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葬禮出殡? 昔時,如遇老者病危,子女眷屬應守候在家臨終時尤應服侍在榻,直至病者氣絕,此謂“送終”,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益陽葬禮出殡?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昔時,如遇老者病危,子女眷屬應守候在家。臨終時尤應服侍在榻,直至病者氣絕,此謂“送終”。
①停屍。病者氣絕後,舊時要焚化紙轎、紙馬、紙錢,俗稱燒“起身盤纏”。有的要邊燒邊念“觀音經”。舊時益陽一帶,死者氣絕時,大人小孩皆不許啼哭。氣絕後,舉家要跪地念一陣“阿彌陀佛”,方可舉哀焚楮。衣衾棺木,俗崇奢華,喪具也多講究。裝殓時,官宦富豪要着官服,常人無論男女,多着道服或常服。道服之帽,稱唐巾。衣稱道袍(圓領大袖)。鞋稱壽靴(鞋底用墨點七星)。衣着多少不定,有多至10餘件者。但忌雙數,恐蹈重喪。衣質以綢絹為上(貧則用布),不着毛羽,恐死後變為禽獸。棺内被褥稱壽被。衣上不用紐扣,以繩系之。據說用扣,會去子孫福祿。衣服忌用補痕者,說是避免子孫目疾。從床上将死者擡到地上,稱“下榻”。“下榻”後,應在死者腳頭點長明燈,也稱“引魂燈”、“引路燈”。據說陰曹地府内漆黑一團,死者亡靈要借助于燈光才能看清道路。日夜有人看守,習稱“守靈”。守靈期少則一日,多則三、五、七日。然後擇吉日出殡。窮人辦喪事,則尚簡樸,不事鋪張。治喪守靈少則一天,多則兩天。
②喪禮。昔時舉行喪禮,貧富有别。有錢人家辦喪禮,空棺材擡進門時,要燃放爆竹。棺材進中堂後,要上覆紅氈,内放陳石灰和石膏粉,厚約數寸。屍入棺後,用皮紙裹若幹石灰包(包數如死者之歲數)塞在屍棺空隙處,再蓋上壽被,有的還用皮紙為魚鱗狀搭蓋其上,稱“魚鱗甲”。蓋棺後,即以麻布生漆封棺材口。貧者殡殓,大都隻用石灰塞屍,也有用石膏和皮紙做“魚鱗甲”的。安化、桃江等山區縣,民間起屍入棺時,往往習慣于請道士誦咒畫水書符,稱“上材”。也有請先生贊禮者,稱“起屍入殡禮”,或叫“蓋棺禮”。
舊時舉喪,一般均請道士超度,即設靈堂于中堂,兒孫皆着孝服,腰系草繩,腳穿草鞋,其他晚輩也頭頂白布孝巾。鄰居親友持祭幛、挽聯、紙燭、鞭炮前來吊唁。富豪女婿有用豬羊祭席前來祭奠者,即應民間“養女一口氣,一床被窩,一堂祭”之說。此外,衆乞丐聞訊,也多趕來吃“爛肉”,即所謂“人死飯甑開,不請自己來”。每當有人前來吊唁,孝子要一一磕頭回謝。
出殡,俗稱“出門”,也叫“發引”。凡出殡,必擇吉日,大多在寅卯時辰之間進行,由道士啟法事,取先入柩時所置棺下那碗淨水于手上,另一手握馬糧(茶葉、大米、草筒)念念有詞,霎時大聲叫道:“八大金剛齊出力……”,殇夫擡棺起步,道士用腳将擱棺材的長凳打倒,并在棺後撒馬糧念詞,送至大門外,将手持的淨水潑掉,立即用力将碗砸碎,俗稱“打煞”。與此同時,燃紙錢、香燭,并殺雄雞抛地(打點菩薩的傭人),如雞頭向外,碗打得越碎越好,預兆吉利。殇夫擡靈柩至一二百米曠野之處停柩。殇夫和送葬人員入席共進早餐,待天光後再送柩入墓。
舊時頗講究送殡。送殡禮節因貧富不同而有較大差異。貧者出殡,或隻用長行執事,儀仗不多,或僅由孝子捧靈位持引頭幡走在靈柩前。富豪人家則大多借機誇耀,前用大鑼開道,禦牌執事,或半副鸾甲,或全副鸾甲,以及主轎、香亭、靈亭、影亭之類,靈柩由8人、12人或16人擡。如有僧人、道士送葬,則步行于靈亭主轎之前。其餘送葬者皆步行其中。擡柩器具也有多種,有雙龍頭杠、大龍頭杠、大如意杠、小如意杠、赤膊杠等。除赤膊杠無裝飾外,其餘皆于杠頭雕刻杠頭或如意象形,塗以金漆,十分精緻。凡出殡隊伍路經親鄰屋前時,親友須設路祭,或放鞭炮、燒煙包(稻草)迎送。
昔時,益陽各地皆有紮靈屋的習俗。舉辦喪事期間,多請花匠紮靈屋,富者所紮多為高大的三進四合院。貧者僅紮較小的紙瓦屋。無論貧富,靈屋内均紮有簡單的炊具、床櫃等什物。道場結束前,須将親友送的楮錢、冥錢、靈屋,及亡者生前的衣物等,一并送到荒野草地,由道士祭祀焚燒。
③土葬。舊時,人死入葬前,部分人崇尚擇地,“風水”之說頗為流行。也有人于生前先行擇地,預先挖成墳坯者,稱“打馬迹”。埋葬死者的墓穴,先由地生畫定山向,稱“開井”。當靈柩送至墓地,即備置香燭、楮錢、鞭炮及三牲酒禮設祭。大戶人家舉葬,往往請地生奠祭之後,在棺蓋中線上架八卦指南針盤,校正葬向,以便“入穴”、“落棺”。但民間忌諱“落棺(官)”,故稱“下寺”。下葬後,再用石灰拌黃土築于棺材周圍,稱“築牆”。然後加三合土,築成凸形瓦狀,最後堆黃土,夯實即成。貧者死後築墳,往往隻花一兩個時辰。而富者築墳,卻有延至好幾日者。來年清明再立墓碑。但一般窮戶,則少有立碑者。
來源:益陽在線
版權為原作者所有,向原創緻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