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西部邊疆教育

西部邊疆教育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8-19 04:16:23

西部邊疆教育?“情系西海固教育”編者按:辦教育難,貧困地區辦教育更是難上加難地處黃土高原的甯夏西海固,是國家級特困地區之一,卻有這麼一群教育人,幾十年如一日,甘守三尺講台,隻為給孩子們播種希望侯開川老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從專門培養小學教師的固原師範退休後,老先生又不辭辛苦,輾轉山路百餘公裡,專程去采寫他的學生、學生的學生在西海固任教的故事每個故事背後,都跳動着一顆火熱的赤子之心,細細讀來令人感動中國網教育頻道特選編其中的幾篇文章與讀者分享,也藉此向紮根貧困地區,為教育事業無私付出的老師們緻敬,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西部邊疆教育?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西部邊疆教育(放在哪裡都是一塊玉)1

西部邊疆教育

“情系西海固教育”

編者按:辦教育難,貧困地區辦教育更是難上加難。地處黃土高原的甯夏西海固,是國家級特困地區之一,卻有這麼一群教育人,幾十年如一日,甘守三尺講台,隻為給孩子們播種希望。侯開川老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從專門培養小學教師的固原師範退休後,老先生又不辭辛苦,輾轉山路百餘公裡,專程去采寫他的學生、學生的學生在西海固任教的故事。每個故事背後,都跳動着一顆火熱的赤子之心,細細讀來令人感動。中國網教育頻道特選編其中的幾篇文章與讀者分享,也藉此向紮根貧困地區,為教育事業無私付出的老師們緻敬!

放在哪裡,都是一塊玉!

——說蘇文山

題記:固原師範1978級三·六班田彥寶、楊強鑫等同學為紀念入校40周年,發起拍攝六班同學獻身山鄉教育的專題視頻。作者作為曾經的班主任,欣然承擔了案頭文字的任務。為此,參與采訪了部分同學,蘇文山即其中的一位。

除1978年至1981年在固原師範讀書的這三年,其餘時間裡,蘇文山沒有離開過西吉興平。2018年教師節,是他在崗的最後一個教師節,42天後,他就要正式退休了。正逢周一,這晚站在學校他那間面西的鬥室前,環顧熟悉的校園,嗅着校園特有的氣息,一絲難舍竟沖撞心頭,擴大升騰起來。他不由拿起筆,用自己熟悉的四言詩體,來安撫自己的心:

九月十日,立節褒獎。春夏秋冬,寒來暑往。

迎新送舊,無數兒郎;青春不再,兩鬓染霜。

花甲将至,安心守崗。靜待退休,天倫以享。

攜妻怡孫,笑看夕陽。回首可堪,心平氣暢。

可是,文山并沒有能夠按時“攜妻怡孫”“天倫以享”,他一直在上班,隻不過退休手續已經辦過。據我所知,他的小兒子正在上高中,按理是應該趕緊回家的,為何滞留了下來?隻因校長一句話:“蘇老師,幫幫忙!”原來承擔全校營養餐管理工作的合适人選一時難以選出。我想,蘇文山大概又用一首四言詩——不過是藏在心底的——安慰了自己,然後決定:幫就幫幫吧。于是,留了下來,繼續做着這學期的工作。

40年前,蘇文山懷揣四元人民币出遠門赴固原師範報到,買完車票,僅剩兩元。講秩序愛整潔、堅持閱讀報紙、作文上乘,這是蘇文山留給我最深的三點印象。畢業後雖35年未見面,但我不止一次地想象,蘇文山器局開闊,應當是個做大事的人。

2016年3月,銀川、固原、海原三地部分同學專程看望西吉同學,在縣城相聚後,下午又到興平文山家。文山家的四合院坐落在興平梁,雖小但十分整潔。後院靠土崖留有兩孔舊窯洞,這是他與王海芝成家的地方,立于此,不禁為學生過往的艱苦而感歎。當年每逢暴雨,文山都懸着一顆心,生恐鼠洞進水毀窯傷人。這次交流,讓我知道了三十多年來文山的大緻經曆。近兩年,更知曉了他的一些詳情,故而常常私下做換位思考:我若承受文山曾經的壓力,又會如何?——25年前,文山遭殇子之痛,不到半歲的兒子患病,出于對計劃生育政策高壓的躲避,竟沒敢把孩子抱到醫院,硬是耽誤了!接踵而來的是政策處罰與下面自造的歧視性處罰。其間又有學區主任用崗位考核不合格的人取代他校長職務的倒行逆施。在農村基層遭遇這些挫折,無處躲避,隻有默默忍受。

