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日本為啥那麼多古建築

日本為啥那麼多古建築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4-06 23:37:39
作者:楊少軍日本鐮倉時代的禅宗城郭建築

建築與時代不斷并進與變化着,建築與文化不斷更替與交疊着,建築更與社會的意識流派不斷沖擊與影響着,随着鐮倉時代(1192-1333年)的到來,新興的武士勢力取代了貴族集團執政,鐮倉末期至室町初期的禅宗建築散布于日本各地,至今均有遺存,其中當以日本南北朝時期建立的圓覺寺舍利殿最為典型。

日本為啥那麼多古建築(一文看懂日本千年古建築)1

該時期的屋面已不再具有平安時代的平緩坡度,而是需要擡頭仰視的那種極度陡峭的姿态。越是要強調建築本身的存在感,越是将屋頂坡度加大,從而營造出屹然聳立的外觀。平面中各柱之上支承着屋頂的是禅宗樣鬥拱。和樣鬥拱是在一個大鬥上放一根栱木,具有着開朗,舒展之美,禅宗樣的鬥拱不僅用于柱頭,還用于柱間的補間鋪作,其層疊有序的鬥拱布置交相呼應,表現出鬥拱整體的力度和量塊組合之美,這種美開辟了結構設計的新境界。

日本為啥那麼多古建築(一文看懂日本千年古建築)2

建築内部構架應用了斜置月梁,上昂挑斡,配以大月梁,大童柱。新式結構法以對結構構件的巧妙處理造就了新的結構美,和大佛樣的粗犷風格相比,禅宗樣的确是精巧而又嚴整。禅宗建築不僅具有簡潔樸素,剛健有利的表現形式,而且具有更加先進的結構構造方式,它卓立反映了時代精神,它以禅宗為堅強後盾,發展成為新建築運動中的一顆璀璨明星。直到後世的日本, 具有符号化的門廊--鳥居—依然用來标志步行商業街的入口,鐮倉時代藝術風格的傳統元素仍然在當代建築中發揮作用。

日本為啥那麼多古建築(一文看懂日本千年古建築)3

禅宗建築在日本南北朝(1336-1392年)時發展到巅峰,之後,由于室町幕府的衰亡以及應仁之亂(1467年)的影響,京都的禅宗建築幾乎被焚燒至盡,鐮倉的禅寺也因武家政權中心的遷移而出現衰微的征兆。室町後半期,禅宗建築完全衰敗,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具有比較完整規模的禅宗伽藍大都是近世複興重建之物,保存完好的中世建築規模的實例已不複存在。但是,它給予住宅建築的影響意義深遠-----導緻住宅中出現了樓閣式建築。

平安朝末期的文獻中有一兩處談到有兩層建築的存在,那時,即使有一般所謂的“重檐”建築也不是供人登高望遠之用,隻是應外觀造型的需要,或觀檐上的高度需要而設。但是,禅宗建築中,三門的二三層或者方丈的上層樓閣都可登臨。也就是說,此時出現了以供人登臨,眺望四面八方為目的的多層建築,與以往為了視覺上的高度而建造的重檐建築有了本質的差别。這種差别意味着真正樓閣式建築類型的誕生。這種建築類型成就了西方寺的舍利殿,北山殿的金閣,東山殿的銀閣,并最終成就了飛雲閣那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建築物。

不僅如此,樓閣式建築還催生了日本近世建築史上耀眼的明星----天守閣建築的成型,鑒于此,樓閣式建築誕生的意義越發重大了。

日本為啥那麼多古建築(一文看懂日本千年古建築)4

在中世以前,作為被膜拜對象的神像少有現世真實存在過的人物,釋迦摩尼雖然在曆史上确有其人,但人們一直把他當作神話中的人物供奉。與此相反,用于祭祀豐臣秀吉的豐國神廟與用于祭祀德川家康的東照宮則完全不同------這些廟宇所祭祀的是直到去世的前一天還活生生統率着全軍的日本武将-----這意味着在近世出現了為人崇信的新的神靈。佛寺建築中開始建造與奉祀本尊的本堂規模相當,甚至規模更大的各位開山祖師堂。這種變化使得宗教建築從單純祭祀神,佛轉變成人神共奉的建築-----這是近世建築界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特征。

