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教師如何對待家長的教育

教師如何對待家長的教育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16 14:44:33

教師如何對待家長的教育(作為教師和家長)1

對于教育,教師和家長都有很多困惑。大多數教師每天都要花很多精力在各種“教育教學疑難問題”上,而家長更是因為對“正規教育”安排背後的邏輯和規律缺乏了解而不滿學校教育。比如學校為什麼不能給學生補課?為什麼每學期隻有兩次家長會?

吳非老師認為,教育教學,要依靠常識。教育教學中的許多看似複雜的問題,其實不過是常識,可以非常簡單地回答。

【吳非專欄】

作為教師和家長,這些簡明的教育常識應該知道

原創作者|吳非(原名王棟生,筆名吳非,南京人,著名雜文作家,江蘇省特級教師,首批教授級中學教師,南京市名教師。)

01

第一要務是“守常”

一旦違反常識的行為成為學校教育的主流,教育價值就會被削弱,甚至成為“反教育”,教師的教育行為必然無章可循。一名新教師給學生布置超量作業(有時甚至會多到讓老教師瞠目結舌),這時,他依據的并不是教育學常識,而是他的個人經曆,他會認為,如果依據常識,就不可能在一次賽跑中領先。

正常的教育教學,必須遵循基本常識,學生通過學習,養成了學習的自覺,培育出學習的經驗,經過學習,發現自我,進而更加熱愛學習,自我完善,逐漸成為和諧的人。正常的教育,培養出正常的人。應試教育最危險的結果,是人喪失自由精神,把學習視為苦難行軍或是一場不能落後的賽跑。那種通過簡單記憶和訓練以應對考試的“學習”,一旦“考試”任務完成,學習也就自然停止,人便回複到蒙昧狀态。現今社會,我們不難見到“有學曆的野蠻人”——他們經過12年中小學教育,又接受了大學教育,卻隻能從事普通的勞動,而他們在并不複雜的勞動過程中,或是在日常生活中,仍然沒有“規則意識”,缺乏“契約精神”,不能不說,這和他們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經曆的“反常識”有關系。人們不遵守社會公共準則,人們彼此不信任,人不能自律,人不尊重個人自由,人的社會信用度不高,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一個時期教育的失誤。

如同不可能有絕對真理一樣,常識有時也需要發展和發現,但至少它能限制或阻止野蠻無知。人們遵守常識,也在不斷地驗證常識。學校教育,為長久計,要引導學生“守常”,這就必須有成批“守常”不移的教師。

究竟應當如何評價目前的基礎教育?作為教育工作者,對學校教育要不要做些反思?這是個問題。我們仍然隻能從常識層面思考:但凡一件事長期走不出困境,那就不會再是孤立的原因,必然會有深厚複雜的社會背景,就不能不去考察纏雜在它背後的利益。對應試教育,自然也隻能這樣去尋根究底。

常常回憶退休前辦公室的場景。我和中青年同事在一起,為教育界各式各樣的“變形記”而憂慮:人們為什麼會那樣曲解教育教學?教育界内部為什麼會有人敢對抗常識?我們不能不失望,但我們并非僅僅為個人職業尊嚴而憂傷,——幾十年後,一百年後,幾百年後,後人在研究曆史時,會不會質疑我們這幾代人的智商和品格?他們也許會非常困惑:那幾代教師,為什麼連簡單的教育常識也不了解?他們為什麼沒有自我啟蒙的意識?他們是不是遇上了無法逾越的認知障礙……我們為之歎息時,大家手上都在做課前準備,因為上課鈴就要響了。在向教學樓走去時,我們想的是怎樣先把這一節課上好。

那些年,我們就是這樣過來的,不知後來的人會不會想到。

教師如何對待家長的教育(作為教師和家長)2

02

簡明的常識

所有的教育教學疑難,其實未必複雜。前人無數次遇到過,也摸索出基本的方法。隻是人們往往會忽視普遍的經驗,甚至不想了解;即使知其一二,也不重視,他們會認為那些經驗和教訓“适用一般人的”,而“我的問題”是特殊的。

