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是一幅寫實的作品,反映北宋東京汴梁的社會情況,仔細看來就會發現繁華市井中大大小小的香鋪林立,有賣沉香的,有賣檀香的,還有賣合香以及各種香材的。
而有文字版《清明上河圖》之稱的《東京夢華錄》,也有文字記載街上就有”李家香鋪“。
說明在北宋的時候,香已經完全走入民間,成為了當時非常普遍的商品。
說起溫文爾雅又充滿香氣的宋代,總不得不說說蘇轼。
關于他的傳記文章和詩詞也太多了,今天從“焚香”的角度來看看他的香氣故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
這首詞家喻戶曉,并随着王菲的婉轉歌喉傳遍大江南北。
宋朝重文輕武,而蘇轼有着極佳的筆墨才華,所以很快就被安排到重要部門曆練。如果不出意外,很可能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但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先是他的結發妻子早早去世,年僅二七,蘇轼傷痛欲絕,揮淚寫下思念亡妻的《翻香令》。
“金爐猶暖麝煤殘。惜香更把寶钗翻。重聞處,餘熏在,這一番、氣味勝從前。 ”
詞的上阕,蘇轼回憶和妻子的一些溫馨而細瑣的過往:書房之中紅袖添香,爐溫尚暖,但爐裡的香料已經燒得所剩無幾了。妻子是個惜香之人,所以輕輕摘下頭上的寶钗,将爐中剩餘的香料重新翻了翻,讓它更加充分的燃燒。此時再輕輕嗅來,香氣似乎比之前的更好聞了。
“背人偷蓋小逢山。更将沈水暗同然。且圖得,氤氲久,為情深、嫌怕斷頭煙。”
下阙,回到了現實,在妻子的殡儀上,蘇轼背過衆人,悄悄掀開香爐重新添加珍貴的沉水香,為的是讓香氣不要斷掉,借由香氣來思念結發妻子。
禍不單行,妻子故去後,很快父親也病逝了,等守孝三年,朝廷已是今非昔比。蘇轼在“王安石變法”中站錯隊伍受到排擠,被貶去外地任職,開始了漂泊動蕩的生活。43歲時,又因一封上表書被安上莫須有的罪名,最終被貶黃州。
蘇轼在黃州窮困潦倒,小屋像漁舟一樣,終日被水霧濕氣籠罩,燒竈都得用潮濕的蘆葦,當然也沒有什麼好吃的了。但就在如此惡劣環境中,蘇轼卻異常豁達與快樂:
“掃地焚香閉閣眠,簟紋如水帳如煙。客來夢覺知何處,挂起西窗浪接天。”
蘇轼說,我把小屋打掃得幹幹淨淨,然後焚起了一爐香,在香氣中靜坐,而後沉沉睡去了。這時突然有客人來訪,把我從夢中驚醒。我恍惚間醒來,竟有種不知身在何處之感。可見,衣食住行上的簡陋絲毫不擾動他分毫,看着情景,倒更像是個不谙世事、無憂無慮的少年,醒來定了定神,還走到窗邊掀起窗簾看了一眼,滾滾江水,有什麼煩惱不能沖走的呢?
從被貶的生活中,依然發現很多趣味和美好,打掃、焚香、靜坐、安眠……到後來我們才發現,所謂的幸福并不隻是貴重的禮物,豪華大餐,這些尋常小事帶來的滿足感,并不遜色于那些重大的幸福。而蘇轼或許已經從這些細微末節中發現了生活快樂的真谛。
就像随時随地,靜靜焚上一支香,熟悉的香氣萦繞上來,曾經熟悉的過往、笑容也漸漸浮現,給了他溫暖的慰藉,而忘了小屋的冰冷和潮濕。
焚香總能幫助他在最失意的日子,排解苦悶,獲得精神上的安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