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新速度彰顯新擔當?提到大國工程,你會想到什麼?相信每個人會有不同的答案,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建設新速度彰顯新擔當?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提到大國工程,你會想到什麼?相信每個人會有不同的答案。
在四川,十年間,一個個大國工程在巴山蜀水間拔地而起。深山峽谷中、蜿蜒山路上,建設者們建橋修路,讓蜀道天塹變通途。大江大河畔、高山荒漠裡,建設者們攻克世界級技術難題,一次次展現中國速度、中國智慧。
在成都,經十年蓄力,天府國際機場正式投運,一年多來運送旅客已突破1000萬人次;金沙江上,白鶴灘水電站成為當今世界在建規模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水電工程;稻城海子山上,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發現了迄今最高能量光子,突破人類對銀河系粒子加速的傳統認知……“乘風好去,長空萬裡,直下看山河。”大國工程不僅是承載社會發展的重要設施,凝聚着9100萬四川人民對未來發展的期望,也是建設者們值得一生回味的記憶和直面荊棘前路的底氣。
交通建設者:讓“蜀道難”邁向“蜀道暢”
1000多年前,詩人李白面對巍峨險峻的蜀道,發出了“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感歎。過去十年間,四川的大國工程不僅連接起山川河流,更打開了對外開放新通道,為四川經濟騰飛注入強勁動力。
在成都東南方向,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如同一個龐然大物屹立在大地上。從啟動選址,到正式投運,天府國際機場十年蓄力,終由藍圖變為現實,并創造了多個第一:國内首個“手拉手式”航站樓、亞洲首家機場采用無人駕駛PRT系統、首次嘗試預分揀行李系統……
見證“神鳥”逐夢藍天,讓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感到驕傲和自豪。中建西南院設計七院執行總建築師劉世海主要負責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綜合交通換乘中心的設計及建設。天府國際機場開始建設後,他全身心投入到項目之中,他感慨:建設這麼龐大的一個機場,如果在國外,可能需要5-10年或者更長時間才能建成,而天府國際機場僅用了3年多就建成。而且從整體規劃設計到建造細節,都實現了國際一流、國内領先的高标準,讓我們親身體驗了中國速度、中國智慧。
作為一名建築人員,他為能有幸參與其中感到無比自豪。作為一個年輕人,他表示将在工作中不斷提升自己,更加自信、勇于創新,用優質的設計為祖國建設、城市發展添磚加瓦。
2021年6月,天府國際機場正式投運,标志着成都邁入“兩場一體”運營新時代。數據顯示,投運一年多來,保障旅客已超1000萬人次。放眼未來,天府國際機場已開啟新的征程,積極融入成渝世界級機場群建設。
新成昆鐵路(成昆鐵路複線)建設也傳來好消息。9月28日上午,新成昆鐵路越西段進入鋪軌階段,距離年底開通更近了一步。屆時,從西昌到成都,隻需 3個多小時,對推動攀西地區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大渡河畔,“川藏第一橋”——雅康高速公路泸定大渡河大橋巍然屹立在深山峽谷之間。
這是一座建在高地震烈度區、複雜風場環境下的超大跨度懸索橋,創新攻克了多項世界級技術難題。全橋長1411米,主跨長1100米,重量近60萬噸,用鋼量超過鳥巢,為四川第一跨徑懸索橋。
2011年6月,大橋啟動初步設計。四川省公路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蔣勁松回憶,在勘察咱裡高橋位時,設計團隊需翻過五裡溝到橋位之間的一座山,才能抵達地勘點。“剛開始山上還有小路,後來沒路了,我們就自己找路,陡峭的地方就抓着灌木接力往上爬。”
曆時7年建設,大橋于2018年12月31日正式建成通車,對完善國家高速公路網、改善民族地區交通條件等具有重要意義。
水電建設者:勇攀行業“珠穆朗瑪峰”
10月中旬,金沙江上,水流湍急,目前世界在建規模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水電工程——白鶴灘水電站以鶴立群雄的姿态巍峨聳立。就在半個多月前,白鶴灘水電站8号機組順利通過并網調試72小時試運行,正式轉入商業運行,這标志着白鶴灘水電站左岸機組全部投産發電。
