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說湘菜56 發絲牛百葉
張效雄
發絲牛百葉是一道最有特色的湘菜菜品,絲細如發,色白如玉,筍絲與韭黃絲相間,配以紅椒,經典精緻,好看好吃。
記得第一次吃這道菜,是1983年。我剛開始寫這個系列的時候就記載過,當時的省委書記焦林義,宴請從台灣回鄉的馬璧将軍,發絲牛百葉就是主菜之一。做這道菜的,不知是湘菜大師石蔭祥,還是他的徒弟,後來也是湘菜大師的張志君。我那時候是個初出茅廬的記者,鄉巴佬似的,隻曉得吃,還不知曉他們的大名。
後來才知道,發絲牛百葉做得最好的,不隻是蓉園賓館或是九所,還有在玉樓東。省政府先前有9個直屬的招待所。一所和三四六所在五一路,二所在東塘,也就是現在大華賓館。五所在韭菜園,現在成了省政府的家屬區。八所是現在的楓林賓館。九所還在老地方,隻是改稱九所賓館了。七所在哪裡,我至今沒有搞清楚。據說是在南嶽衡山,我沒有認真去考證過。這幾個招待所,還有奇峰閣、又一村等名家飯店,也有這一道菜的。
後來我才從記者同行盛伯骥那裡得知,發絲牛百葉做得好的,還有湘菜大師王墨泉等好幾位,并由他帶我去“又一村”品嘗過。記得新聞媒體在1980年代,為王墨泉打過一次抱不平,發了好幾篇新聞報道。緣由是他帶到北京去參賽的牛百葉,原料沒有冰箱保存,比賽中品相不夠好,與大獎失之交臂。好在他的手藝太好,在以後的比賽中依然奪魁。
長沙的老食客們,還是喜愛玉樓東的發絲牛百葉,這道菜現在還是那裡的“保留節目”。這道菜的的原料主要是牛肚子,長沙人叫牛百葉。做這道菜的難處,就在其名“發絲”。要把牛百葉切至極細,形如發絲,且根根粗細均勻。除了刀工以外,大師烹調時,一是成菜擺盤講究美觀,二是烹制過程中受熱均勻。成菜中,牛百葉和冬筍均切成細絲分别燙熟,然後将百葉瀝幹水分,進熱鍋爆炒待用。再将冬筍絲、紅椒絲、蒜末煸香後,加入牛百葉合炒。最後加入雞湯、米醋、香油、蔥段、芡水兌成的芡汁,收汁即可出鍋裝盤。
因為這般講究,長沙人習慣地認為,小店不會花功夫做這個。吃發絲牛百葉,必定要去玉樓東。
玉樓東是個老字号。1949年後,“玉樓東”其名幾經變更,先後改名為“奇珍閣食堂”“廣場飲食店”“長沙實驗餐廳”,1982年恢複“玉樓東”招牌。其實,玉樓東最有名的,并非宴席而是夜宵。玉樓東和許多私營企業一樣經過改制,早已變得非常親民,諸多傳統高檔的宴席菜經過改良,能夠被老百姓接受消費,而1990年代爆火的宵夜市場,又使玉樓東更成為老長沙城裡有名的場所。這股風潮,一直到玉樓東配合城市改造,遷出五一廣場核心城區,才有所回落。現在的玉樓東,以經營經典湘菜為主,延請各路大廚主持。
有哪些大師在玉樓東掌過勺,我實在數不過來。但我堅持認為,玉樓東的牛百葉,是真功夫炒出來的。發絲牛百葉能夠傳承至今,牛的是一代又一代大師手把手教出來的徒弟們,尤其是那刀工,不是一天兩天的功夫,非得練過三年五載。同讀書人一樣,大師都自苦寒來。
作者張效雄,記者出身的作家,高級編輯,湖南日報社原副總經理。代表作:長篇小說《風起》,通訊集《到洞庭湖去》,散文集《尋覓天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