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知道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删除,謝謝!
此文題為《登泰山記》,一開始卻沒有急于寫登山,而是從大處着墨,先對泰山地理位置和山川形勝作一番宏觀介紹。作者由泰山南北濟水和汶水的分流引出山谷,又從山谷引出古長城,最後把筆觸落到距古長城南十五裡的日觀峰,點明它是遊覽的中心所在。
姚鼐
這種粗線勾勒、逐步收縮的寫法,近似歐陽修《醉翁亭記》中“環滁皆山也”的開頭,有助于把需要重筆描寫的勝景突現出來,為下文寫登臨作好鋪第二段寫登山經過。作者依照時間先後和登臨順序,将它分為三個層次來叙寫。一是寫從京師到泰安的旅程。登山前的這段情況,文字簡練,清楚地交代出到泰山的時令和經過,表達了急于登臨的心情。二是寫登山的路徑。作者詳細記述了道途的遠近、山路的石級和經由的路線,其中插叙有關地理知識,顯得順理成章,不枝不蔓,不令人産生考據的繁冗之感。“道中迷霧冰滑,碰幾不可登”一句,通過登山之艱難,傳達出遊興之濃。三是寫登上山巅後極目所見的景色。
姚鼐
作者登高鳥瞰,映入眼簾的景物氣象萬千:“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祖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蒼山、素雪、藍天、雲霧、城廓、水流,組成了一幅爽心悅目的泰山夕照圖。
日觀峰是此次遊覽的主要内客,因此第三段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形象逼真地描繪出泰山日出前後的奇景。文章先用大風和雲梅造成日出前的聲勢;次以天邊雲先呈一線異色,漸變為五彩,來襯托初升的旭日;末以東海紅光蕩漾,群峰绛皓駁色,來渲染日出後絢麗動人的景象,作者筆下的日出圖壯觀無比。
泰山日出
第四段叙述座落在日觀亭附近的祠宇,以及下山道上所見古迹。文章記述名勝古迹,既避免了下山過程的贊述,又暗示出山的古老和古人的遊蹤。
最後一段,作者用泰山自然景物中的三多、三少、三無,來歸納泰山的特點,并以“至日觀數裡内無樹,而雪與人膝齊”一句,與前文相呼應,收束全篇。
《登泰山證》在寫作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泰山日出
中心突出,繁簡得當。山水遊記寫景、狀物都有明确的中心。此文的中心是登泰山觀日出,作者便以此為主線貫穿全文,使所有描寫都不至于散漫無歸,因而組織結構主次分明,繁簡适當。此文第二段開頭寫登山前的情況,因與登山觀日關系不大,筆墨就非常簡省。雖然京師至泰安路途迢迢,行程非止一日,作者僅用了二十來字交代,而把登山的經過和觀日的情景寫得很詳細。至于如何下山則不加詳述,隻略提道中所見的名勝古迹。桐城派散文崇尚“雅潔”,反對“蕪雜”,尤其是姚鼐的此類遊記,晶瑩澄澈,明潤無疵。這種特色,于此可見一斑。
泰山日出
扣住時令,景物鮮明。作者是在深冬歲暮乘風雪遊覽泰山的,因此通篇描寫都緊扣住景物的時令特征。如寫登山則“道中迷霧冰滑,碰幾不可登”;山頂所見之晚景則“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在日觀亭坐待日出,又感到“大風揚積雪擊面”;日出前後的山巅、群峰等等,無不扣住作為時令特征的白雪。作者采用這種寫法,寥寥幾筆就使鮮明、壯美的泰山冬季景物躍然紙上。
語言優典,和諧流暢。《登泰山記》文章短小,文字精煉。如叙述自京師至泰安的行程,連用“乘”、“曆”、“穿”、“越”四個動詞,自然貼切而不雷同。
泰山日出
作者還能細密、深刻地觀察景物,擇用最富表現力的詞語,如“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句中的一個“負”字,就準确地反映出白雪覆蓋泰山的景象;一個“燭”字,又表現出雪光與日光争相輝映的奇景,語言精妙之至。在句法上,此文以單句為主,又雜以對句;多短句,也适當運用一些長句;因此讀起來抑揚起伏,和諧流暢,猶如優美的散文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