不願面對問題、也不想了解常識,以為憑自信可以戰無不勝,必然違背常識。

好多問題,回答可以是簡單的,因為不過是常識。

為什麼基礎教育要強調公平?為了讓每個人都有學習的權利,建設并保持社會公平。

為什麼義務教育是強制性的?如果有一部分人不接受義務教育,所有人都将被這部分人的無知和野蠻拖累,社會文明水平會被拉低。

為什麼社會必須要給教師優厚的待遇?要利用他們推動社會文明進步。

支撐教師地位的難道是物質待遇嗎?要有比較高的物質待遇,讓他們有尊嚴地生活。更重要的是他們自身的精神世界,首先是趣味,教育教學工作的趣味。

你認為優秀教師的主要特征是什麼?思想者,學習者,他自己是個愛學習也善于學習的人。

為什麼基礎教育會有這麼多難題?教育和社會狀态同步,社會有什麼問題,教育就會呈現相同或相似的狀态。

教育能不能領先社會發展?有可能。隻要公衆有危機意識,能有利益克制,社會為教育創造好一些的發展環境。

“教學”究竟是什麼?“教什麼”和“怎樣教”、“學什麼”和“怎樣學”以及其他。

為什麼在學校考試成績不能排名次?因為考試是學生個人的事,公開學生成績會傷害學生。考試不是競賽。

為什麼要控制作業量,要“減負”?因為事實證明過多的作業阻滞學生智力發展,導緻厭學。

每周體育課安排四節,多不多?不多。中小學生每天至少應當有一小時以上體育鍛煉。

中學住校生晚上九點鐘晚自習結束,是不是太早?不早,一定要保證學生八小時睡眠。

為什麼每學期家長會隻有兩次?學生在學校學習正常,家長沒有必要過多地到學校,家長要做好本職工作。

一些教師布置作業過多,是什麼原因?可能是專業水平不達标,也可能是有焦慮症,還有可能是家長的焦慮幹擾導緻的。

為什麼一些教師會訓斥學生甚至體罰學生?專業修養差。

如果有條件擇校,你認為應當怎樣擇校?選擇辦學文明的學校,不要短視,不要從衆、一窩蜂,不能犧牲孩子的自由,吃點苦不要緊,但不要讓他們受不該受的苦。

怎樣選擇老師?“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是古代的事;現代學校教學,不可能;想辦法提高自身修養,與教師和諧相處。

如果學生和老師有沖突怎麼辦?開誠布公地交流,雙方都有禮貌,服從規則。

什麼樣的學生最好教?有教養,習慣好。良好的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未來能有比一般人更多的愉快。

你是否承認有些學生像是有極端自私的基因,不太可能教好他?的确有學生會拒絕理性、拒絕愛和美,不完全是教育的責任。教育的路很長,他的路也長,教師要在這一段盡到努力。職業生涯總會留下一些遺憾的。

你認為學生走出學校,教師應當有什麼樣的期待?我沒什麼特别的期待,好多學生離開學校,能有安靜的生活,有正常的物質保證,有點精神追求,就很好;如果有條件時,抓住機會做些想做的事,那就更好。

你認為學生學習生活中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是什麼?家庭。家長是對他們影響最大的人。如果家長本人有自覺的學習意識,子女一般知道該去做什麼以及怎樣做。

學校為什麼不能縮短假期給學生補課?學校縮短假期給學生補課,證明沒能在規定時間内完成教學任務,是失責行為。

老師可以給學生補課嗎?如果學生因事因病耽誤學習,教師課餘在不影響學生休息的情況下可以适當輔導,地點在辦公室,可以由學校發放津貼,不能接受學生及家長給付的報酬。

一些學校能“迅速改變面貌”,是不是需要得力的校長?一般而言,學校不太可能“迅速改變面貌”。說一所學校“迅速改變面貌”,一般是暗示原先基礎太差、各項工作存在異常的混亂現象。

中小學校科研成績評比,你怎麼看?教師科研能力強,很好;但是,中小學主要的任務是教學,課堂教學,教師要重視課堂。

怎樣做好教師培訓工作?啟發教師的反思意識,讓他們有時間安靜地讀些書。

應當向教師推薦哪些書?推薦書目隻能作為參考。教師受過專門的職業訓練,在閱讀方面應當有選擇判斷的能力,否則不合格。

你說的“安靜的學校”是什麼意思?學生有“課外”,教師有“業餘”,新聞少的學校。

“名校”應當有哪些條件?曆史悠久,校風穩定,始終保有業務功底厚實的教師群體,有君子之風,對一地教化有推動作用。

怎樣才能實現“教育家辦學”?這個說法要正确理解,可能主要指的是“教育專家辦學”。和“企業家”“作家”不太一樣,稱一個人為“教育家”,一般有幾個要素:有比較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有長期的辦學實踐,其教育學術思想在一個地區或某個領域形成較廣泛的影響,——年高德劭,或去世多年。

是否有必要強制推行常識教育?很難。敬重并遵守常識的人往往并不多;而到人們能自覺尋找并接受常識時,很可能已經付出代價。如果學校裡能有一部分教師守住常識,可以避免或減少損失。

