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為什麼我們需要上大學

為什麼我們需要上大學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2-09 02:01:19

大家好!歡迎來到程岚的學習空間!

在上篇「關于天之‬驕子,你需要知道的真相」中,我們談了天之驕子不容樂觀的現實處境。在「大學必須培養的八大能力,提前早知道,不留遺憾」一篇中,我們從個人的社會化角度分析了大學的本質,提出了大學生需要培養的八大能力,并簡單勾勒出了大學生的行動路線圖。還沒有看過前兩篇内容的朋友可以去前面翻一下。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大學的本質就是個人社會化,以及在這一社會化過程中需要培養的八大核心能力,但是有一個我們依然無法回避的問題:既然大學已經不能幫我們實現階層跨越,甚至連找到一份心儀的工作都不容易,正所謂“讀了很多書,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上大學?一時間“大學無用論”甚嚣塵上,我們常常聽到:“上了大學又怎樣,還不得給我這個小學生打工?”,“将來我有了孩子,就不讓他上大學,直接跟我做生意得了”,“唉,他們家啊,為了供養孩子上大學,還住在過去的小塌屋裡呢”。語氣中充滿了或同情,或失望,或不屑,甚至嘲諷,五味雜陳。這些論調充滿了負能量,給社會造成了十分消極的影響。持“大學有用論”的一派就開始站出來駁斥了,他們主要羅列大學可以學到什麼,我曾看到過有篇文章列出50多條,可謂是絞盡腦汁。但這一類文章泛泛而談,缺乏邏輯,大多是羅列式的,雞湯式的,湊熱點式的文章,談到激動處,令人動容卻不能令人信服。在這種情況下,也許我們更需要有一種思想理論和邏輯分析框架,給這些或錯誤、或消極,或膚淺的論調潑潑水,降降溫了。

針對這個問題,今天我給大家來分享一下我的觀點和思考,我認為「大學,你為什麼必須上?」,理由主要有三個:(1)知識,一種很難被繼承的資源。在三大社會資源中,下層自然‬沒有‬‬政治資源和經濟資源‬,因此‬其主要通過先獲取知識資源來實現階層上升。(2)大學,一場深刻的個體現代化。正如城市化是評價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的标志,大學也是衡量一個人現代化的核心指标。大學生在混合着各階層的大熔爐裡,完成了一次現代化的洗禮,這場洗禮注定是全面而深刻的。(3)大學生,一隻幸運的跳井之蛙。跳上井沿兒的蛙,看到天藍地寬,震撼之餘,一場對自我的深刻反思和激烈批判就開始了。最後,彩蛋時刻,我将與大家分享一下我大學時的成長趣事,供大家開懷。

知識,一種很難被繼承的資源

在社會學中,有學者把社會資源分成了政治資源‬、經濟資源和‬知識‬資源‬。在金字塔塔尖,一定是掌握着大量政治資源或經濟資源的。而在中層,知識資源的地位更加突出,比如教授、醫生、律師、職業經理人等等,都屬于具備專業知識的群體,如果把九大社會階層(如‬圖‬1)簡化為上中下三層,那麼從下層到中層,知識資源能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而且與‬中層到上層的流動相比‬‬,下層到中層流動的階層固化還‬沒有那麼顯著,也就是說隻要你努力讀書‬都是有希望的。理由其實也很簡單:知識資源是最難傳承的,即使上一代掌握大量知識資源,也無法保證一定能傳給下一代。

為什麼我們需要上大學(為什麼你必須上)1

圖1 九大社會階層

正因為最難傳承,所以對中下層來說才是機會。通過寒窗苦讀來實現中産的可能性相對來說是最高的。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出生在窮苦的邊遠農村的人,祖上幾代都沒有一個讀書人,他們依靠自身的刻苦學習,最終考上大學,實現了階層跨越。我認識的教授和學者中很多都是來自農村,而且不在少數。

在三大社會資源中,經濟資源是最容易傳承的。比如你爸爸繼承了你爺爺2套房,你爸爸自己奮鬥又買了3套房,到你這裡直接就繼承了5套房了,你的起點就是5套房了。所以,經濟資源能形成累積優勢,越往後壁壘越高,差距越明顯。那些大資本家基本都是代代傳承,且根基深厚。要逾越這道壁壘,如果沒有處在社會變革時期,至少在一代人裡是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社會流動”相關理論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結論,1967 年,美國社會學家布勞和鄧肯的一項大規模調查确認,個體的教育水平、第一職業及父親的職業與文化程度是影響社會流動的決定因素,其中的關鍵是個人的教育水平。 而個人的教育水平高低主要從大學獲得,可以說,在一個穩定成熟的社會裡,上大學是最靠譜的階層流動的方式。

