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老人實用的20個禮物?題主問的這個問題很實際,老年人确實喜歡實用性更高的禮物,而非高價值的物品,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送老人實用的20個禮物?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題主問的這個問題很實際,老年人确實喜歡實用性更高的禮物,而非高價值的物品。
有時候确實一個實用的小物件,可以改變老年人的生活狀态。
我分享一個自己的故事給大家吧。
我家老爺子,機關工作一輩子,視力一直不錯,但上了年紀以後還是花眼了,帶上了老花鏡。但随着年齡增長帶來的問題,并不是隻是花眼,還有耳背。
小品和相聲裡經常出現與耳背的老年人驢唇不對馬嘴的對話作為包袱的橋段,但真的身邊的親人開始耳背的時候,就真的笑不出來了。
而我家老爺子,還有點犯軸,不承認自己耳背了。
老爺子耳背也不是突然出現的,常年機關工作的他是個老煙民,雖然退休後因為身體問題成功的戒了煙,但是時不時犯病的中耳炎還是讓他的聽力在逐漸的下降。
起初我跟我媽并沒有發覺到這點,隻是有時候在喊老爺子來廚房幫忙的時候,他在屋子裡電腦上鬥地主什麼的會不理我們,開始我們以為他是犯懶,後來才意識到,他壓根就沒聽到。
而愛聽評書的他,網絡收音機的音量也越放越大,達到了擾民的程度,在我媽的高壓管控下他帶上了藍牙耳機。
好處是,确實不擾民了。但問題是,喊老爺子就更困難了。
在外地偶爾回家的我也發現了這個問題,我提出要給老爺子買個助聽器。
但熱愛上網的老爺子不知道從哪個百度上找到的信息,說助聽器都特别貴,而且還不一定好使。
為了說服老爺子,我也是費了好大的口舌,直到我把智能助聽器拍在他的面前,告訴他:買都買了,而且不比你現在帶的藍牙耳機貴,保證好使,你不用我也不會退,這個殺手锏,才結束了這場争論。
不知道為啥,我家老爺子這麼多年一直吃這套。
既然寫到這裡,作為一個科普答主,我還是想給大家科普一些助聽器的知識,這樣未來大家在遇到跟我類似的情況的時候,心裡會有個數。
首先,大家遇到跟我類似的情況可能會很多,這并不是危言聳聽。
我家老爺子的情況,其實就是典型的聽力損失。聽覺敏感度下降、聽阈升高、聽覺功能障礙甚至聽力喪失,總稱聽力損失。
常見的聽力損失引發的原因有先天性的,還有後天的疾病誘發,以及職業噪音誘發,這幾年社會娛樂噪聲性聾的人群,尤其是青少年人群比例也在增加,當然最常見的聽力損失還是像我家老爺子這樣的老年聾。
給大家分享一些數據,我國有15.84%的人,即2.2億人患有不同程度聽力損失,60歲以上老人在全部聽力障礙患者中占55.31%。老年人發生的聽力障礙多數為老年聾,其聽力損失是不能通過藥物或手術治療恢複的,目前最常規的方法就是佩戴助聽器來改善聽覺效果,提高生活質量。
WHO對聽力受損進行了分級,其中26-80dB HL的輕度到重度聽力受損,都是可以通過助聽器來進行補償,極重度聽力損失的,佩戴助聽器可能效果不理想,就要考慮植入人工耳蝸了。
關于助聽器,可能大家見過很多宣傳廣告,我首先要強調一個大前提:助聽器不可能讓你回複到正常的聽力水平,他隻能提高你的聽力水平,同時也不可能消除所有的背景噪音,隻能是盡量的減少和篩選。如果有人這麼宣傳他們的助聽器産品能恢複使用者的聽力水平,或者能達到完全降噪,那一定是在騙人。
有了以上的這個基礎以後,我們先來了解下助聽器是怎麼工作的。
其實,助聽器工作原理特别簡單,他本質是一個聲音放大器。通過采集聲音将其轉化為電信号,經放大器把電信号加以放大,将聲音傳遞到耳朵之中。助聽器一般是由傳聲器(話筒)、放大器、受話器(耳機)以及電源等組成。
說白了,助聽器就是一個帶着麥克風,能把聲音放大的耳機。
助聽器也分為不同的種類,
從大到小的排序是,耳背式助聽器(BTE助聽器),受話器外置式助聽器(RIC助聽器),耳内式助聽器(ITE助聽器),耳道式助聽器(ITC助聽器)與深耳道式助聽器(CIC助聽器)。
整體來說,不同大小的助聽器功能性都差不多,最顯著的差别是越小的越不容易被發現。
太小的也有問題,就是電池太小待機時間不夠長,而且因為全在耳朵裡,沒有辦法設計可以觸碰的按鈕,操作起來也比較麻煩。同時比如像耳道式這種大部分需要按着使用者的耳道訂制,價格還不便宜,同時太小,也沒辦法設置陣列麥克風,這點其實還挺重要的,後邊會說。
大的助聽器的好處剛好和小助聽器相反,可操作性的按鈕多,電池更大,當然問題是太顯眼了,除此之外,還可能會帶來額外的風噪聲音。
那我為什麼給老爺子選的這種不大不小的耳内式的助聽器呢?就跟我前邊說的差不多,這種是最接近現在主流的無線藍牙耳機的大小的,所以很多無線耳機的設計理念和解決方案都可以在耳内式的助聽器運用上。
