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120急救中心出診記錄

120急救中心出診記錄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6 10:03:12

北京日報客戶端 | 實習記者 柴嵘

7月27日,北京,雨。記者跟随海澱區醫學救援中心的救護車組,體驗了120急救醫生風雨無阻、轉送病患的“生死時速”。

9時,天空飄着綿密的細雨,急救醫生馬豔林和護士王影接到一項急救任務:市指揮調度中心通過急救車上的平闆電腦,發來信息稱一位80歲的老人在家中昏迷,需要立刻出車。

情形十分危險,馬豔林和王影迅速戴好口罩、手套,蹿上急救車,一路疾馳抵達老人所在的小區。

老人家住在5層,沒電梯。車組人員二話沒說,背着急救箱和擔架爬樓。記者戴着口罩,喘着粗氣,咬牙跟上他們的速度。進入屋内,老人躺在床上,四肢蜷縮,嘴張得很大,處于休克狀态。“昨晚睡覺還好好的,今天早上就怎麼叫也叫不醒了。”他的老伴眼淚止不住地流。

“阿姨,您别急,我們先看看情況。”馬豔林一邊安撫,一邊麻利地為老人做心電圖。王影也在一旁測量體溫、血壓和血糖。

“老人家,聽得見嗎?”馬豔林俯身靠近老人,大聲呼喚,但老人依然雙目緊閉,無法應答。她随即和王影配合,先給老人輸氯化鈉溶液,又取出注射器,給老人注射了30毫克的鹽酸多巴胺注射液。

大約3分鐘後,鹽酸多巴胺發揮藥效,老人開始大口喘息,手指漸漸能夠動彈,雙眼也可以微微睜開。見到老人情況似乎有了好轉,家屬們都松了口氣。

“老人還沒有脫離危險,馬上送醫院,時間不能耽擱。”馬豔林還細心地提醒老人的女婿去找幾位壯漢,幫忙擡擔架。

一會兒,大夥兒分好工:馬豔林手舉吊瓶,引導擔架員和壯漢們将老人扶上擔架,大家小心翼翼地把老人擡下了5樓。

120急救中心出診記錄(24小時分秒必争記者體驗120急救隊員的一天)1

擔架推上急救車後,急救車開往距離最近的安貞醫院。

車上也是分秒必争。一上車,馬豔林當即取下氧氣面罩,為老人扣上,全程緊盯心電監護儀。屏幕上,血壓參數較低,心率偏高,情況不容樂觀。由于老人很瘦,氧氣面罩扣在他瘦削的臉上仍有很大的縫隙,馬豔林擔心患者血氧量過低,危及生命,果斷提高供氧量至8升每分,并叮囑司機要适當加速車速。

十多分鐘後,雨恰好停了,老人被送進安貞醫院急診室。馬豔林也終于松了口氣兒。記者看到,她穿着的白大褂都已被汗水浸透。她擺了擺手,先喘勻了氣兒,跟記者說:“每天如此,已經習慣了。即使再辛苦,搶救生命也絕不能有一丁點含糊,這是我們醫務人員救死扶傷的責任感。”

在返回救援中心的途中,馬豔林抽空和記者在救護車裡聊起天,三句話不離本行:“像這樣的雨天,氣溫高、濕度大,老年人抵抗力差,很容易出現像頭暈、休克這類突發情況,附近是中關村街道,老年人多,剛一入夏,就變得格外忙碌,平均每天轉運四五趟病患。”

話音未落,車上的電腦屏幕上又彈出一條調度指揮中心的出車信息:“一位老人頭暈不适,急需轉院。”

救護車掉頭,載着馬豔林和王影直奔下一站。

12時30分,馬豔林和王影完成搶救任務,回到救援中心,休息室的桌上擺着午飯,是同事特意幫着打好的。為了節省時間,馬豔林來不及換下白大褂,打開飯盒,飛快地扒拉了兩口,迅速切換回随時待命的狀态。她說,多年的職業訓練,早就養成吃飯快的習慣。其實何止吃飯快,記者發現急救人在崗時都是“急性子”,說走就走,毫不猶豫。

匆匆吃完午飯,馬豔林和王影又将一位由胃癌導緻的消化道出血患者轉送至人民醫院輸血。一個半小時後,他們接到另一條出車信息,搶救一位90歲高齡的老人,遺憾的是,等抵達搶救現場,老人已經沒有了生命體征。