日本為啥那麼多古建築(一文看懂日本千年古建築)5

在《大閣記》中,記載着“豐臣秀吉初為營建奉行事”的故事,是說修理清州城的百間城牆時,經二十餘日仍不見完成,于是豐臣秀吉把施工匠人分成十組,各自分擔,同時施工,結果一日告竣的傳說。在建造墨股城時,事先加工好五萬根栅木,組裝了十間(長度單位)長屋,十棟橹樓(類似角樓的防衛性高台),二千間(長度單位)之前圍牆,在大敵到來之前,自九月五日至九月八日,三天之内立起一座大城:“天守(閣)巍巍,樓牆高聳,從城樓到長屋,無絲毫遺漏,一夜之間抹泥而成”,攻打鳥取城時,據說隻用了十天,就建成了城牆,橹樓,兩層城門,護城河等。在書中,作者感歎:“其神速大可與(文王築靈台不日而成)相比美”!

日本為啥那麼多古建築(一文看懂日本千年古建築)6

這段豐臣秀吉一日建成清州城的故事說明了當時築城施工的速度之快。快速施工對于當時随時都可能會爆發戰争的不安定狀況而言是理所當然的要求。因此,城郭建築和追求技藝精湛,風格華美秀麗的神社,佛寺,茶室,書院造住宅建築等存在着本質上的區别。

日本為啥那麼多古建築(一文看懂日本千年古建築)7

我們可以看一看姬路城城牆的石材,就會發現其岩石的種類繁多,但有一個共同點是這些石頭都取自附近的山林,都不是翻山越嶺才能獲取的石材,立在石頭牆上的天守閣,橹樓,城牆等全部粉飾灰泥。

日本為啥那麼多古建築(一文看懂日本千年古建築)8

因為把柱子包在牆體内,所以可以縮小柱子間隔,多排幾根柱子也沒問題,可以此強化結構,同時,因為柱子不外露,即使細小的柱子也能派上用場,不需要從裝修效果,藝術設計的角度去選擇高級的建築材料。

日本為啥那麼多古建築(一文看懂日本千年古建築)9

在松本城天守閣使用的木材有桧木,松木,櫻木,日本鐵杉木,羅漢柏,黑桧木,紅松等,樹種繁雜,這與主要木材隻用桧木的神社,佛寺建築的用材狀況有着天壤之别。

日本為啥那麼多古建築(一文看懂日本千年古建築)10

城郭内最具特色的天守閣建築,在16世紀初期其體量還很小,隻是類似于在居館之上的一座望樓而已。到了1576年(天正4年),據《信長公記》記載,安土城天守閣已經是高達七層的大天守了。

随着城郭規模越來越大,平地城和平山城的平面規劃受地形限制的程度越來越小,其輪廓,形狀也變得越來越複雜,在城郭的出入口-----“虎口”,為了加強防禦增加了鬥形甕城及馬面,為了發揮側向火力而将堡壘做成各種奇形怪狀,城郭也分化為“本丸”,“二丸”,“三丸”等數層包圍的平面形式。

日本為啥那麼多古建築(一文看懂日本千年古建築)11

城郭中的各種建築設施随着城郭的永久化以及因槍炮的傳入而導緻的技術變化,不僅規模日趨擴大,同時建築物的耐久性和堅固性也在不斷提高。石垣增多,天守閣,橹樓,渡橹等更加發達,為了加強防水防彈功能,建築物牆壁的抹面更加厚實-----正是所有這樣的處理使得近世城郭建築的設計意匠得以确立。