……

我覺得,隻要能獨立思考,關注簡單現象的成因,沒有什麼難的。教育教學,要依靠常識。

——如果要是擡杠,每句話都要“辯證”,以為“越辯越明”,就得花大力氣,每句話都得寫成一本書或好多書。把常識做成“學問”,也是違背常識的。

教師如何對待家長的教育(作為教師和家長)3

03

普通的常識

低年級課堂教學,無論如何,教師不要訓斥學生,要想辦法引導學生去關注問題,激發興趣才是教學的開始。“循循善誘”是古老的教育常識,隻是懂得這一點需要比較長的一個過程。

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盡量不要批評,暗示一下就可以了;隻要他沒有妨礙别人。最好的辦法是用有意思的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

不要随意打斷學生的思路,他們沉浸在思考中,同樣是一種好的學習狀态。最可怕的是學生什麼都不想,或者是除了老師什麼也不信。

不必讓學生亦步亦趨地跟着教師,他們的思考和想象也許更有價值,那是完全屬于個人的思維活動。

啟發學生思考,提出有意思的問題,讓他們學會質疑并發現新的問題。在這樣的過程中,讓學生逐漸地适應并勇于面對“錯綜複雜”。

培養學生質疑精神,讓他們能想辦法“問倒教師”,是教師的教學任務。不過,隻有最聰明的教師善于這樣做。

課堂沒有權威,但教師教學必須嚴謹。學生和教師一樣,都會關注對方的思維方法,探讨思考價值。

課堂上如果有三五分鐘“七嘴八舌”、“吵成一團”,不要擔心課堂争辯會“影響進度”,學生積極地發表個人見解,迫切地辯說,這種機會可遇不可求,教師不要急于中斷他們的争辯。試圖平息争辯,等同于壓制思維活動。

有時候,課堂出現沉默,教師不要因此緊張。也許學生需要一些思考時間,也許教師所給的思考時間不夠。教師要沉得住氣,耐心等待。教師要能判斷出“靜思”與“沉悶”的不同。

有時,課堂的沉悶不是教師造成的,是錯誤的學習态度或應試競争造成的學風問題,教師不一定有能力在短時間内扭轉,不必過多自責。

批改作業,重要的是了解學生理解問題的思路和判斷的依據,思維過程重要,不要隻看答案。

不管是布置的作業還是試卷,教師一定要試做一遍,估測完成時間,檢查分值是否合理,防止錯題和失誤。錯誤的作業會破壞學生的學習情緒,錯誤的試題會破壞考試公平。

保持教室的安靜,讓學生養成在安靜中思考的習慣。

教師上課時能自然,并能讓自己的學生保持自然狀态,是比較理想的課。一些教師上課比較“生硬”,他們的設計不夠靈活,表達不自然,即使沒有外部的幹擾, 他們總是很緊張。在那樣的課堂,學生思考會受到阻滞。如果學生總說“緊張的學習開始了”,或許是很遺憾的事,“緊張”總是讓人們的想象力和創造思維受損。很多重要的創意是在悠閑、安靜、輕松的狀态下誕生的。教師要盡些努力,讓學生想“有趣的學習開始了”。

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中小學教育,不要動辄提“競争”,二者很難相容。老師們應當客觀地回顧“競争”之路給自己帶來的一切,不要自欺欺人。

目前教學中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會物質條件的好轉,以及應試教育的發展,學生的課外學習交流普遍減少,這就很難形成有效的學習。

幫助同學是提高自己的有效途徑。自己能學會,不算難;幫别人學會,不但需要誠意和耐心,還要有高于同伴的觀察、了解、分析的能力以及啟發、表達的經驗,這是一次檢驗個人思維能力的實踐。在這一過程中,個人能力會獲得更有效的提升

在學習上能幫助同學的人,綜合能力一般都比較強。能認識到這一點并在教育中積極倡導的教師并不多,可能和這一代教師的校園經曆有關。

讓小學生多去圖書館,用兩節課甚至整個半天,讓他們盤桓其中,随他們做什麼,不必提要求,會有一部分學生在圖書館找到感興趣的事。教師随機觀察學生的學習性格及趣味。至于有多大的成效,不知道;但在校期間,最好能有這方面的經曆。

引導學生去愛書籍,任由他們着迷,讓學生能找到幾本終生喜愛的書。他們在今後的生活中可能會有許多困難,那些他們熱愛的書,能在黑暗中發光。

學校教育的好多事,不一定是要“有用”,有些僅僅是“記住”。

……

這些,都是很普通的常識,可以被任何人了解并接受,隻是接受程度不同而已。

教師如何對待家長的教育(作為教師和家長)4

04

要看到“反常”

保持正常的教學環境,讓青年教師安安靜靜地上幾年課,了解教育常識,給職業生涯打點“精神底色”,然後再來談“創新”,如果精力過剩,加之時機成熟,再考慮“騰飛”,好不好?

