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蘇聯歌曲,最先在我們腦海中回蕩的旋律的一定是那首脍炙人口的《喀秋莎》,特别是對于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來說更是難忘的青春之歌。
與之同名的還有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第一種由蘇聯大量生産的自行火箭炮喀秋莎。事實上,這首歌不僅出現在蘇聯軍隊中的喀秋莎火箭炮出現之前,而且出現在蘇聯衛國戰争爆發之前。盡管聽到這首歌時我們覺得它非常适合那段戰争年代。
《喀秋莎》歌詞創作者蘇聯詩人米哈伊爾·伊薩科夫斯基
《喀秋莎》曲作者馬特維·勃蘭切爾
這首歌曲創作于1939年,但當時并沒有流行,是兩年後發生的蘇聯衛國戰争使這首歌曲脫穎而出,并伴着隆隆的炮火流傳了開來。如此說來,恰恰是戰争使《喀秋莎》這首歌曲體現出了它那不同尋常的價值,而經過戰火的洗禮,這首歌曲更是獲得了新的甚至是永恒的生命。
這首愛情歌曲竟在戰争中得以流傳,其原因就在于,這歌聲使美好的音樂和正義的戰争相融合,這歌聲把姑娘的情愛和士兵們的英勇報國聯系在了一起,這飽含着少女純情的歌聲,使得抱着冰冷的武器、卧在寒冷的戰壕裡的戰士們,在難熬的硝煙與寂寞中,心靈得到了情與愛的溫存和慰藉。
戰後,蘇聯當局為了表彰《喀秋莎》這首歌在戰争中所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專為它建立了一座紀念館,這在人類的戰争史和音樂史上也是首例。
據《喀秋莎》念館的負責人柳德米拉·普羅霍倫科娃介紹,1936年,米哈伊爾·伊薩科夫斯基和他的朋友,詩人亞曆山大·特瓦爾多夫斯基一起回到了故鄉斯摩棱斯克。歌詞的創作靈感正是在斯摩棱斯克激發的。
《喀秋莎》紀念館的雕像
當時在一個古老的公園裡正舉辦着一個大型聚會,兩位詩人聽了演講者讀了他們的詩,或許是那裡美好的環境讓詩人伊薩科夫斯基的創作靈感被突然激發并思如泉湧。第二天,伊薩科夫斯基前往莫斯科,開始隻是寫下了八行(兩段)詩句,“蘋果樹和梨鮮花盛開,大霧彌漫在河上……”在八行之後,詩人的思路便卡住了,他隻好把未來的歌詞先放在桌子上。但是後來,詩人偶然地遇到了作曲家馬特維·勃蘭切爾。作曲家問他是否有新的詩詞,伊薩科夫斯基承認,隻有這些。勃蘭切爾也同意看看他的新作,當看到一個女孩在陡峭的河岸上唱歌的故事時,勃蘭切爾深受啟發,以至于他迅速創作了音樂。著名的歌曲《喀秋莎》就此誕生,并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蘇聯歌曲。後來人們一直在試圖找出這位“喀秋莎”是誰?詩人認識她嗎?伊薩科夫斯基隻是回答:“沒有什麼是在真空中産生的。” 然後他沉默了...
《喀秋莎》紀念館的文物
柳德米拉·普羅霍倫科娃說:“聽過這首歌後,許多人都在1938年伊薩科夫斯基的傳記中尋找喀秋莎。” 實際上,喀秋莎早就出現在詩人的作品中。伊薩科夫斯基早在1925年就寫道:“春天的晚霞茫茫,夜晚的煙霧彌漫。喀秋莎愛情永遠屬于他。”1936年,他創作了歌曲《送别》,其中喀秋莎在她心愛的尼古拉的陪同下回家。
柳德米拉認為喀秋莎的原型是伊薩科夫斯基的第一位女教師葉卡捷琳娜·戈蘭斯卡娅。伊薩科夫斯基崇拜她。他曾經寫道:“我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歸功于兩個女人——我的母親達利耶·格裡戈裡耶芙娜和我的第一位老師葉卡捷琳娜·謝爾蓋耶芙娜·戈蘭斯卡娅。”在嚴寒天氣中,戈蘭斯卡娅讓米沙留在學校,因為光着腳沒有鞋,米沙沒法在嚴寒的夜晚回家。
由于米沙幼年的生活非常貧窮,戈蘭斯卡娅便承擔起喂養他的職責。據說,正是戈蘭斯卡娅發現這個男孩有嚴重的視力問題。她雇了一匹馬和一輛馬車,把米沙送到城裡去看醫生。診斷是慢性視網膜炎近視。後來戈蘭斯卡娅把所有的教科書都拿來了,米沙便開始了在家裡學習。
“葉卡捷琳娜·戈蘭斯卡娅死于二戰期間,”柳德米拉·普羅霍倫科娃說。伊薩科夫斯基很難過,他給老師的家人寄了錢還修了紀念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