日本為啥那麼多古建築(一文看懂日本千年古建築)12

在城郭所有的建築中,最具特色的是天守閣。天守閣最初隻是一座瞭望台,出于能清楚地瞭望城内外敵我陣容的目的而建。天守閣相當于軍隊裡的司令塔,對散步在城内外的自家将士來說必須要清晰可見。所以,天守閣設于城郭中央的本丸之内,并被建造成多層建築的樣式。由于天守閣是防禦戰中最後的堡壘,不僅設于城中心的要害之地,其結構也最為堅固。

平時,城郭建築是領主們的居住之所,其建築形式也必然成為領主威望與實力的象征,無論是和平時期還是戰争時期,它都是部下與領主們生死與共的精神核心。因此,以天守閣為中心的城郭建築必然追求雄偉壯麗的外觀,以“歇山式屋頂”,“唐破風”屋頂,“千鳥”屋頂的山面組合在一起,使建築形态錯綜複雜,再配以各種形狀的窗,箭孔以及大小不同體量的天守閣,橹樓,渡橹等,這些形态各異的建築群體與千變萬化的細部共同構成了城郭建築的獨特之美。

日本為啥那麼多古建築(一文看懂日本千年古建築)13

其建築形式與其說是追求耀武揚威的體量感,倒不如說是在追求緊湊,嚴密的安定感以及造型豐富的變化之妙!

日本為啥那麼多古建築(一文看懂日本千年古建築)14

城郭建築在日本建築史中占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反映着其時代精神及個人英雄主義風貌。其中以别名“金城”“錦城”的大阪城最富盛名,究其曆史原由,它不止是豐臣秀吉的居城,更是德川幕府控制西日本大名的重要據點。整個大阪城郭含城下町等周長約7.8公裡,大約是老上海縣城的規模,公元1615年,大阪城與豐臣一族毀于戰火,後德川家康增建後才有今天的面貌,美麗壯觀的天守閣是昭和六年重建,大手門,櫻門,橹,焰硝藏,金藏和金明水井戶屋形等形成大阪最具代表性的名勝古迹。

日本為啥那麼多古建築(一文看懂日本千年古建築)15

城牆四周建有護城河,附近有風景秀麗的庭院和樓台亭閣,漫步河邊,奇花異卉,滿目青翠,充滿詩情畫意。

日本為啥那麼多古建築(一文看懂日本千年古建築)16

城内櫻花門頗為著名,當年大阪城遭遇火災,僅這一道全部用巨石砌成的櫻花門屹立無恙,成為僅存的遺迹。

日本為啥那麼多古建築(一文看懂日本千年古建築)17

複興的天守并未忠實複制豐臣或德川時代,基本上以德川時代的白漆風格為主,但最上面一層重現豐臣時代的黑漆描金風格。

日本為啥那麼多古建築(一文看懂日本千年古建築)18

而且在每個飛翹的檐端妝飾着用金箔所塑造的老虎與龍頭魚身的金鰗的動物造型,看來金碧輝煌,仿佛重現着當年豐臣秀吉壯闊的雄心與曾有的輝煌。

日本為啥那麼多古建築(一文看懂日本千年古建築)19

日本的禮儀和精煉----姬路城的姬路城堡建于(1601-1614年),它經常出現在日本的挂曆上,其地位就如同德國的紐施旺斯坦因或者英國的溫莎堡。它不僅是一座極為美麗的建築和甯靜悠遠的城堡,在日本人民的心目中,它代表了日本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代表16世紀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對日本的重新統一。此外,姬路城還是東方建築的一個象征-----隻要看上一眼,你就會将這座與西方建築迥然不同的傑作永遠銘記在心。

日本為啥那麼多古建築(一文看懂日本千年古建築)20

姬路城堡最為獨特的一點是它的純白顔色,在西方人的眼中,和哥特建築的恐怖氣氛比起來,它更像是在講述着美麗的童話故事。同樣,武士們的盔甲,武器以及禮儀也顯露出優美的本質。姬路城堡,是日本唯一完整地留存至今的城堡。高達6層的主塔宏偉壯觀,是城堡最優美動人的一個,每一層都有披屋和曲線形屋檐,粉刷白漆的木牆矗立于岩石基座之上,而山牆的兩翼,則倒映在下面的水池之中。

