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川縣位于雲南省西北部,境内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礦藏有銅、鐵、鉛、鋅、煤、鹽岩等。考察區地處著名的“三江”成礦帶滇西北地區,區域大地構造位置為揚 子陸塊、蘭坪-思茅陸塊與松潘-甘孜褶皺系三大構造單位的交合部位。
礦區一景
收到該項目資料,我們從大理出發,在礦山業主的帶領下進行現場考察。我們來到第一個民采小坑道,坑道長約15米,揭露一條寬約1.5米礦化帶,圍岩為粉砂岩夾薄層狀灰岩,目估鉛鋅品位約2%。
鉛鋅礦破碎蝕變帶
上述礦化點北西向直距約1300米處,見一露天采坑,規模為長約100米,寬約20米,采坑整體走向為310°,采場礦石多産于碎裂碳酸鹽岩内,由弱矽化石英膠結,見自形細脈浸染狀黃鐵-鉛鋅礦化。該采場下部30米處有施工平硐,該平硐穿過采場走向位置處,未見礦脈。
露天采出鉛鋅礦石
在上述地表采坑北西直距約350米處,分布多處老民采硐,其中上部主硐口标高2745米,控制鉛鋅礦脈長約60米,礦化帶寬約2-8米,圍岩為鈣質砂岩。該硐口采出少量礦石,取樣結果,鉛含量為3.82%,銀品位為27g/t。我們沿着山溝向下,一路分布老坑口,多已塌方,無法進入。在該礦化帶北西向約700米處,标高為2646米,正在施工一主巷道,規格3.5*3米,剛施工十米。
礦山硐口
下午我們就來到礦山鐵礦剝采區,該處見一長約200米,寬約30-40米,采深20-80米露天采坑,為礦山前期露天開采和鐵礦區。該采場整體走向為南北向,現場揭露該礦體産于灰岩與泥質粉砂岩接觸帶上,該采坑标高為2980米。在沿堆碴場走下來的路上,看到一個半掩埋的硐口,該硐口标高為2920米,硐内積水深約60cm。我就脫下高幫解放鞋,趟着積水對該坑道進行簡單測編,并在該巷道掌子面發現已施工的兩個坑内鑽孔。
已施工坑内鑽孔眼
最後,業主帶我們來到礦區一銅礦點,該處可見兩個硐口,均已塌陷掩埋。該處地表覆土較厚,未見任何現象,硐口堆碴場見碳酸岩脈膠結輝綠岩,偶見少量自形粒狀黃鐵礦化。也可見少量矽化石英脈膠結自形斑雜-浸染狀黃銅、鉛鋅礦化。根據硐口堆碴量,估計該處硐口長度大于200米。
含銅鉛鋅礦石
本次考察發現,該項目成礦構造帶均為北西向近似平行展布,礦脈多呈透鏡狀及囊狀産出。在地表成礦富集地段的深部均已施工坑道,并輔以少量坑内鑽探工程對礦體走向及傾向方向進行探索。
堆場采樣
該探礦權項目,前期工作較簡單。對各礦點做了不少工作,但總體上地質研究程度偏低。建議礦山業主應将前期坑道及鑽探工程資料完整搜集,測量、編錄并整理。再結合礦區早期物化探資料,總結礦區成礦規律,對成礦有利部位進行探礦。
露天采場(山頂有黑山羊群)
許多的民營礦山企業中都面臨,多年工作沒有專業技術人員系統跟蹤。資料就沒有系統的搜集、整理并分析,等着證件到期,再來診斷、治療。如此一來,即浪費了大量時間,更是花費了不少冤枉錢!做礦風險高,資源開發一定要管理得當,技術過硬,生産與安環并重!
這是什麼礦石?
最後給大家分享一張圖片,你們知道上圖是什麼礦石嗎?如果有看出來的朋友請在留言區寫下你的答案。
END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