還有研究的表明,早期的社會流動導緻社會位置變化的原因,主要是借助經濟地位的變化(如發财)、政治地位的主流(如職位升遷)、軍事力量的幹預(如政變)、教會的作用和婚姻關系等等,而個人的知識,才幹隻是次要的因素;可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和信息高度社會化的今天,競争和交往使個體的社會流動越來越取決于個人的智能和人格特征,即知識、才幹和個人品格等因素。這是現代社會個體社會流動的基本特征。這對來自底層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

今年國家大刀闊斧的對課外補習機構進行減負,根本原因在于課外補習鑽了應試教育的漏洞,課外補習機構在資本的助推下,試圖像外科整容式的讓知識變得隻要交錢就可以換取,試圖把知識資本變得像經濟資本一樣可以繼承。這嚴重幹擾了教育的基本公平,是國家難以容忍的。這個問題下次我專門寫文來詳細分析,敬請期待!

講到這裡,大學,你為什麼必須上?其理由應該不言而喻了吧。

大學,一場精彩的個體現代化

正如城市化是評價一個國家現代化的标志,大學也是衡量一個人現代化的核心指标。大學生在混合着各階層的大熔爐裡,完成了一次現代化的洗禮,這場洗禮注定是全面而深刻的。

我們中篇講到大學首先要把所學專業知識打紮實,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和專業能力。但對于人文素養的‬積累‬着墨甚少,借這個話題,我們來延展一下‬怎樣‬參與‬大學‬這場‬人文盛宴。先不說中國的‬大學大多是‬綜合類大學,隻要你願意,你可以去聽、去學任何專業的課程。單說課外活動,各種興趣社團,藝術表演像‬海洋‬一樣‬都‬夠‬你‬暢遊‬其中‬了。好的大學一般‬都有專業的講壇‬和‬演藝大廳,豐富多樣‬的‬藝術節目,免費的門票‬,即使個别‬收費也是極低,加上‬相對‬寬松‬自由‬的‬時間,都給‬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升‬,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我在北大讀書期間,就很喜歡看話劇,舞蹈和‬樂器演奏,每次經過百年紀念講堂,都會被海報欄上的各種大型文藝‬節目所吸引。話劇戲曲,音樂演唱,樂器演奏,雜技舞蹈,詩歌朗誦,小品相聲等可謂是琳琅滿目,應有盡有。幾年下來,大大小小我‬聽了幾十場,雖談不上有多麼專業的鑒賞水平,但這種豐富化、多層次的藝術熏陶是那些沒有上過大學的人很難經曆的。我‬在生活中總會不自覺的重視藝術享受,偶爾周末帶孩子聽一場交響樂,看一場話劇,或者隻是一場電影,回來一起談談感受,聊聊裡面的藝術手法……這種對藝術美‬、生活‬美的感知力會在日常的熏陶中潛移默化的傳遞給下一代。誰又能說這不是讀大學的意義呢?

為什麼我們需要上大學(為什麼你必須上)2

圖2 北大百年紀念講堂

大學生特别是來自底層的大學生,通過讀書來到了大城市,有幸暫時擺脫了原來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限制,迎接他們的是一次對自我的徹底的反思和批判。大學是新思想、新文化、新科技的集中交彙處,正是這些“新”打開了他們的視野,逐漸讓他們卸下原生家庭的思想包袱。他們開始獨立思考,獨立生活,有勇氣打破禁锢封鎖的他們‬的‬原有‬圈層。

我親眼目睹過很多來自落後地區學生,在大學裡進化成了一個新的物種:有寬廣的視野,獨立的思想,豐富的知識水平,他們不再機械地按照父母的安排生活。他們想追求更先進的生活方式,想要在文化更加多元、機會更多的城市生活,他們想要和自己喜歡的人結婚。雖然他們畢業後,剛開始的經濟水平還遠遠不能支撐他們的期待,但種子已經落地生根,剩下的隻需不斷的施肥灌溉,最終他們成為了自己期待的樣子。而那些一樣出身底層的農民工兄弟,卻顯得沒那麼幸運了。雖然農民工兄弟多年打工下來也攢下不少錢,雖然有的甚至也在城市定居了,但他本質上仍是一個農民工,至少他這一代還是。與大學生相比,農民工與城市的融合度、親近‬度差的不是一星‬半‬點,他們與城市在心理上是割裂的。他們生活的圈層,接觸的人,生活方式,教育方式,語言内涵都還是農村的一種變形。從這種對比之中,我們依然‬能‬很‬容易看到大學在其中的價值。

