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年代,總有一把聲音讓我們印象深刻,作為一個廣州人,TVB絕對是陪着我們長大的電視台,小丸子、叮當的卡通一季接一季的播出,他們的聲音彷佛永遠不會老。
▲圖片來自網絡
相信不少80、90後的廣州人依舊清晰地記得小時候,陪伴我們放學和每逢周末十點就在TVB / ATV開播的粵語配音卡通片。
為什麼我們到現在還清楚地記得這些粵語配音的卡通片?
因為這些配音十分之良心啊!
而粵語配音之所以那麼深入廣州人心,最重要的一點當然是親切感。因為粵語更能和我們産生共鳴,更能表達出我們的心聲,更加“盞鬼”。
為何那麼走心的粵配卡通開始衰退?
▲圖片來自網絡
其一,想看粵語配音卡通的人逐年減少。
在科技沒有那麼發達的以前,小朋友放學後的消遣就是回家看電視,所以大環境下令到大家都喜歡追,追少一集就有一種脫節的感覺。
而現在雖然有了科技的幫助,配音的卡通理應有所提高,但因為現在的TVB沒有了兒童時段,并且很少再買一線的卡通來配音,所以很多時候追卡通都直接在上網看,當大部分人已經看過日版,聽過原聲之後,再聽廣東話配音會覺得有差别。
以前的小朋友都長大了,更傾向看原音配音的動漫,而現在的小朋友則更難接觸粵語配音的卡通,因為他們從小接觸智能手機,網上有海量的原聲或普通話配音的動漫資源,他們再也不需要守在電視機前等看一集卡通。
其二,資深配音員逐漸退出舞台,新人素質參差不齊。
在錄像帶的時代,音軌隻有一兩條,如果讀錯哪怕一個字,就要全部重新打回原形。而且配音員還需要别人幫手做特效,例如倒水、開門的聲音等等。
▲圖片來自網絡
而數碼化之後,讀錯一個字也可以補回來不需要重新錄過,雖然節省了很多時間精力,但這樣導緻了新人配音員的能力和質素下降了。
其三,制片廠以及審核制度直接導緻了粵配人氣激滑,大環境之下直接導緻的生硬的配音。
因為受到通訊局在兒童時段的節目要“應避免描繪容易被兒童模仿的危險行為”這一條例的限制,配音員未能暢所欲言,導緻粵語版本的内容“離地”,不夠貼切,令到觀衆産生了距離感。
而将動畫片的對白弄得“幹幹淨淨”後,配音員雖然不盡同意但也無能為力迫不得已。因為觀衆不時地投訴電視台内容不當,并且也因為被罰款警告過,所以導緻電視台監制壓力巨大。
▲圖片來自立場新聞
而且再加上觀看電視的人數在減少,粵語配音的需求也随之下降。
粵語配音沒有得到觀衆的重視後,影視公司相對應就會減少投放在配音上的資源,從而導緻行業内出現了“低價者得”的惡性競争。
▲來自TVB J2台《死亡筆記》其中一段
粵語配音首要工作在于本土化。将外語轉換成廣東話之餘,配音員還需要在台詞中加入日常用語,例如加入明星或廣告台詞增加觀衆的代入感。
▲viuTV《一拳超人》截圖
加強本土文化植入,才能赢取共鳴,觀衆喜歡才會繼續支持粵語配音,行業才可以生存下去。但在電視台等多方壓力之下,想要做一個“貼地”的粵語配音卡通片,已經買少見少。
反觀日本,當地的聲優好受尊重,而且制作相對認真,無論時間、薪酬、劇本都是很充足的,而且日本的聲優不單單是聲優,他們甚至乎已經發展到偶像化,例如:花澤香菜。
想要成為聲優的人,需要經過一系列嚴苛的訓練和篩選,并且要正式登記才能算得上是一名聲優。被專業訓練過并且有全套的訓練機制以及成熟的體系的日本聲優與香港配音員之間的差距可想而知。
而且粵語配音員無論在香港還是廣州不太受重視,除了大電視台,大部份都是自由身,工作上無法得到保障,人工追不上通脹之餘不升反跌,也成為了越來越少人從事這份職業的難題之一。
最後
其實我們大家都十分清楚,香港粵配卡通是打開我們新世界的場所,我們會模仿學習裡面人物的語氣動作,會學習其中所念的咒語。
香港現在的近況已經如此不理想,但廣州的情況卻更加不樂觀,在我的記憶中,現在似乎隻有在播家庭倫理劇的時候才會聽到粵語的配音。
我們如此擔心粵語配音卡通的衰落,其實最大的一個原因是我們的母語是粵語,這是一個我們童年的載體,是地方風俗和地方文化之間最直接、細緻的記錄。
粵語配音卡通的衰落也讓我們開始擔心我們的後代,會不會未來有一天電視上再也沒有香港粵配卡通?我們的小朋友又要從哪裡聽粵語,講粵語?
最後,真的要說一句:多謝TVB,給我一個充滿美好的童年。
各位自己友,
你們是不是看TVB大的呢?
其中有哪些令你難以忘記的事或人?
歡迎留言告訴我們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