這是一座實實在在的城堡,但是它的山建築和景觀之間的關系極為密切,渾然一體,這是日本建築講究的簡單,和諧與秩序,不僅是日本得道高僧和有識之士緻力于達到此境界,就連稍有教養的武士們也以此為目标。簡單與和諧的願望,在日本最終遷都到江戶(今日的東京)的1615年發布的一系列建築标準法令頒布的基礎上得以确保。然後,以優雅精緻之道,日本建築将古老傳統中的精華和禅宗的哲學思想緊密地結合起來了。

日本為啥那麼多古建築(一文看懂日本千年古建築)21

日本桃山江戶時代草庵庭院建築

日本的甯靜與歸隐----- 甯靜與歸隐的精神在微小而整潔的茶室中表現得最為淋漓盡緻。按照标準的江戶測量系統,一個茶室能容兩個到四個半榻榻米。榻榻米即傳統的稻稈席,1.8米長,0.9米寬。茶道由禅宗寺院的僧侶們所發明。在漫長的守夜祈禱中,喝茶使他們保持清醒。理想的茶道場所,是在一個陽光濾過透明的紙屏風(可移動的牆,這是日本房間自古以來的特點)的房間。這裡沒有任何能分散人的注意力的因素。沒有裝飾,沒有豪華的家具,也沒有作為視覺焦點的壁爐----一個經常出現在現代歐洲家庭的玩意兒。這種室内設計的手法,對20世紀一小部分受過教育的,渴望反抗維多利亞時代的淩亂風格和過度消費主義的歐美中産階級,産生了深遠的影響。看來,他們要尋求的答案就在日本。

日本為啥那麼多古建築(一文看懂日本千年古建築)22

茶道需要的是甯靜,在茶室中不能有任何浮華的裝飾來分散注意力,木材也都是要樸素的原木。1502-1555年,進入了桃山時代,由千利休創立了真正具有草庵風茶室的建築風範。千利休繼承了“冷瘦”,“枯寒”的審美思想,并加以發揚光大,他把追求“枯木逢春”的意境作為自己的目标。

日本為啥那麼多古建築(一文看懂日本千年古建築)23

“春”這一新的肯定性美學内容正是室町時代與桃山時代審美觀的區别所在,千利休以此深化了日本的茶道美學。千利休的茶室用草庵式和“露地”代替了以往的豪華書院造建築和華美的庭院,并在草庵和“露地”中有了美的新發現,并徹底地探究這種新的美學,最終悟出“一杯茶中有真意”的至高境界。

日本為啥那麼多古建築(一文看懂日本千年古建築)24

千利休所創建的茶室表面上以田園風格,山間情趣為表現主題,但其真正的内涵卻是城市性,文化性的,就其本質來說是一種更高級,更奢華的藝術。

茶道崇尚不完整的形式,尊崇有缺陷的美。因此茶室的形式講求不規則,在平面和造型上盡量避免對稱,即使在正方形的四疊半,二疊半大小的茶室中,也通過床之間,開窗,天花等處理力求打破對稱。非對稱的形式不糾結于穩定感,自然地産生空間流動,産生出與茶道美學所追求的“佗”(質樸,不完全之美)與“寂”(靜寂)的相反效果。

日本為啥那麼多古建築(一文看懂日本千年古建築)25

為了醞釀出草庵風格的氛圍,多用未經過度加工的各種自然材料,如使用局部保留樹皮的木柱或者完全保留樹皮的木柱,竹竿,葦席,木賊草,泥土等,所有材料都保留着其固有的形狀與色彩。材料本身所具有的沉靜的中性色彩極為适合表現“佗”與“寂”,而且種類繁多,在滿足茶室構成之美的要求之外,更加意味深長。此外,在這些中性的灰暗色調中,牆面上開設的純白的日本格子窗顯得更加清淨,純潔。茶室中多處設小窗,室内光線的明暗變化消除了人在狹小空間中的局促感。