比如外形跟AirPods接近,帶出去不會特别顯眼,尤其如果像我這樣選白色款的,帶出去還會以為老爺子很潮帶了個蘋果新款的藍牙耳機。同時在耳機上設置了音量調節和接聽電話按鈕,操作很方便,确實可以當一個藍牙耳機用。
至于大家耳道不同,需要訂制的問題,也可以方便的運用現在耳機現成的解決方法,換不同大小的矽膠耳塞來适配。
至于耳機充電和續航問題就更容易解決了,搞一個充電收納充電二合一充電盒呀。我買的這款這款,耳機本身可用14小時,充電盒還提供了50小時的額外電量。正常用的話可以撐一周。
當然,如果這個智能助聽器隻是有這些功能,我也不會選,畢竟市面上有各式各樣的助聽器,如果隻是起到一個聲音放大器的作用,那這些都能做到。
很多老年人常常圖便宜,感覺能放大聲音就是助聽器了。但使用後感覺聲音吵得受不了;想聽見的聽不清,不想聽的又吵得頭痛,這也是很多老年人認為助聽器不好使的最常見原因。
這裡邊有犯了幾個錯誤。
首先由于每個人的聽力情況,生活環境,需求都不一樣,所以個體差異比較大,助聽器是需要針對性的進行調試的,并不是随便買來就可以帶的。
一般傳統情況下,需要去到醫院,進行聽力檢測,然後根據每個人的聽力情況來設置助聽器的參數。
但是得感謝科技的進步,現在我們可以在家就完成這個步驟了。
比如像這款智能助聽器,在配合上一個聽力健康APP,就可以在安靜的環境下對使用者的聽力情況進行精密的檢測。
比如像我的聽力就是正常值範圍,但實際上我的低頻段的聽力比高頻段的聽力好很多。
而我老媽左右耳的聽力情況就不一樣,也需要針對性的進行調整。那為啥沒有我家老爺子的?别問,問就是不配合。
當然最重要的還不是檢測,而是根據檢測值直接生成助聽器的針對性補償方案。
而且還有一點是需要注意的,每個人的聽力不是一成不變的,尤其是聽力損傷的人群,很可能會随着年紀的增大聽力損傷更為嚴重,那就需要再次檢驗聽力和調整助聽器參數,很多進口助聽器需要在一次付費後,再次調整參數是還要額外的檢測和付費,這點就很糟心。而像這種,自己在家再次調整和設置就成了,從時間和金錢兩個成本考量都很劃算。
當然除了需要針對不同人的個性化參數調整以外,助聽器還要有很多必要的功能。
比如說,最重要的,降噪。
這個降噪并不像降噪耳機那樣,把外邊的聲音全都屏蔽了,從某種程度來說,助聽器跟降噪耳機正好相反,是讓你更多的聽到聲音。但,這個聽必須是有選擇的聽,而不是一股腦的把所有的聲音都傳過來。
這裡邊就運用了AI處理技術和定向拾音技術。
定向拾音很好理解,就是聚焦于佩戴者前方的聲音,一般這種需要用多個麥克風組成陣列來進行方向判斷。比如助聽器上的每一個助聽器同時配有主拾音麥克風和輔助麥克風,就是做這個用的。當然佩戴者想耳聽八方的話,可以在app裡把定向拾音變成360拾音,但有一說一,還是定向拾音更好用。
那麼除了判斷聲音方向以外,更重的要判斷使用場景,進行有針對性的聲音識别。
比如這個智能助聽器提供了通用,戶外,室内和觀影4種不同的場景選擇,但實際上在自适應場景裡,系統自帶AiScene的場景識别系統裡,有6561種場景的降噪模式。
耳機會判斷不同的模式,會啟動不同的智能降噪模式,讓使用者更好的進行聲音分辨。AI會判斷選擇有針對性的聲音進行識别和放大,而不是一口氣的把所有的聲音都放大,最終讓佩戴者從聽不見變成特别吵這種極端狀态。
這裡純純的拼的是芯片和AI的算法。
當然拼芯片性能的還不止這裡,除了降噪,還有一個作為幾乎所有麥克風都會遇到的一個通病,就是嘯叫。嘯叫幾乎是KTV的保留項目了,助聽器其實也會産生類似的問題。
這款智能助聽器采用Aiclear嘯叫抑制算法,全時追蹤嘯叫信号結合避震管消除動鐵震動,結構和算法兩者耩合抑制嘯叫。
另外還有一點很有用的設計,這個助聽器是有一個入耳檢測傳感器的,它能判斷出你有沒有戴好助聽器。沒有戴的時候,助聽器不會工作,就不會産生嘯叫,而戴好後,本身也就隔離了信号源,也不會産生嘯叫,同時戴好後還會發出一個提示音來提示使用者,這點特别的貼心。
當然除了這兩個地方以外,還有一個最拼芯片的地方,那就是聲音延遲和音質失真。這裡純純的就是拼硬件的領域了,芯片性能越好,延遲和失真越低。
FDA給的助聽器延遲标準是不得超過15毫秒,我這個說明書上寫是6毫秒,具體是不是有6毫秒我不清楚,但從使用感受來看,感覺不到延遲是真的。所以這個芯片雖然我不知道具體是什麼型号,但性能是真的很強。
其實市面上能做到剛才我說的這幾個功能的助聽器,不止隻有我買的這一家,很多帶有高端芯片的助聽器也都能實現類似的功能,那我為什麼給老爺子買了這個助聽器呢?
這就回到了這個問題的最初,實用性,或者說性價比上來了。
市面上我找到的,能有這些功能的助聽器,都奔着10000元去了。而這款智能助聽器高配版1699,低配版隻要999。所以我真的沒有騙我家老爺子,這就是他現在帶的藍牙耳機的價錢(他現在帶的是2代AirPods)。
而用一個到AirPods的價格,讓老爺子又能恢複清晰的聽力,你們說這還不值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