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封建社會統治了兩千多年的中國,帝位一直采取的都是子承父業,早早設立太子,穩固朝堂,避免野心之人謀權篡位,同時也是保留血脈,繼承自己的一世功勳。但是卻有一位這樣的皇帝,他将皇位過繼給了自己的弟弟,一輩子沒有立過太子。
宋朝開過皇帝趙匡胤一共有4子,雖然兩個兒子不幸病逝,但是剩下的兩個兒子也算的上是可造之才,為什麼趙匡胤在生前,遲遲不确定太子,死後卻将皇位傳給自己的弟弟趙光義呢?這裡面的苦衷,可能也隻有趙匡胤自己知道。
一、趙匡胤奪得江山
趙匡胤出身軍人世家,家族世代都是為朝廷效力的軍官,父親也是是一名後漢的軍官。趙匡胤從小就是立志要投身軍營,報效國家。因此,趙匡胤在後漢時期投身于後漢大将郭威麾下,并且多次立功,深受郭威賞識。
郭威,後來建立後周稱帝。趙匡胤憑借着軍功,一路晉升為殿前都點檢,掌握了後周的大部分兵權。後來周世宗時候,年僅7歲的兒子繼位,趙匡胤不堪屈于人臣,想要通過自己手裡的兵權,一統後周。這個時期的趙匡胤已經野心勃勃,跟其弟密謀篡位。
後周當時的局勢非常不穩定,北漢和遼國時有進犯。趙匡胤與其親信正是利用這點,故意謊報軍情,欺騙執政的後周符太後和其幕僚,派趙匡胤率領大兵前去鎮壓。在陳橋驿發生兵變,直接黃袍加身,自立為王,這就是曆史有名的“陳橋兵變”。
“陳橋兵變”之後,趙匡胤率領大軍火速趕往汴京,廢了柴宗訓。随後,稱帝,建國号為宋,定都汴京。至此,趙匡胤及其幕僚,結束了安史之亂之後長達200年的動亂,解放了飽受戰争之苦的民衆,終于讓中國曆史邁向了嶄新的朝代。
二、兩難之選
宋朝建立之初,邊境戰争其實并沒有停止過,趙匡胤就位之後,政治局面也并沒有完全穩定下來。趙匡胤在建朝之初,兩個兒子尚且年幼,他仍然要依靠自己的親信包括自己的弟弟趙光義去管理朝局。因此,趙匡胤十分信任自己的弟弟。
由于得到趙匡胤的大力支持及扶持,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在朝廷的名望逐漸升高,趙匡胤明白自己死後,這兩個兒子無法跟功績滿身的趙光義抗衡的。因此,趙匡胤為了國家安定、為了保全自己兒子的性命,從一開始就沒有設立過太子之位。
況且,趙匡胤想到宋朝根基如此薄弱,人民還在不斷戰争的陰影之下,國家并不富裕,如果再生動亂,宋朝可謂是内憂外患了。趙匡胤一方面考慮到江山的穩定性,一方面考慮到兒子的性命,傳位跟富有威望的弟弟趙光義,才是上策。
宋太祖趙匡胤在中國曆史上是一位具有積極貢獻的皇帝,平亂、建朝、大興科舉,不僅徹底結束了安史之亂後200年來的動亂,更是為飽受戰争疾苦的勞苦大衆提供了一個和平安定的生活環境。
宋太祖雖然是武官出身,但是建立宋朝之後,積極推行文以治國的理念,遵從孔儒,建立科舉制度,推舉文人進入朝堂。是曆代君王重文輕武的典範,通過完善的科舉制度,選取了一批又一批有志之士。為宋朝的穩固建立奠定了基礎。
宋太祖趙匡胤的領導下,宋朝的文化氛圍空前繁榮,宋代文人志士頗受重用。宋太祖推翻了五代十國的野蠻政治,是真正文明政治的開拓者,徹底改變了唐代之前皇帝重武輕文的執政思路。
三、傳弟不傳子
除了趙匡胤本人害怕幼子無法當政之外,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後,生前一再叮囑趙匡胤,不能重蹈覆轍。如果傳子,很有可能出現後周的情況,像趙匡胤打下江山一樣,幼子無法把持朝政,造成災禍。
趙匡胤對其弟趙光義一直非常照顧,十分信賴自己的弟弟,這也是傳弟不傳子的原因之一。有傳聞,趙光義生病的時候,身為哥哥的趙匡胤親自去弟弟府中照顧,甚至煎藥扶喂。這份兄弟感情,在平常人家或許常見,但是在帝王之家,實屬難得了。
然而,趙光義是否真心替自己的哥哥着想,就可見一斑了。趙匡胤生前,叮囑弟弟一定要善待自己的兩個兒子。但是傳位之後,趙匡胤的兩個兒子都離奇死亡,這其中是否是趙光義的所作所為,很難評判。
趙匡胤去世後,趙光義順利繼位。宋太宗趙光義也是一位十分勤勉的皇帝,并且大力推舉科舉制度,宋代能人志士出現了空前的盛世。“開卷有益”的典故就來自于趙光義,形容隻要打開書,總會獲得益處。
傳位之說,其實曆史上是衆說紛纭的。雖然趙匡胤是有傳位之心的,但是趙光義還是心存芥蒂。關于趙匡胤的死因,其實衆說紛纭。有傳聞,趙匡胤死于飲酒過度,也有傳聞,趙匡胤因腹下腫瘡發作而病亡。更普遍的看法是認為,趙匡胤之死與趙光義脫離不了關系。
正史中并沒有記載趙匡胤身患重病,如何就能一夜間猝死呢?坊間有這樣的一種傳聞,趙匡胤與趙光義在一起飲酒,趙光義趁趙匡胤酒醉,一劍刺死了他的哥哥。還有一種傳聞是,趙光義得知趙匡胤有立子之心,就想到了“殺兄篡位”的想法。
總結
宋太祖趙匡胤可謂是曆史上的一位成功且富有仁慈之心的皇帝,面對個人利益、面對家族利益,仍然可以站在勞苦大衆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樣的胸襟注定這位仁君是可以載入史冊的。不管傳位給誰,不管曆史的真相如何,宋太祖都稱得上是一位仁義之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