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羊布氏杆菌病?牛、羊布魯氏杆菌病的危害及防控措施,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預防羊布氏杆菌病?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牛、羊布魯氏杆菌病的危害及防控措施
_趙瑞霞等
布魯氏杆菌病(brucellosis)又稱布病,作為畜牧養殖業常見的流行性疫病之一,不僅在牛、羊群體中流行,也是一種可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人畜共患病。随着我國牛、羊養殖行業的迅速發展,養殖規模随之不斷擴大。但由于養殖水平與科學養殖意識的欠缺,科學化畜牧養殖模式與養殖技術推廣與普及還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相關疫病防控工作落實不到位,導緻近年來牛、羊布病的發病與傳染概率均出現了明顯增高。一旦出現牛、羊布病傳播,不僅可對養殖者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若對其病原處理不當,導緻患病牛、羊的肉、奶制品流入市場,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可引發食品安全問題。因此,加強對牛、羊布病的防控工作是保障我國畜牧行業健康發展,保障市場肉、奶品質的重要途徑。
1 流行病學
1.1 病原
布病的病原為布魯氏杆菌。牛、羊等牲畜一旦感染,其内髒、血液、生殖系統均可攜帶大量布魯氏杆菌。布魯氏杆菌生存能力與抵抗力較強,在幹燥的土壤中能夠存活37 d左右,而在一些陰暗、溫度較低的環境中或流産的胚胎中能夠存活長達半年 。
1.2 流行特點
布病無明确的季節性特征,牲畜一年四季均有可能感染該病 。牛、羊是布病的主要易感動物,雌性牲畜的發病率遠高于雄性牲畜,且成年牲畜的發病率相對較高。初次妊娠的牲畜相對較易感染布魯氏杆菌,攜帶病原菌的雌性牲畜可通過血液傳染胎兒,導緻流産等現象;流産的胎兒、胎衣均攜帶大量布魯氏杆菌,造成其他牲畜甚至養殖人員感染。此外,布病還可通過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生殖系統以及受損的皮膚、黏膜傳播。人主要在接觸患病的牛、羊時,通過皮膚、黏膜、呼吸系統等途徑感染疾病,食用病畜的肉、奶制品也會感染 。因此,對牛、羊布病的有效防控,可保障養殖者的經濟利益不受損害,更是保障市場牛羊肉、奶品質的重要途徑。但随着社會大衆對牛、羊的肉、奶制品消費需求不斷增加,牛、羊養殖數量逐年提高,頻繁的市場交易為布病防控工作造成巨大挑戰,人畜疫情亦有反彈趨勢,呈逐年增加的狀态 。
1.3 傳播途徑
布病傳播途徑較為廣泛,通過牛、羊等牲畜的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生殖系統、受損皮膚、黏膜等均能夠實現傳播 。初期感染階段的牛、羊臨床症狀不明顯,病畜的皮毛等部位以及排洩物中均攜帶大量布魯氏杆菌。病菌随病畜的排洩物污染其所在圈舍環境,感染其他牛、羊及飼養人員,導緻布魯氏杆菌在初期階段防控工作較為困難 。感染病菌的雌性牲畜進入妊娠期後,受布魯氏杆菌的影響可能引起流産或死胎,流産後所排出的羊水、胎盤及其他分泌物中攜帶大量病菌,污染附近環境。人類通過與攜帶布魯氏杆菌的牛、羊接觸或食用被病菌污染的肉奶制品、吸入含有病菌的粉塵、病菌進入眼結膜以及被叮咬過病畜後的蜱蟲、蚊子叮咬等,均可能感染布魯氏杆菌。布魯氏杆菌感染人體後,可導緻人出現發熱、胸背疼痛等症狀,對人類的身體健康造成一定影響。雖然布魯氏杆菌可通過家畜傳染人類,但人傳染人的現象并不多見 。
2 臨床症狀
布魯氏杆菌在羊群的潛伏期大多為5~23 d,但也存在特例可在羊群中潛伏數月甚至1年 。發病初期,患羊體溫呈升高趨勢,結膜、關節以及生殖系統等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感染。雌性羊的感染概率相對高于雄性。感染布魯氏杆菌的羊流産或死胎的概率提高,但引發流産的因素并非隻有感染布魯氏杆菌,其他因素也有可能引發羊流産。因此,流産或死胎無法作為診斷是否感染布魯氏杆菌的典型症狀。目前,對羊布病的診斷方式主要為觀察分析臨床症狀以及采樣檢測等 。