若不問經曆,隻看蘇文山這個人,他像是被這樣重大挫折碾壓過的人嗎?别的不說,你就看他:任何時候都是襯衣雪白,容裝整潔,人民教師的“面子”總在;談吐不俗,從教育到民生,從西海固到國際,都在點子上,人民教師的“裡子”十足。所以說,文山是一個内心強大的人。

做大事的人都是能開創局面的人。文山即此。

1981年畢業後,他被分配到興平楊岔小學任教。那時,正值農村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大多數人迫于生計,不願讓孩子上學,有上學的也被叫回去幫大人種地放羊。楊岔小學在校生隻有三年級14名學生,二年級斷層,一年級新報名的不到10人。面對這種情況,校長與其他三名教師商定,上門動員适齡兒童入學。全村有6個生産隊,蘇文山主動承擔了兩個隊的動員任務。先從親戚家動員,再叫上隊長領着挨家挨戶上門動員。苦口婆心地宣傳動員了好幾天,功夫不負有心人,光他一人就動員來了20多名兒童,占學校新生總數40人的多一半。

開學後,他帶三年級語文課兼班主任,還帶全校的美術課。第二年春天,數學老師被抽調去搞人口普查,他又毫不猶豫地接過了數學老師的所有課程。他甚至還教會了全校學生第六套兒童廣播體操,他的同班同學都知道,蘇文山在校時唯一補考過的就是體育課,想不到現在竟然給學生教起了廣播體操。原來,他硬是看着挂圖自學學會的,然後再去教學生。

當教師的第一年,蘇文山就創造了好成績。當時像楊岔這樣的村小,其“畢業班”就是三年級。1982年興平鄉興平小學民族班招收44人,其中僅楊岔小學就考進去了12人,而楊岔的“畢業班”總共才14名學生。家長和村民們聽到這個錄取結果後都高興極了,對蘇文山他們幾個教師贊美有加,楊岔人拿此事在外村人面前很是炫耀了一陣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件事也為後面适齡兒童積極上學打開了局面,這正是蘇文山所盼望的效果。

此刻的蘇文山,又打開心愛的筆記本,翻看着畢業時老師同學的臨别贈言,似是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1986年,蘇文山賦四言詩慶教師節,從中可讀到楊岔從教四年的情景:

爛泥河畔,娃娃之王。三尺講台,一堵黑牆。

學生無幾,教室空蕩。土地承包,娃娃放羊。

幾名教師,分包村莊。上門動員,先找家長。

苦口婆心,耐心勸講。學生返校,老師繁忙。

聽說讀寫,書聲琅琅。加減乘除,細解慢講。

史地思品,系數全上;音體美勞,皆可欣賞。

a、o起步,兼學别樣;《魯班學藝》,小學收場。

文山和楊岔村以及鄰居堡灣村的群衆結下了深厚情誼。一九八四年冬他結婚的時候,幾十個村民前來賀喜,每人随禮兩元,也許筆者這樣寫俗了些,可是我知道那時固原師範教師之間随禮也不過如此,足見村民對蘇老師的看重。大隊幹部和清真寺的學董鄉老本來還準備給他送匾呢,他實在不願張揚,就婉拒了,還惹得這些人不高興了一陣子。連興平鄉街道上的“有錢人”都驚訝起來:哎呀呀,蘇文山的活勢怪道好得很麼!若是對照當下家長與教師的關系仔細品味,當年山裡的此情此景還真令人動容呢。

大概蘇文山命中注定:每逢該有“進步”的好事了,總是旁出斜枝,橫遭一棍。

1985年秋季開學前,學區人事調動會決定調他到興平學校擔任高年級語文任課教師,隻因教育局将兩個新分配畢業生硬壓到該校,編制指标被擠占,蘇老師隻好拐了個彎到另一個村小“雪藏”了一年。第二年才調入興平學校擔任五年級語文任課教師兼班主任。

興平學校的五年級是從全鄉範圍内篩選上來的金字塔頂的“大學生”,全班42人,最大的17歲,最小的12歲,女生隻有4名,其餘大都是十四、五的男生。上慣了村小低年級的課,一下子面對這些“大學生”,第一節課還真有點緊張!好在蘇文山向來是有準備之人,很快便掌控了課堂,不過一周便熟識了全班學生,不但能随口叫出他們的名字,還掌握了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和學習差異。