大學生,一隻幸運的跳井之蛙

一隻剛跳上井沿的青蛙會想什麼?它大概白天會先看看湖水有多綠,蟲兒多好吃吧!它大概會感歎一下天怎麼這麼高,地怎麼這麼廣吧!待到夜幕降臨時,它‬大概‬會想為什麼原來住‬的‬井那麼深,井口那麼小,而自己居然悠哉悠哉‬生活了18年吧。大學生不是也一樣嗎?白天跟老師讀書學習,晚上睡覺前,對比一下同學,反思一下自己。

為什麼我們需要上大學(為什麼你必須上)3

圖3 坐井觀天

跳上井沿兒的蛙,看到天藍地寬,震撼之餘,一場對自我的深刻反思和激烈批判就開始了。

井蛙的成長源自對井的批判

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發現‬,離開‬原生‬家庭‬後‬,自己‬很難‬與‬他人相處‬,無法‬很好‬的區分‬理智和‬情感,而這‬也是‬大學生‬走上社會‬之後‬最核心‬的‬能力‬之一‬。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免‬要‬引入‬“自我‬分化‬”的‬概念‬。

自我分化也稱為自我分辨、自我辨别,是由家庭治療的代表人物莫雷·鮑恩(Murray Bowen)提出的‬。依照鮑恩的家庭系統理論,我們‬可以從内心分化層面與人際關系分化層面來界定自我分化。在内心層面上,自我分化是指個體将理智與情感區分開來的能力,即在某個特定的時刻個體是受理智還是受情緒支配的能力。在人際關系層面上,自我分化是指個體在與人交往時能同時體驗到親密感與獨立性的能力。

自我分化良好的個體在與人相處時能夠維持獨立自主與情感連結的平衡。他們在與人相處時能夠保持一個清晰的自我感,能夠處理好“我”的位置,面對壓力時也能夠堅持自己的觀點,而不去迎合他人的期望。因此,這樣的個體在與人相處時能保持靈活的距離,能分化情緒和理智,堅持自己不被别人的感受所控制。

自我分化水平較低的個體,其行為隻能依據情緒反應,容易依賴他人,容易産生融合狀态,在處理問題時極容易受外界的影響而缺乏理性的判斷。尤其當面臨壓力時,自我分化程度低的人可能會采取兩種極端的适應模式:一是回避他人,以避免因害怕失去自主性而産生的焦慮感;另一種是通過親近、依賴他人,來減輕自己的心理壓力。

我認為大學最核心的任務,正是要繼續進行在原生家庭中尚未完成的自我分化,成為最好的自己。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帶着原生家庭的種種問題來到大學的,隻是每個人輕重多少不同而已。而完成這項任務需要一個冷靜且獨立的時空,大學正是那個天選之地,大學環境相對獨立寬松,新思想激蕩,有充足的思考時間。

大學生進入大學之前,一直被父母包圍,沒有太多機會認識自己,而離開父母,他們接觸到不同的學生和老師,與社會也有了初步的接觸,他們可以通過觀察别的同學、老師,甚至社會上人們思維和行為的方式,來反觀自身存在的問題。通過不斷認識、總結,從更加全面的、客觀的、立體的角度真實的審視自己。

可以說‬大學是一次讓我們站在巨人肩膀上眺望遠方的機會。除了學習知識,人際交往之外,我們開始更多的思考人生和社會的意義,思考自己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通過不斷的認識自己,完善自己,最終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

結語

大學到底是什麼,讀大學到底有什麼意義?這個問題,也許‬對一個沒有上過大學的人來說,他會期望得到‬一個所謂标準答案。但對一個上過大學的人而言‬,‬他也許‬會‬‬微笑着,‬端起‬酒杯‬對你‬說:‬來‬喝‬,都在酒裡‬了‬!

也許‬隻是‬我們辜負了‬大學‬,大學‬從未‬辜負‬我們‬!

歡迎‬大家點贊、‬評論,讓我‬知道‬你‬的‬想法!

歡迎關注“程岚”,程岚專注于家庭教育‬和‬學生‬成長!這裡有我的學習‬心得,原創文章和‬教育理念‬的分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