日本為啥那麼多古建築(一文看懂日本千年古建築)26

在具有靜寂,祥和氣氛的茶室中品茗,對于身處變幻無常的亂世中的人們來說是莫大的慰籍,是不可或缺的一種精神娛樂。因此,茶道以及茶室建築在這一時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竟然有了到了拿一國領土來換取一個茶器也毫不後悔的地步,足見茶道茶室是如何深入人心而綿延至今的一種建築人文。

日本的清寂與禅宗----“數寄屋造”的新形式别墅庭院建築

日本17世紀的“鄉村别墅”,絕對是完美無缺的,這種被稱作“數寄屋造”的平易輕快的新形式庭院建築,其中最著名的實例就是舉世稱贊的桂離宮。

桂離宮建于(公元1620-1658年),是貴族階級和武士們的别墅,其突出的特點是:一系列不對稱的房間,為紙屏風所分隔,而紙屏風的滑動,可以使空間得以最大限度地擴張,将夏天裡盡可能的陽光和空氣引入室内。每棟房子外面都是一個裝飾性的花園,對于花園的主人來說,這個花園意義不可謂不重大,它是大自然的縮影,用于發人深省而非涉足其中。

日本為啥那麼多古建築(一文看懂日本千年古建築)27

這種别墅花園建築最終确立并延續至今的和風式建築的設計意匠從此成為窺一斑而見全豹的建築典範。在擯棄一切表面性裝飾的同時,重點追求材料質感和施工技法的高超,這樣的審美追求與日本尊崇清純的民族性相吻合,從而創造出了裝飾極少,簡潔質樸的書院建築,對材料和施工傾注了最大程度的關心。

日本為啥那麼多古建築(一文看懂日本千年古建築)28

桂離宮以京都郊外的桂川為名,是日本皇室的一座離宮,于19世紀正式成為日本皇宮的行宮,其建築素材是天然的竹木,翠綠的竹竿彎垂,紛紛竹葉搭落在籬笆上,形成一道綠色的屏障。 材料之美反應在和風建築中,建築材料保持自然的狀态,發揮着材料本身所具有的美。世界上像日本人這樣能深刻地理解木材紋理,材料光澤之美,并深深沉迷其中的國家與民族并不多見。

日本為啥那麼多古建築(一文看懂日本千年古建築)29

從庭院大門通向庭院深處的參拜道沒有選用巨石鋪設,而是由細碎,零落的石子鋪就。

日本為啥那麼多古建築(一文看懂日本千年古建築)30

在道的中間設有一座樸拙的土橋,橋兩旁種植各種樹木,春夏時節綠蔭成片,深秋十分紅葉滿目,四季輪回盡顯色彩變化,自然之美讓人感念珍惜,肅然起敬。庭院中的每一棵樹,每一隻花都經過巧匠修飾,但确看不出人工痕迹,獨具匠心又不刻意彰顯,這是意匠之美。

日本為啥那麼多古建築(一文看懂日本千年古建築)31

桂離宮的庭院洲濱,放眼望去,眼前的景色似乎不是庭院,而是千裡江山,萬裡湖海。借細微的事物比喻宏大浩瀚的世界,宇宙,是日本庭院的典型手法。寬大的池塘寓意海洋,具有典型江戶時代風格的石島喻示着名嶽大山。

日本為啥那麼多古建築(一文看懂日本千年古建築)32

遠處的茅屋“松琴亭”,它是現存最高水準的日本茶室建築,匹配了日本的茶道精神:和,敬,清,寂。千利休提出的這一茶道思想充滿了禅宗哲學。擯棄以自我為中心的驕傲,屈身進入狹窄,簡陋,無甚裝飾的茶室之中,安靜的體會,以觀摩内心,陶冶性情。這是日本建築審美,哲學和禅宗的文化之美。

