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别人的匿名提問在哪看

别人的匿名提問在哪看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12 22:10:25

别人的匿名提問在哪看?“開題人開題魂,來個人和我通宵聊天吧”夜裡一點,為論文開題忙碌到深夜的大四女生李雪在微信朋友圈發出“匿名提問箱”,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别人的匿名提問在哪看?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别人的匿名提問在哪看(打開匿名提問箱)1

别人的匿名提問在哪看

“開題人開題魂,來個人和我通宵聊天吧!”夜裡一點,為論文開題忙碌到深夜的大四女生李雪在微信朋友圈發出“匿名提問箱”。

“最近有什麼好玩的嗎?”“今天吃了什麼?”“祝你天天開心!”……不一會兒,她就收到了十幾條來自屏幕背後好友們的匿名消息,輕松、友好的互動令她臨近畢業的緊張和疲憊消失無蹤。

李雪分享的是一個App生成的網絡頁面,用戶可以自主設置讨論主題并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看到鍊接的人可發起匿名提問,用戶自己卻無法得知提問者身份。

移動技術快速發展,社交方式多元化,越來越多的網絡社交平台推出匿名互動,使用者可以放下人設包袱,來一場“自由自在的對話”。

李雪發現,不知何時起,匿名提問似乎成了一股潮流,身邊的朋友幾乎都在用“匿名提問箱”。她使用的這款手機軟件,不過兩年時間便收獲了超過200萬的用戶,讓人不由得好奇神秘的小箱子裡究竟有什麼魔力。

“若沒有特定話題,直接找别人聊天比較尴尬。”武漢一所大學的研究生姜倩表示,匿名提問能讓人減少顧慮,這是她緩解孤獨、獲得存在感的一個方式。

讀研後,姜倩的生活發生巨大改變,原本形影不離的朋友分散各地,關系也日漸疏遠。新同學各自忙碌,一段時間難以建立親密關系,她一度苦悶。疫情期間居家學習時,她看到朋友圈好友分享的“匿名提問箱”,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點開鍊接,也收獲了新的體驗。

“很多人都在意自己在他人心中的人設。”同為研究生的林子申希望通過匿名方式聽聽大家對他的評價,因為“匿名可以聽到真話”。

前不久,他将鍊接朋友圈,不到10分鐘就收到近30條回答。“樂于助人是好品質,但有時要多加考量”這句話讓他反思,“有時善意的幫助是否會給他人帶來困擾”,他開始通過這些反饋對自己的有些做事方式進行調整。

某高校大四學生冷松林認為,不同的問題、不同的互動對象加上匿名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這種新型互動形式的性質。有時候,回答問題的過程也是重新審視自我、理性總結思考的過程。

曾有好友匿名詢問“如何看待學生工作裡的旱澇不均問題”,作為學生幹部的他結合多年經曆認真反思這一現象,并從原因、表現等多方面進行了深入透徹地回答。“讓提問箱變成探讨問題、交流思想的平台”是他對匿名社交的期待。

正如硬币有正反兩面,這個廣受追捧的“小箱子”也令人愛恨交織。

“這和我使用的初衷背道而馳!”臨近畢業的張文禹想通過匿名提問“放松心情”,然而收到的全是“你是單身嗎?”“項目做完了沒?”等“添堵”的問題,試過幾次後,他毫不猶豫地将軟件從手機中卸載。

“你無法像和朋友聊天一樣探讨某個話題,絕大多數問題是毫無意義的。”張文禹抱怨說。

林子申也觀察到,“匿名提問箱”中大部分提問無關緊要,和自己的預期存有落差,對于那些“無聊的問題”,他決定不再回複。

“匿名提問箱”甚至一度成為被網絡暴力攻占的“隐秘角落”。

李雪泡在網上時間比較多,每當關注的微博博主分享出“匿名提問箱”時,她都要點擊查看。曾有文學創作博主因文章情節沒能滿足粉絲的心理喜好,便招緻嚴厲指責甚至謾罵,這讓她非常反感。

“提問箱僅用于接受正向反饋,或者是說點悄悄話。别用它欺負人,如果您向我們的用戶發送騷擾信息,我們将禁止您使用提問箱,您的匿名提問消息也不會發送給對方。” 李雪還發現,雖然提問箱界面最上方有開發者設置的使用提醒,但涉黃涉暴的情況似乎并未被完全阻絕。

事實上,移動端匿名社交并非新鮮事。早在2014年,手機QQ5.1版本就曾推出“悄悄話功能”,可以向指定好友發送匿名消息,引起匿名社交風潮。近幾年,以匿名社交為特色的手機軟件更是層出不窮。

幾年前一款上線App因匿名提問功能風靡一時,很快斬獲百萬用戶,卻在2020年8月因涉黃被下架。如何避免其成為“潘多拉魔盒”,這是開發者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匿名社交何以成為熟人社交的新方式?

武漢大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師馬鑫認為,人們對神秘和未知充滿向往,匿名背後是對熟悉人的陌生面的探索,匿名提問降低了人際交流門檻,滿足了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的窺探欲。他同時提醒,匿名社交作為一種心理補償,不能代替現實的社會關系。

“開學之後大家面對面交流,比匿名社交要好很多。”在姜倩看來,雖然“匿名提問箱”能緩解孤獨,但和朋友們面對面交流才能獲得更真實的滿足。

面對匿名社交軟件備受青年用戶喜愛的現象,馬鑫建議年輕人一方面把握好虛拟與現實的關系,不能因在虛拟空間獲得滿足就沉溺其中;另一方面,要建立一套審視自我的标準,不因他人看法而輕易改變自我認知。

“匿名放大了表達觀點的自由限度,但别人看到的未必就是真實的,這需要我們更加理性地面對。”馬鑫說。(文中李雪、林子申、張文禹為化名)

鄭佩林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雷宇

來源: 中國青年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