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一定年紀,總要接受周圍親朋好友的離去。隻不過,有時候我們未必會注意到他們臨終時的表現,錯過和他們最後的告别,然後留下無法化解的遺憾。
承擔着身邊人離開的苦楚和無奈。因此,認清楚臨終人的表現,把握和他們最後相處的時光,陪着他們靜靜走到結束,才是我們最應該做的。
一、疼痛難忍
這種情況主要出現在患有重疾病的人身上,主要包括癌症晚期或惡性腫瘤患者。這類人,他們可能患病卻不自知,等到嚴重疼痛到受不了的時候,恐怕為時晚矣。
遇到這種情況,我們能做的,就是在窮盡辦法時,拜托醫生給予他們保守性治療,好讓他們沒有那麼難受,能夠在沒有那麼大的折磨下,離開我們。
二、焦慮躁動
臨終的人會有所察覺,焦慮躁動就好比他們的“第六感”對于危險本身的察覺。他們會本能性地排斥這方面的話題,變得易怒和任性。
部分人群還會選擇用極端的方式,表達出自身的抗拒,言語方面也會容易傷害、攻擊他人。
焦慮躁動都是很正常的,我們要盡可能地安撫住他們的情緒,不要因為他們的情緒而選擇遠離,應該主動地接近他們,讓他們明白自己仍然是被需要的。
三、飲食受阻
飲食受阻,分為主動受阻和被動受阻。前者,是指人體生理機能變差,腸胃基本失去功能,無法實現主動吸收;後者,是指疾病或者治療方案,使得人失去飲食興趣,出現嚴重的幹嘔症狀。
對此,我們也要分情況照顧他們。如果自身腸胃難以進行吸收,可以采用營養液的方式緩解身體的饑餓狀态;如果是有嚴重的幹嘔表現,可以視情況多帶他們去外面轉一圈,看看風景,緩解不适。
四、呼吸苦難
這裡的呼吸困難更多的指,人臨終前,因為呼吸道内的粘液阻滞呼吸和表達,導緻人出現嚴重的喘息聲。這時候,他們通常已經相當虛弱,呼吸道的粘液無法清理,更會讓他們陷入嚴重缺氧狀态,很是折磨。
這種狀态下,更多的還是依賴于醫學技術,去輔助他們呼吸,減少人在缺氧狀态下的痛苦。
五、回光返照
這種狀态是很“玄乎”的表現,醫生上很難解釋清楚其中緣由。很多病人都會有類似的表現,等到生命将要結束的時候,意識逐漸有所恢複。一段時間後,意識再次消失。
這時,我們最好都能夠守在他們的身邊,聽他們最後的話,了解他們最後的心願,讓他們可以放心地離開。
總結下來,臨終人群的表現,無異于以上五種。在這種狀态下,其實最重要的是臨終關懷。做到這點其實不是很難,家人朋友都可以為他們獻上最後的關懷。
首先,陪伴。人到臨終時,最害怕的就是生命結束時的無依無靠。人是群體性的生物,死亡更是無比放大了他們的恐懼。
因此,有人的陪伴是很重要的事情。多和他們聊天、看電影,轉移他們地注意力,減少他們的失落感。
其次,飲食。對于腸胃功能還能運轉的患者,我們可以在不影響他們的情況下,滿足他們的飲食要求。通過飲食,我們也能夠讓他們滿足地、不抱遺憾地離開。
最後,心願。人到死亡之際,總會有各種各樣沒有完成的願望。我們對于可以完成的心願,都盡可能幫助他們完成。即使沒有完成,他們也會在這一過程裡,體會到身邊人對其無微不至的關心,由此不再抱憾終生。
臨終,是人生的末班車。我們能夠做的,就是讓他們感到幸福,可以在旅程終止之前,明白“生而無憾,死而無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