這樣的建議,會讓一些同行疑惑:難道我們的校園不正常嗎?

如此說來,話就長了。幾年前,在教師交流大會上,我曾坦率地說:“希望老師們不介意我的話:在座的兩代教師,都是應試教育哺育出來的;大部分教師在做學生時,沒能享受到正常的教育……”

座中很多教師點頭,認同我的判斷。一些教師說起他們的高中時代:“每個月隻能休息兩天,回家換衣服”,“進高中後從來沒讀過課外書”,“高三寒假,補課補到臘月二十九,年初六就返校了”,“高中三年每星期隻有一節體育課”,“晚上12點之前别想睡覺”……這樣的生活被命名走向成功的“奮鬥”“勵志”“刻苦”,他在學生時代經曆了非正常的教育,他到中學來任教,也會認為學生就應當像他一樣“補課補到臘月二十九”,他會很快适應應試教育,如魚得水,多年媳婦熬成婆,不變本加厲,已經算是仁厚的了。

可是,基礎教育,難道就這樣木然地違背規律、違反常識地延續下去?讓一代一代的學生“補課補到臘月二十九”?

退休前的幾年,我無法沉默,我不能不正視校園的“失常”,我任教的學校,離“補課補到臘月二十九”雖然還比較遠,但是一部分人的認知已經出現問題,不但教育行為違反規律,反教育常識的言論也日甚一日,個别人的有關言論已經完全沒有職業恥辱感。

青年教師聽聞我在八十年代的體驗,總是将信将疑。上世紀八十年代,學校各方面辦學條件和管理措施有許多欠缺,但社會對教育比較尊重,經曆了社會動蕩後,百廢待興,人們對教育有期待,痛定思痛,明白了常識常理的重要,來自社會的幹擾不太多。當時學校課業負擔不算很重,學生課餘時間較多,下午放學後,操場上都是學生在運動,打球一直打到天黑。當時教師的專業水平不算高,但都有比較強的學習意識,老師們争相去進修,有些下了課還去大學讀夜校。圖書館的借閱率很高,教師業餘時間逛書店的很多。那段好時光短暫,頂多十年吧,應試教育從農村向城市蔓延,“升學率”成為社會焦慮,東亞地區中學教育經曆過的“補課”“家教”“補習班”如期而至,而教育界沒有充分的精神準備,也沒有相應的法規措施,民粹主張在一些地區形成強勢,學校生源争奪愈演愈烈。學校管理,教師教學,學生的學習,都像是喪失了理性,違反常識成為常态,相信常識的被作為異端。在理性和民粹之間,很多人甚至沒有任何猶豫徘徊,直接選擇民粹。

經濟大潮下,舉凡一切社會文化無不經受震蕩,原本平靜無波的學校教育不可能隔絕于社會文化之外。經濟大潮推進了應試教育,形成的沖擊波催生了功利的教育觀,主流媒體堂而皇之地宣傳應試教育,以之為一地的“政績”;民粹大旗揮舞下,反教育潮流湧動,恪守常識、按教育規律辦學的學校逐漸成為孤島。以應試替代正常教育,在這種選擇開始以後,必然弊端叢生,必然陷進泥淖難以自拔。這很可能是大批教師無法獲得職業榮譽感的真實原因。職業尊嚴未必能靠增加工資收入實現,但一種職業應有的屬性被扭曲,必然影響從業者的情感和價值觀。

本文為吳非老師原創,首發“吳非的博客”,版權歸原創作者吳非老師所有

教師如何對待家長的教育(作為教師和家長)5

作者簡介:

吳非,原名王棟生,南京人,著名雜文作家,江蘇省特級教師,首批教授級中學教師,南京市名教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筆名吳非。1950年出生,1968年下鄉插隊,1982年春畢業于南京師大中文系,進入南師附中任教至退休。主編《高中文言讀本》、《初中文言讀本》(江蘇古籍出版社)、《古詩文誦讀》、《現代詩文誦讀》(江蘇教育出版社)等20多種教學用書,為《中學語文(必修)》(蘇教版)、《新語文讀本》編委,發表教育教學論文20篇;1988年起在教學之餘從事雜文寫作,發表雜文、評論、随筆2000多篇,獲雜文界最高獎項林放雜文獎,出版雜文體專著《中國人的人生觀》《中國人的的用人術》,雜文集《污濁也愛唱純潔》等。2004年在《南方周末》上刊發的《不是愛風塵》引發了社會上對中學教育的大讨論,出版教育随筆集《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前方是什麼》《不跪着教書》《緻青年教師》《教育參考-吳非視線》在教育界影響頗大。

教師如何對待家長的教育(作為教師和家長)6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