益多,或圓,或方,或橢圓,或長方、六角、八角、天然形狀。或就石形石色,雕琢花果。或利用石眼,制成插手式。大抵相材施技,或純樸,或精細,名工佳裝,收藏之者視為珍寶。另有以古代磚甓瓦當琢制為硯,存其文字,頗富古意,亦為藏者所重。凡硯材以發墨而質細,溫潤而不燥為上選。磨墨時如所謂“熬斧塗蠟”者為最佳,惟端硯多具此性質。次為歙硯,歙硯之發墨,或勝于端,而細膩微遜。又須久磨不損,質軟者則無此優點。又石性過堅者不宜為硯材,曆代雖有玉硯、晶硯之制,而以質堅不能發墨,聊備一品,徒供玩好而已。

墨為書寫文字之黑色物質,殷代甲骨上有寫而未刻之黑色文字,此為墨書之最早實物。周代陶鉨文中已有墨字。說文解字雲:“墨,書墨也。”指此字為專以作書之物。近代發現之東周帛書、簡書皆以墨寫,推想最初或隻以黑色粉末和膠質蘸筆書寫,其揉和二者制為固體以便磨用之時期不詳,惟近年發現西漢墓道壁畫上,有“主記史”、“主簿”二人,其像下畫有圓硯,硯上豎置墨錠,皆可證西漢時已用固體之墨。至曹魏時,韋誕則以書家而擅制佳墨著名。其後曆代皆有名工。

早期制墨材料為石墨及松煙,石墨為天然礦物,松煙為燒松而得之炱,後者逐漸盛行。另桐油煙、蘇合油煙、豬油煙、漆煙,皆可制墨。合之以動物膠,凡獸皮、魚胞、魚鱗、鹿角皆可制膠。再加防腐、發香藥物。蒸搗适度,抟握或入笵陰幹而成。今日世間所存古墨實物,以日本正倉院藏唐代貞家墨為最早。面有陽文“華煙飛龍鳳皇極貞家墨”十字,背以朱書開元四年丙辰字樣。此墨長達三十公分,略如船形,于唐玄宗時東入日本。唐宋間名制墨家甚衆,尤以南唐奚(後賜姓李)廷珪之名最高,惟實物今無留存。近年山西元代墓葬曾發現元墨實物,長橢形,有陽文中書省三篆字。

明代墨之制造極為發達,其時全國墨業幾聚集于徽州地區,蓋繼南唐李氏之餘緒,研究發展所緻。惟早期明墨,今日存世者亦稀。嘉靖以後,存者尚夥。清代制墨,以康熙、乾隆、嘉慶三朝産品最精。制家名聲最著者四姓:曹素功、汪近聖、汪節庵、胡開文。曹胡二家後裔,至今仍在各地設肆營業。墨以煙純細,用膠清輕為上選。制煙之其有二種,橫式距松火最遠之姻最輕細,故曰遠煙。直式距油碗最遠之煙最輕細,故日頂煙。膠清者純淨之意,輕者與用煙比例量少之意,多則膠筆礙用。其形制,古稱一丸、一枚、一螺,今不可見。唐貞家墨為長扁舟形,便于把持磨研。李廷珪墨亦為長方扁形(據墨海圃)。約自明代起始制大墨,圓、橢、方、長方各式,重皆數兩,便于藏玩。又有成套“叢蓥”,另名“義墨”俗稱集錦墨,乃以大小、重量、圖式不同之墨組為一套,或大小相同而題名不同為一套,入特制函匣,既便磨用,又便賞玩。清代沿之,花式益多。其墨函有箱匣式、冊頁式、手卷式諸種。日常習書鈔錄,則以單塊價售。

紙之為用甚廣,其在文房用途,主要為承受書寫之物。起源甚早,漢書趙飛燕傳,箧中有赫蹏書,應劭雲:“薄小紙也。”早于後漢和帝時蔡倫所造之紙約兩百年。說文謂:“紙,絮一箔也。箔,潎絮箦也。潎,于水中擊絮也。”已足見造紙萌芽時期之情況。近代西北發現之古紙,可能為二世紀初之物。其後使用日廣,終使竹木簡歸于淘汰。

制紙之材料,一為纖縰(說文所謂絮即絲),蔡倫用麻頭、敝布、魚網。後代所用之材料,種類極多。二為工其,後代用藤(說文所謂箔)。其方法,搗碾纖維使分解(說文所謂潎),攪入特制池水中,以有框之簾抄水中纖維,漉水幹後成紙。此為主要之制造程序。今日存世文人所用古紙,當為西晉陸機之平複帖。南北朝紙,可自當時之寫經見之,紙質極佳。唐紙制作亦極精細,其實物亦可于傳世諸種法書中見之。唐紙之名稱甚多,有短白簾、硬黃紙、粉蠟紙、布紙、藤角紙、黃自麻紙、桑皮紙、桑根紙、苔紙、卵紙、女兒青紙“雞林紙(窩麗紙)”等,今世有流傳者,有失傳者。造紙至于唐五代,材料工技,均臻上乘。四方諸地,皆能制造,而其最佳産地則為皖南。南唐後主之澄心堂紙,即宣城地區所造,至今宣紙為國産最佳之紙。而其工料最精者又應推寫經紙,海鹽金粟寺所用之金粟山藏經紙,紙質精緻而色黃,蓋入以黃蘖以防蟲蛀,據雲亦徽州所造。其後各地皆有紙業,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時,則制造尤精。

制紙之纖維,絕大部分取自植物。桑、楮、檀、竹、麻、稻杆及其它木材,皆可制紙,而以其纖維之柔韌者為上選。文房寫字作畫之用紙,舊有生熟之稱。生紙謂直接出自簾、壁(使濕紙幹燥平滑之設備)之品,熟紙謂再加以不同濃淡之膠礬而成之品,生紙着以水墨則吸收滲化,熱紙因其所用膠性物之多少,其滲化程度亦異,或全不吸收。另有舊稱蠟箋之紙,乃于紙上加添膠、粉,制使光滑。其金箋則于紙上施膠後貼金或灑金。此類之紙,皆不吸墨,墨浮紙面,幹後有光。略同近世機制之鋼版紙。以竹材造紙,南方數劣,皆有生産,應用最廣。其細薄十張,幾如蟬翼。大張厚薄不同,色微黃,俗稱毛邊紙。作書亦極受墨,惜其纖維較為脆弱,柔韌稍遜,持久性亦不足。又,佳紙可裁制為詩箋、信箋,唐時已盛行,薛濤箋最著名。.其後代有制作,長短、格式、花色不一。早期砑花,明時套色版起,制為箋譜。近代益精,以木版水印為濃淡之色,裝成函冊,為文房雅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