16時,急救醫護人員白班下班的時間。馬豔林脫下白大褂,動作、語言都突然慢了下來。她說,如果趕上正在搶救,下班時間就沒譜了。但是接班的同事一定會準點到崗。

19時,大雨滂沱,救護車的雨刮器飛快地轉動着,夜班急救醫生楊文暖和護士張振甯乘坐着急救車,趕往一家火鍋店。1分鐘前,老闆打來急救電話,稱一名服務員突然暈倒,此前還嘔吐不止。

急救車剛剛停穩,楊文暖和張振甯來不及撐傘,淋着雨,提起急救箱和輪椅跑入火鍋店。

“幸虧你們及時來了,我們都要急死了。”患者的同事引導他們進入大廳,病人正用手托着下巴,彎腰弓在椅子上,整個人綿軟無力,身旁還放着剛剛嘔吐過的塑料袋。

楊文暖拿出血壓計和血糖儀,問道,“是哪裡不舒服呀?”患者艱難地擠出幾個字“頭好暈”。

聽診、抽血、量血壓……各項指标正常後,楊文暖、張振甯和擔架員一同攙着患者坐上輪椅,楊文暖安撫患者:“别怕,稍微堅持一下,很快送您去醫院。”

趁着這個空擋,張振甯冒着雨,沖出店門,返回急救車取傘。傘取回來,張振甯的衣服已經濕透了,褲腳也濺滿泥水。他小聲跟記者解釋,患者不能淋雨。

病人坐上輪椅,張振甯自己依舊站在雨裡,全程隻為他撐好了傘。

救護車就近将患者送到海澱醫院。張振甯和同事将患者送到急診科,和醫生做好交接後剛準備離開。匆匆趕來的患者家屬迎了上來,連聲地道謝。

在急救車上,渾身濕漉漉的張振甯摘下眼鏡,用袖子擦去額前的汗水和雨水,閉上雙眼,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他笑着告訴記者,聽到病人和家屬的感謝聲,他覺得自己做的工作很有意義。

20時20分,雨停了,楊文暖和張振甯返回救援中心休息。進門,張振甯擰開礦泉水瓶蓋,剛放到嘴邊,還沒等喝上,另一個任務又來了:一位大爺在路邊突然走不動路,打120急救中心電話請求幫助緊急送醫。

經過20多分鐘的車程,急救車到達大爺在120電話裡提供的地點——上地地鐵站,但所有地鐵口都跑遍了,卻始終找不到大爺的蹤迹。楊文暖趕忙給大爺打電話。原來是患者一着急說錯了地點,急救車調整路線,前往他所在的西二旗地鐵站。

張振甯坦言,跑錯地兒肯定糟心,因為等着救急呢。“這時候,我們不能着急和埋怨,要換位思考,替患者着想。患者因為着急口誤,或者人生地不熟,一時說錯,也很正常。”

到達現場,楊文暖發現,大爺雙腿紅腫,走不動道,無助地倚靠在電線杆上。

“大爺,您的腳現在還疼嗎?”楊文暖說,“我們能攙着您坐擔架吧?”大爺痛苦地點了點頭。

上了車,楊文暖得知大爺的手機沒電關機了,又不記得号碼,聯系不上家屬。如果送去其他醫院挂号,沒人照顧他。考慮到這點,張振甯決定将他送往999急救中心,那邊有醫生可以幫忙照看和給予治療。

120急救中心出診記錄(24小時分秒必争記者體驗120急救隊員的一天)2

21時30分,眼看醫生安頓好患者後,楊文暖和張振甯才放心地返回救援中心。

張振甯摘下口罩,臉上被勒出深深的凹痕。他表示,急救人員真的非常辛苦,經常回到家時感覺身體都不是自己的了,什麼也不想做,隻想躺下睡覺。他告訴記者,“作為醫護人員,救人是第一位,甯可飯不吃、覺不睡,也要先把病人從危險關頭拉回來。因為病人打120求救,往往都是處于最痛苦的階段,我們能感同身受。”

據統計,記者體驗的這一天,北京市急救中心24小時值班急救車輛總計627台,24小時現場救治派車共2262次,現場轉運(送)派車共91次。而每一天,急救人員都如此忙碌,無冬曆夏,風雨無阻。

120急救中心出診記錄(24小時分秒必争記者體驗120急救隊員的一天)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