感染布魯氏杆菌的雌性牛與雌性羊症狀較為相似,但牛流産症狀相對較為明顯,部分感染布魯氏杆菌的牛流産時出現羊水渾濁,且羊水夾雜膿樣絮片狀雜質 。布病在牛群中的潛伏期普遍比羊群長,約為21~180 d,其他臨床症狀則大同小異 。
3 檢測方法
3.1 病原學檢測
病原學檢測法主要是通過對病菌的分離鑒定、細菌染色等方法判定是否存在感染。該方法是目前應用率較高的檢測方法之一,也是所有布病檢測方法中準确率最高的檢測手段 。但該檢測方法也存在一定弊端,如分離率相對較低,所需時間相對較長。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對檢測人員的操作規範與防護工作要求相對嚴格,操作不當将有可能增加感染擴散的風險 。
3.2 血清學檢測
血清學檢測法大多應用于布魯氏杆菌疫苗接種率相對較低的地區。血清學檢測的檢測方法相對較多,如虎紅平闆凝集試驗(RBT)、試管凝集試驗(SAT)、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ILISA)、補體結合試驗(CFT)、熒光偏振試驗(FPA)和膠體金(GICA)等 。現階段我國較為常見的布病血清檢測方法主要是通過RBT方法進行初步篩查,并借助SAT進一步确診 。
3.3 分子生物學檢測
采用分子生物學技術檢測布病主要是通過該技術對檢測樣品進行DNA提取,開展檢測前可先滅活處理樣品再進行檢測工作 。與其他檢測方法相比,該檢測方法能夠有效降低布病在檢測過程中的擴散風險。但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對實驗室的環境要求相對較高,需要在二級以上的生物實驗室中完成。據目前布病各方面的發展現狀分析,分子生物學技術檢測布病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
4 防控措施
加強對牛、羊布病的防控工作,可防止布病在群體中的傳播與擴散,也是目前降低布病易感率的重要途徑 。
4.1 加強飼喂管理
加強對牛、羊的飼喂管理可降低流行性疾病感染的概率。對以放牧為主的牛、羊群,首先應确定合适的放牧時間,避免與其他牛、羊群混合放牧,最大限度地降低布病交叉感染的風險 。對以圈養為主的牛、羊群,養殖人員應根據牛、羊生長的養分需求合理配比飼料養分,選擇新鮮嫩草并将其與其他養分飼料進行配比飼喂,防止牛、羊食用變質的飼草和飼料;因布魯氏杆菌的生存期較長,冬季不能将含有冰塊的水供給牛、羊飲用;充分保障圈舍幹燥通風,降低舍内氨氣濃度,做好防寒工作,避免由于氣溫過低引發牛、羊其他病症,降低其免疫力,增加感染的風險。牛、羊養殖人員應提高對科學養殖技術的重視程度,合理規劃養殖場區域,隔離牛、羊的活動區、分娩區等;對于妊娠期的雌性牲畜及時采取隔離措施,阻斷疾病傳播,降低種群的感染概率,避免妊娠牲畜受到其他牲畜的影響。養殖人員應定期開展對養殖場的全面消殺工作,防止各種緻病菌的出現與蔓延,及時處理牛、羊的排洩物,全面降低牛、羊布病的發生概率。養殖人員應定期對圈舍内外及器具進行消毒,最大限度地降低布病以及其他流行疫病的發病風險 。
4.2 加強接種防疫管理
基于布病所導緻的不良影響,加強對布病的防控工作不僅能夠有效保障養殖人員的經濟效益,也是為社會大衆提供放心肉制品、奶制品的重要保障 。牛、羊養殖人員應提高對布病的防控意識,采用現代檢測手段定期對牛群、羊群進行全面的體檢篩查;一旦牛群、羊群中出現感染布病的個體,應及時采取隔離措施,并對牛、羊活動區域進行全面消殺。随着對布病研究不斷深入,各種布病的免疫技術發展相對成熟,養殖人員完成牛、羊群整體篩查,對未感染的牲畜應及時接種免疫疫苗,增強免疫能力。
4.3 嚴格無公害處理
目前,我國尚無能夠有效治療牛、羊布病的醫療手段 。對于篩查出患布病的個體,應結合我國相關疾控部門的相關規定進行無害化處理。尤其是對于一些因布病感染導緻流産的牲畜,應及時清理、消殺因流産排出的羊水等。同時,相關人員在處理過程中應做好防護措施,避免破損皮膚裸露,防止布病傳染人 。
5 結論
疾病防控部門、畜牧養殖人員應提高對布病防控工作的重視程度,防止布病發生并阻斷其擴散,重視布病的防控淨化工作。養殖人員應堅持科學飼養的理念,加強飼喂管理,定期開展全面的畜群健康監測,及時接種免疫疫苗,做好布病的防控工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