日本為啥那麼多古建築(一文看懂日本千年古建築)33

日本庭院的房間不是用固定的牆壁圍合成的封閉空間,而是使用可反複拆卸和安裝的隔斷牆(推拉門等),一旦拆卸了隔斷牆,房間就全部向周圍開敞。這樣的做法非常适合潮濕,悶熱的日本氣候,同時,這也是日本人自然觀的一種體現,即庭院不是鑲嵌在窗框内的景象,庭院與客廳,檐廊沒有本質區别,反而是貫穿一體的空間。

日本為啥那麼多古建築(一文看懂日本千年古建築)34

有時庭院也會營造一種規則造型,比如身處桂離宮裡的“笑意軒”,是主人讀書,待客的地方。整個房舍體現出此處的莊重,是主人對客人和知識的尊重。建築在樹叢中若隐若現,這是獨特之美。

日本為啥那麼多古建築(一文看懂日本千年古建築)35

桂離宮的書院群建築是桂離宮的中心,它由古書院,中書院,新禦殿三棟建築組成。各建築斜向排列,如大雁飛翔的隊形,意境深遠。建築四周的地面被細密的青苔所覆蓋,僅幾塊石頭将建築和路徑相連接,并減少植物搭配。空曠的外部空間,視點聚集在建築上,使人走在其中,感覺開闊與威嚴,凸顯皇家的尊貴。這種簡潔風格正是體現了日本自古以來的審美傾向---簡潔無華,深入本質。

日本為啥那麼多古建築(一文看懂日本千年古建築)36

桂離宮建築室内的空間以實用為宗旨的家具雖然非常簡單,但是具有洗練之美。室内不需要進行任何特殊的裝飾,室内空間一塵不染,隻在床之間挂一軸畫,插一瓶花而已,室内空間的設計意匠集中在床之間,除此之外,全無裝飾,各種材料都顯露出其本身的自然紋理和灰色調的自然色彩,透過紙窗柔和的白光,影子疏疏朗朗地落在幹爽的榻榻米鋪席上-----所有這些造就了簡潔質樸,沉靜祥和的空間感覺。而在窗外,會有意匠設計的屏風松,不大的松樹,剛剛好,植物的遮擋會讓人誤以為前面并沒有路,但透過植物的縫隙眺望松亭及池水,如同透過镂空花紋的窗框看景,清新别緻,那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美,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日本為啥那麼多古建築(一文看懂日本千年古建築)37

桂離宮的設計,修建,複建經曆了漫長的三個多世紀,不同時代的設計師,建築家和工匠共同完成了這一重要而絕美的日本庭院建築。很顯然,在這個曆史階段,日本不僅發展出屬于她自己的建築,而且一直到現代工業和西方勢力19世紀中葉開始闖入這個國家之前,并不需要任何改變。當西方建築曆史處于一個不斷變化的狀态之中時,日本則在注重禮儀的思想和嚴酷的自然條件(建築用地極少,而且還時時受到地震的威脅)的雙重作用下,發展出了自己的建築景觀。

結束語

綜上所述,日本建築“堅守原樣”的特性不僅體現在恪守本國的曆史傳統上,而且還體現在日本藝術對典範或原型表達崇敬之意的實際操作與運用上。當飛鳥時代再次從中國傳入佛教建築時,日本建築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可以肯定那時日本就已經形成了堅不可摧的民族建築形式。

日本建築具有頑強恪守傳統的保守性,這也是所有領域日本文化的共同特性。日本的建築不會表現出強烈的自我存在感,不強調建築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的存在感,反而極力追求融于自然之中的那份和諧與謙遜。

在茶室建築中,方寸之地,盡顯無限,這種撲面而來的力量不是來自建築物巨大的尺度或厚度的體量,而是來自建築家對美的思考——這是經過刻苦磨砺而創造出來的高純度的美,化作一股強勁的力量,擁抱自然的空間而不改變自然。

最後,我想表達,日本的建築,日本人并不在建築自身中追求永恒的紀念性,而是追求由這些建築物所創造出來的精神上的永恒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