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頭條号為雲南省中醫藥管理局官方微信,如果您還未關注,請點擊訂閱“雲南中醫”頭條号。
近期,一位雲南本土知名企業家意外離世,聽到他意外離世的消息,我十分震驚,心裡五味雜陳。也有諸多疑惑,怎麼就突然離世了?搜索了他離世的原因,又找了同行了解更為詳細的情況,這才得知這可能是“烏頭堿”惹的禍,随後我在微博和微信上搜索了一下關于此事的信息,看到的是有許多人又開始反中醫了,作為一個中醫醫生,我想有必要對此說點什麼。
中國人自古相信禍福相依,禍福相依在毒性中藥中表現得更明顯。秋冬季常有人用川烏、草烏、附子來進補,具有良好的補益效果,但同時也含劇毒。無論是藥用還是用來進補,都要先認清其藥性、用量等關系,避免利害失衡危害生命健康。
川烏、草烏
川烏,是毛茛科植物烏頭的幹燥母根;草烏,是毛茛科植物北烏頭的幹燥根。他們兩個藥性、作用基本一樣,區别是草烏的毒性比川烏更大。《中藥學》教材上是這樣記載川烏的:“辛、苦、熱,有大毒,祛風濕,溫經止痛”。
同時,國家藥典指出,川烏的用法用量為:煎服,1.5-3g,宜先煎、久煎。川烏、草烏的化學成分主要為多種生物堿:烏頭堿、次烏頭堿,中烏頭堿等。現代藥理研究提示:川烏有抗炎、鎮痛作用,有強心作用,但是劑量增大時則引起心律失常,可緻心髒抑制。
附子
附子是毛茛科植物烏頭的子根的加工品,生附子可經炮制加工為應鹽附子、黑附片、白附片、淡附片和炮附片。大家到醫院醫生開給的附子一般來說有白附片、黑附片、炮附片。附子也有毒,它的作用是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附子的毒性較川烏、草烏小一些,一般用量在3-15g之間,煎煮時要先煎煮1小時以上。
烏頭堿中毒症狀
口舌、四肢及全身麻木,流涎,惡心,嘔吐,腹瀉,頭昏,眼花,口幹,脈搏減緩,呼吸困難,手足抽搦,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血壓及體溫下降,心律紊亂,室性期前收縮和窦房等,嚴重者可引起循環衰竭、呼吸衰竭及緻命性心律紊亂。
中毒後怎麼辦?
如果中毒,應立即早期催吐,導瀉,或者高位灌腸,并補液和注射阿托品。但是對于公衆來說,如果誤食或者食用炮制加工不當的川烏、草烏,出現中毒症狀應立即到醫院就診。其實,一般來說,水煮法是炮制川烏、草烏的主要方法,煎煮川烏、草烏,必須要使用開水,一次性加足所需水,煎煮時間視量而定,為了安全起見,一般煎煮15小時以上,可完全去除毒性。這裡有一個辨别毒性存在與否的簡便方法:食用前可用筷子蘸少許湯液在舌尖,如果出現舌頭發麻,說明煎煮時間還不夠,毒性還在,應繼續煎煮。
雲南民間有吃草烏、附片的習慣,特别是在冬季,大家都覺得冬季進補,草烏、附片補腎助陽,是很好的冬季進補品。無論草烏、附片,并非所有人群都适合吃,草烏主要适用于類風濕關節炎、骨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骨折疼痛等,附子補腎助陽,适用于體質陽虛的人群。但是提醒大家,吃草烏、附片時,一定要嚴格按照加工要求,專人負責煎煮,這樣才能保證食用安全。又是一年冬季到了,希望大家安全進補,平穩過冬,身體健康!
作者簡介
楊昆蓉:中醫住院醫師,就職于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醫科,醫學碩士,擅長治療脾胃病、肝病、内科雜病及中醫體質調理。先後師從北京中醫醫院肝病科專家、關幼波學派繼承人陳勇教授,清宮三代禦醫世家趙利華老師及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脾胃病科葉永安教授。
更多精彩權威健康養生内容,敬請關注“雲南中醫”微信号(yunnanzhongyi)。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