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句經常聽到,後一句不常見,前一句通常都是用在一些需要打馬虎眼的事情上,我們會聽到,今天繼續看《增廣賢文》。
原文:善化不足,惡化有餘。水至清則無魚,人太察則無謀。知者減半,愚者全無。
‘善化不足,惡化有餘。’如果善性對你的感化不夠,則惡性對你的感化就會變本加厲。這有點不是東風壓西風,就是西風壓東風的味道,其實還有無風的時候,但是勸人一心向善還是好的,現在好多人,不單指國人,都是有自己行為準則,也許在别人看來覺得他很自私,很冷血,他們奉行的就是以我的利益為前提,在保障我的利益不受損傷的情況下,有餘力可以幫助别人,自己沒有那個能力就管好自己不給别人添亂,也不會主動去傷害别人的利益,有點明哲保身的味道,他們也許并不熱心公益,也不講什麼奉獻,但是我覺得這樣的人也不能說他們不好,起碼該遵守的他們都遵守,不主動招惹人或事,世上除了大善大惡的人,還是中間的普通人較多,其中一種偏向于善,一種就是前面說的那種,還有就是偏向于惡一點,不管怎麼說有底線的人總是比無下限的要好吧。關于這個‘善’字就更有内涵了,真善,假善,有目的的善,做給别人看的善,我們還是希望大家都懷有一顆善良的心,能幫助别人的時候伸把手。有時候幫助别人也是在幫助你,就像現在的一些什麼互助基金,有那麼多人參加,也是這個道理。
‘水至清則無魚,人太察則無謀’水過于清澈就不會有魚,人過于明察就不會又人為你出主意。水太清澈了就會少了魚生存的食物,通常我們都會在影視作品或是小說裡看到或聽到這樣的話,也就是多少要給人家一點利益,或是空子可利用,人家才有動力,這也是無奈之舉,隻要不太過分,就睜隻眼閉隻眼的過去了,以前一些工廠裡就會把一些有瑕疵的産品,低價處理給工人,有時候混進一些可左可右的,也就閉閉眼過去了,像這樣的事在改革開放前不少,改革後機制都不一樣了就不會有這樣的事了。有時候人太明白了,太理智了,做人做事太追求完美,對人對己太嚴苛會讓人覺得不好親近,跟你相處的人會有自卑,壓抑的感覺,别人都會聽你的意見,到你需要别人幫你出主意的時候,反而沒人能幫你了,不是不願幫,而是覺得你都想不出來,那我們就更沒轍了,所以才會有高處不勝寒的寂寞。還是要有容人的雅量,人無完人,就算你很優秀,但你不能要求你周圍的人都一定要跟上你的腳步,跟不上就覺得别人不可交,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一個好漢,三個幫’,也許在你一籌莫展的時候人家一句不經意的話就能讓你茅塞頓開。
‘知者減半,愚者全無。’世界上的聰明人減少一半,那麼愚昧的人就全沒有了。這話有些不好說了,如果單純的說是遇到什麼情況聰明人會減少一半,愚笨的人會全部消失,人的潛能是不可測的,你怎麼知道劃分在愚笨的人中,沒有活下來的,這都是玩笑話,其實每個人都會有他自己擅長的一面,沒有天生的廢柴,不是說天生我才必有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嗎,有的人讀書不行,但手特别巧,做什麼像什麼,有些所謂的智者,結果是生活的低能兒,世事無絕對,不要小看你自己,也不要看輕任何人。每個人身上都有屬于他的閃光點,也沒有誰身上會他一生都全是閃光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