白鶴灘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600萬千瓦,共安裝16台我國自主研制的全球單機容量最大功率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其研制、安裝調試難度遠大于世界在建和已投運的任何機組,被譽為當今世界水電行業的“珠穆朗瑪峰”。
2011年2月,白鶴灘水電站正式啟動建設。無數中國水電人在這裡辛苦耕耘,先後攻克了40多項世界級難題,地下洞室群規模世界第一;圓筒式尾水調壓室規模世界第一;300米級高拱壩抗震參數世界第一;無壓洩洪洞群規模世界第一;首次全壩使用低熱水泥混凝土……
建設過程中,白鶴灘水電站工程樞紐部分設計總工程師陳建林遇到了職業生涯中最難的挑戰——地下工程挖掘。“要将16個重量超過8000噸的百萬千瓦水電機組裝在陡峭的山體下,意味着需要在左右岸掏出兩個長約450米、寬34米、高88.7米的龐大宮殿。”陳建林說,在白鶴灘水電站的建設中,洞室開挖量達2500萬立方米,足夠填滿2個西湖。
成都平原上,毗河供水工程也是人們翹首以盼的重大工程。毗河供水工程是四川省“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工程的重點項目,一期工程于2015年開工建設,需建成總長度381公裡的20條骨幹輸水渠道,其中總幹渠長156公裡。2021年7月工程正式通水後,每年為成都、資陽、遂甯3市供水4.33億立方米,新增改善灌溉面積125萬畝,惠及225萬城鄉居民。
資陽市水務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工程部副部長陳志見證了項目的修建難度。“由于特殊地形,這項工程相當于在魚背上開鑿出一條人工天河。”同時,工程一半以上的長度都是隧洞和渡槽,用他的話說,經常是“逢山開隧洞,遇溝搭渡槽。”
科技建設者:扛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重任
十年來,四川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扛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重任。在大國工程建設中,無數科技工作者投身科研、創新攻關。
位于甘孜稻城的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簡稱拉索),是全球靈敏度最高的高能宇宙線探測裝置,猶如孫悟空的“火眼金睛”。今年5月,拉索發現首批“拍電子伏加速器”和最高能量光子,開啟“超高能伽馬天文學”時代。
在成都,新一代“人造太陽”(HL-2M)已經建成并實現首次放電,它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托卡馬克裝置。這标志着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托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中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王金是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的一名技師,“人造太陽”上數萬個零件,都是他和隊友們親手調試和安裝上去的。“我們真空室内安裝的部件共有4萬多個,全部由人工安裝,如果有任何一個部件沒有安裝牢固,或沒有在指定的位置就會造成幾百人的團隊實驗無法進行。同時,由于空間受限,所有部件都是緊湊型,需要一層一層安裝上去,安裝難度大。”王金說,希望能和團隊一起,為中國的核聚變走向世界的前沿貢獻自己的力量。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楊金祝 陳彥霏 鐘曉璐
苟春 羅石芊
人物畫像
劉世海
中國建築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設計七院執行總建築師,高級建築師,國家一級注冊建築師,建功巴山蜀水的“大國工程”建設者之一。近年主持參加多項交通建築規劃設計,參編多部現代綜合交通樞紐規劃相關著作;獲得省級、院級優秀建築工程設計獎十餘項。
十年感悟
“建設這麼龐大的一個機場,如果在國外,可能需要5-10年或者更長時間才能建成,而天府國際機場僅用了3年多就建成。而且從整體規劃設計到建造細節,都實現了國際一流、國内領先的高标準,讓我們親身體驗了中國速度、中國智慧。”
《華西都市報》2022年10月16日第A19版
來源: 華西都市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