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2010年7月份在廈門海滄野生動物園産下了一隻“小斑驢”嗎?這是一隻罕見的動物寶寶,它的父親是一頭驢,母親是一隻斑馬,它的身體和頭像驢,腳像馬,也因為這隻“小斑驢”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但這隻“小斑驢”并非真實的斑驢,它就和騾子一樣屬于雜交動物,而真實的斑驢是一種獨立物種。
斑驢一般的體長是在2.7m左右,尾巴就有1m長,和“小斑驢”很相似,雖是馬屬斑驢,但和斑馬不同,一半像斑馬,一半像馬,隻有頭和身子的上半部有條紋,身體的後半段是黑色的,腹部和四肢均是白色的,也因此它還有許多别稱:半身斑馬、拟斑馬、半身馬。
斑驢的頭很長,脖子也很長,但耳朵卻非常的小,而且斑驢還有一個特點眼睛是長在腦顱後面的,這也使得斑驢的視野比較開闊。
斑驢屬于南部非洲的一種動物,主要生活在非洲廣闊的草原,還有南非從好望角到奧蘭治的草原上。斑驢是素食動物,主要以草、樹皮、樹葉、果實、根等為食,也是典型的“吃貨”,無論是白天和黑夜,它們都是處在覓食狀态的,基本上一天60%的時間是在找吃的,而且它們也很少會一起出去,基本上大多數的成年公斑驢都會獨自行動,經常會混到牛羚、鴕鳥等群中吃草,而且鴕鳥視力好、牛羚的嗅覺強,斑驢的聽力很敏銳,彼此取長補短,通力合作,而且斑驢的四蹄發達,跑的特别快,每小時可達70千米,可以很有效的躲過食肉動物的捕食。
但斑驢雖能躲過同類的捕食,卻躲不過人類的捕殺,斑驢最初是被南非的霍屯督人發現的,因為長相比較奇異便對其産生了好奇心,又因為斑驢天生機敏,便把斑驢培養成看守家園的家馬,到了1830年英格蘭還一度出現了斑驢拉車的風氣,由于斑驢的肉鮮美且出肉量高,因此斑驢成了非洲人主要的獵食對象,但斑驢不僅跑的快,而且很機警,非洲人依靠原始捕獵方式很難給斑驢帶來緻命的打擊。
直到19世紀,歐洲移民帶進的套索、火器等裝備才給斑驢帶來了緻命性的摧殘,歐洲人并不像當地人一樣喜歡吃斑驢的肉,而是看上了斑驢的亮麗的皮毛,開始大肆捕殺、倒運斑驢的皮張,将斑驢的标價升高之後,貪婪的歐洲人更是大肆捕殺,到了19世紀中期,非洲南部的斑驢更是少之又少,所剩無幾,直到1883年世界上最後一隻飼養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動物園的一隻雌性斑驢死亡後,斑驢這一族便走向了無可挽回的滅絕之路,從此地球上再也沒有斑驢的蹤迹了。
關注雨果科普,關注科學趣聞!
歡迎關注頭條網“雨果科普”平台
雨果科普
hugoscience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