這是五年制最後一屆畢業班,文山下決心在一年内把他們教好,自此他便住在學校執教辦公。首先是加倍認真備課,做到凡課堂上涉及的知識,自己先了然于胸。其次是針對學生基礎較差的實際,随時做查漏補缺的功課。再次是課堂上鼓勵學生大膽提出任何問題,務求學懂弄通,務求教學實效。為了引導學生上好視為畏途的作文課,他或是親自寫“下水”作文,給學生提供同步示範樣本;或是寫頭、空腹、留尾,啟發學生續寫;或是讓學生一篇起步,自由寫作,寫多少他批改多少,随寫随改。其中特别注意給學生教思路、教方法。這樣一來,學生們的寫作興趣大增,畏難心理一掃而空,寫作能力快速提高。

那時的興平學校包含初中和小學兩個部分,全校十幾個班,除了音樂課外,幾乎沒有歌聲,校園氣氛沉寂。他讓五年級學生課間和放學時齊唱歌曲,一下子帶動了全校,校園裡歌聲起伏,氣氛活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大家交口稱贊五年級這個頭帶得好。

他又一次打開了局面!這就是蘇文山——放在哪裡都是一塊玉,給學生帶來的總是溫潤和吉祥。

此前興平學校的小升初,隻求有學生升到西吉回中,從而打破“0”的記錄就行。可是在蘇文山與數學王老師的通力合作下,他的五年級不僅在1987年統考中取得優異成績,而且在西吉回中民族班的招生考試中,有7名學生被錄取。這個成績自然轟動了整個興平。在慶祝第三個教師節及表彰大會上,文山榮獲鄉黨委鄉政府授予的優秀班主任獎,這面鏡框至今還挂在他家老屋的牆上,隻是字迹斑駁看不大清了。

從此,在長達二十年之久的時間裡,蘇文山就一直循環帶四、五、六年級的語文課,并兼曆史、地理,考核成績年年名列前茅。其間他還兼任過學校小學部語文教研組長,負責組織實施教學計劃,開展教研活動,負責考試命題。興平小學教學質量的提高,文山功不可沒。

另外,文山還先後兼任過少先隊大隊輔導員和中學團支部書記。在他主持下,興平中學團支部先後發展新團員一百多人。那時村隊團的工作比較渙散,而興平學校團支部一下子撐起了全鄉共青團工作的大半個藍天。蘇老師和兩任鄉團委書記也成了好朋友。至今他 手頭還存有當年團支部工作的一些記載。

蘇文山還擔任過學區教研員。中、小學分家後,又擔任了興平小學第二任校長。

他當校長的初衷就是一心一意為孩子們創建良好的學習環境,為發展家鄉的教育事業盡一份綿薄之力。與他搭檔的教務主任是師範同屆學友馬忠海,又選了九一屆師範速成班的鮮志成擔任了少先隊大隊輔導員。盡管當時學校基礎條件很差,房頂天窗洞開,地面坑坑窪窪,操場塵土飛揚,桌凳殘缺不全……但蘇文山從抓教學質量做起,定期不定期地深入課堂聽課評課,尋找差距,最大限度調動教師積極性,展開競賽性教學,進而鼓勵學生比學趕幫超,取得了顯著成效。在學區年末的統考中,80%的獲獎教師出自興平小學。

那年五一過後,興平小學搞了一次六·一兒童節大型慶祝活動,每班最少選報五個節目,經預演選拔了十餘個優秀節目,鮮老師還訓練出一支秧歌隊。經過大家齊心協力近一月的辛勤努力,各項準備工作就緒。他們一改以前隻在校園内搞活動的方式,逢集這天把隊伍拉到興平街道上去亮相。師生近五百人的遊行隊伍以秧歌隊為前導,由馬忠海老師統一指揮。馬老師聲若洪鐘,氣貫長虹,同學們的歌聲口号聲響徹雲霄,充分展示了興平小學師生嶄新的面貌。遊行後的文藝演出,更是精彩紛呈。整個慶祝活動在這個回族聚居的山鄉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浪潮,這在興平的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景象。群衆高興,師生振奮,由此帶來的好學上進的氣氛一直保持到期末。

正當蘇文山為興平小學開創着前所未有的興旺局面時,又一根棍子橫空打來,他的校長職務被學區主任無故撤換。可笑的是替換他職務的人,竟然是一個考核不合格的村小校長。這位新校長到任後命令老師們到教務主任那裡用點“• ”的形式簽到,遭到全體教師的拒絕。接下來,盡管好多外援項目使學校校舍得以重建,硬件設施大為改善,但興平小學的教學質量卻從此一蹶不振。80%教師獲獎的事再沒有出現,大家僅以統考中不被處罰而自安。

工作陡生波折,個人遭遇坎坷,這一階段的文山陷入困頓之中。

進入新世紀以後,學校換了新校長,學區換了新主任,蘇文山也走出了人生低谷。

2000年興平小學被确定為普初驗收定點學校,負責學校所在地興平村0—18周歲人口資料和7—15周歲在校學生總表及十幾種表冊檔案的建設,校長決定把搜集整理檔案資料和建立正式檔案的工作交由蘇文山負責。這個摸底調查的實際工作難度非常大,因為怕受計劃生育政策牽連,大家都不願意如實上報家裡小孩的詳情。蘇文山就反複解釋,說明這是學校内部資料,和計劃生育政策不挂鈎,進而打消他們的顧慮。經過艱苦的調查,他們收集來的底數準确率在96%以上。經過近兩個月夜以繼日的辛勤努力,終于圓滿完成了建檔任務。學校順利通過縣、市、自治區三級驗收,蘇文山也在總結大會上受到鄉黨委鄉政府的表彰獎勵。

此後,他又相繼擔任過學校教務主任和會計工作,校長本安排他隻帶低年級課程,不再兼班主任,殊不知缺少教師是興平學區幾十年來的老大難問題。結果,四年内他還是連續兼任了三屆一年級班主任。其中一屆班級規模竟達95人,帶好這個班真不容易,幾乎讓他這位老教師熬白了頭。就這樣,從一年級的“a、o、e”到六年級的《魯班學藝》,小學各年級語文教材和教學,文山曆練得熟而又熟了。

按說蘇老師此時就這樣走下去,完全可以享受一下駕輕就熟的潇灑,可是命中注定他就是個不斷承擔開辟新局面重任的人。這不,2012年,國家要對西部省區農村學校學生實施營養午餐計劃,學校選來選去還是決定由蘇文山具體承擔這項工作。這是一項繁重的任務。僅舉建立食材配比規範為例:為了用好國家投入的這筆錢,使之有效、公開、透明,必須從實際出發,建立食材配比用量規範。為此,蘇文山不間斷地記錄食材天使用數量标準,做了大量統計工作,并同炊事員仔細商榷,在掌握第一手資料并科學計算的基礎上,提出了食材天使用數量标準上報學區,學區主任再和具體分管的校長們一道反複審核,确定下來後讓各學校執行。後來這個标準成了西吉縣制定各校營養午餐食材基本标準的重要參考。

文山真是一塊玉,在哪個崗位都會讓人放心。有一次,他熬了幾乎兩個通宵,做出了兩個月的結算表,滿以為很成功,正準備打印。慎重起見,又仔細核對了一遍,結果發現其中一個月把味精的單價誤作數量分配到各周了,導緻總數出錯。好在各種表冊和票據還沒有裝訂,就又耐下心來重新計算統計,直到正确為止。這項工作他管了六年,六年中沒有出現任何差錯。

也難怪校長挽留他。像文山這樣富有創造力,不管是領導一所學校還是教學一個班級,是負責一項工作還是分管一個部門,都能夠打開局面取得成績而又自律甚嚴的人,真的不好找。

平淡茶飯輕名利,甯靜心态以緻遠。

上面這句聯語,是蘇文山辦完退休手續後書以明志的話,這句話不但總結了自己的過往,還抒發了退休後的追求。首字嵌進了兒子的名字:蘇國平、蘇國甯。哦,他是在退休的特殊時刻,對孩子寄以殷切的期望。

說到孩子,就不能不說說文山的妻子王海芝。

我同王海芝一共見過四次面,兩次在興平老家,一次在西吉縣城新家,還有一次是甯大買老師開車拉她和文山遊覽銀川濱河新區,我陪同。海芝寡言,心靜如水,做事到位。她的家,不管是那座小四合院,還是那套新樓房,都井井有條,一塵不染。作為七個孩子的母親,苦與累是可想而知的,但她帶給人的,卻總是祥和、安靜。她雖隻上過幾天學,但見識不俗,與文山一樣,是一位内心強大的人。他們的子女一如父母,都很踏實、沉穩。

誰說文山沒有做大事,他一次次開創的令人難忘的局面,難道不是學校和學生的大事?

文山如玉,這塊玉,是山鄉教育的穩固基石;

文山如玉,這塊玉,澤及後人。

2018年12月16日定稿,2020年1月29日校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