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不和成何樣,二虎相争必有傷”。
這句話出自京劇曲目《将相和》中的蔺相如之口,在這句話之後,引出了一個舉世皆知的典故——負荊請罪。
一将一相、一武一文,廉頗與蔺相如是雙子星般的存在,提起其中一人必定會聯想到另一人。
在波谲雲詭、群雄輩出的戰國時代,“将相和”是最耀眼的流星之一。
但戲曲永遠隻唱到“負荊請罪”就結束了,可現實中的故事卻遠遠沒有結束。
舌戰群臣、不畏強權的蔺相如,在長平之戰後郁郁而終;
東征西戰、老當益壯的廉頗,在好友去世後備受排擠,最終死于異國他鄉。
雙子星的接連隕落,也預示着趙國氣運的終結。
長平之戰:廉頗陣前罷免,蔺相如病體沉疴自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戰國七雄相繼湧現。
在長達兩百多年的紛争中,被東方六國稱為“虎狼之國”與“西戎蠻族”的秦國經過變法圖強,一躍成為了戰國後期的最強存在。
此時,能與秦國抗衡一二的隻剩下楚國和趙國。
在楚威王時期,楚國國力達到巅峰狀态。國土面積占據了大半個中國,被認為是當時最有希望一統天下的諸侯國。
但自從公元前329年楚懷王繼位後,楚國國力開始由盛轉衰。
不過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真要硬碰硬的話,秦國也沒有把握一口氣将楚國拿下。
而趙國自從出了一個武靈王後,也隐隐有了一統天下的能力。單論軍事實力,它隻稍稍遜色于糾糾老秦。
但趙國的土地資源比較貧乏,相較于擁有蜀中糧倉的秦國來說,它的戰備資源供應是一大問題。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爆發。
這一戰徹底奠定了秦國一統六國的基礎,也是趙國走向亡國的轉折點。
同樣是在這一時期,廉頗和蔺相如的境況也急轉直下。
此時秦國正是秦昭襄王執政之際,他奉行“遠交近攻”策略準備對韓、趙、魏三國發起進攻。
在對韓戰役中,秦國攻下了韓國的上黨郡。
但上黨郡郡守卻不願臣服于西戎蠻族,于是便以十七座城池為籌碼請求趙國出兵援救。
對秦國來講,上黨郡已是自己的囊中之物,沒道理白白便宜了趙國。
但趙孝成王面對十七座城池也動了心思,于是他在幾番糾結下還是選擇了出兵援救。
這麼一來,趙國就相當于向秦國宣戰了。圍繞上黨郡這些城池,兩個強國展開了新一輪交鋒。
為防止秦國偷襲,趙孝成王早早地派廉頗駐守在長平一帶。而秦軍統帥則是王龁,也屬于戰國後期的優秀将領。
不過和廉頗比起來還具有一定的差距。作為戰國四大名将之一,廉頗可不僅僅是靠“負荊請罪”才揚名立萬的。
但在此次長平之戰中,即使強如廉頗也沒能扭轉趙國軍隊兵敗如山倒的頹勢。
趙國的弩弓騎兵訓練有素,在對戰其他諸國時占據明顯優勢。可在面對被稱為“虎狼之師”的秦軍時,這種優勢幾近于零。
而且秦軍有源源不斷的糧草軍備往前線送,可是趙國曆來不重視農業發展,使得後備空虛無法支持大規模長期戰争。
在戰役前期,趙軍一再敗退至丹河東岸。此時整個軍隊内人心渙散,大部分戰士都不敢再與秦軍作戰。
而廉頗所采取的戰略正是修築壁壘、以守代攻,不過這不是因為他怯戰退縮。
在戰場上,防守有時比進攻更有意義,而廉頗所擅長的就是防守城池。
冷兵器時代的戰争不比現在的高科技戰争,能在很短的時間内就結束戰鬥。
如果廉頗能始終堅守陣地的話,那秦國不會一直在趙國身上耗費人力物力。
所以從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趙國絕不能主動進攻,防守才是最合适的選擇。
但趙孝成王不是這麼想的,他看到的不是廉頗的防守策略,而是趙軍在面對秦軍時的膽小怯懦。
對于一國之君而言,這種行為無異于在給他臉上抹黑。于是,身在前線的廉頗接連受到了國君的幾次訓斥。
但無論趙王多麼生氣,廉頗始終沒有更改過自己的策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能為了面子而葬送千千萬萬的将士。
趙孝成王的這一手操作并沒有動搖廉頗防守到底的決心,卻讓秦國乘機鑽了空子。
秦昭襄王看出了他的急功近利,于是派人使了一出反間計。
秦相範雎花重金在趙國都城散布謠言,一說廉頗老矣,畏于秦軍威勢而不敢出;
二說秦軍根本沒把廉頗放在眼裡,他們害怕的隻有趙括一人而已。
說起這個趙括,相信所有人都會想起“紙上談兵”這個典故。
在聽說這些流言後,趙孝成王果然起了更換主将的心思,而他的意向人選正是趙括。
恐怕廉頗到最後都不敢相信,他并非是敗給了敵人的千軍萬馬,而是敗給了自己人的猜忌懷疑。
在一片唏噓聲中,久經沙場的老将黯然退幕,初出茅廬的“官二代”正式接管了主将一職。
而就在這道旨意發出前,反對聲最為響亮的人就是蔺相如。他深知好友廉頗的能力,也相信他絕不會給趙國抹黑。
于是拖着病體殘軀上書勸告:“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
意在嘲諷趙括其人不知變通,實在不堪大用。
可惜這番肺腑之言沒能使趙王回心轉意,當得知廉頗被收繳兵權後,蔺相如氣得病情越發嚴重。
遙想當年趙惠文王在世時,這對摯友身為國君的左膀右臂是多麼的意氣風發。
但他們忘記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有幾個前朝重臣能繼續得到新君的重用?
邯鄲被圍:廉頗不得重用,蔺相如郁郁而終在趙孝成王繼位後,廉頗、蔺相如空有上卿之名實則備受猜忌。
當初之所以會選擇廉頗駐守長平,是因為趙國擔心秦軍統帥之人将是白起。
同為四大名将之一,秦将白起所擅長的就是野戰進攻、戰必求殲。放眼趙國,也隻有廉頗能與之一戰。
所以說選擇廉頗隻是無奈之舉,趙孝成王根本就不想重新啟用這個前朝老将。
因此在看見秦軍主将是王龁後,趙王就已經動了别的心思了。
再加上廉頗自己的抗旨不遵和秦國的火上澆油,徒有其名的趙括就變成了三軍指揮。
将國家命運交到一個隻會對着兵書“之乎者也”的毛頭小子手上,這是多麼的可悲可歎!
而此時的蔺相如早就卧床不起了,趙王正好趁着這個機會撤去了他的一應職權,隻讓他在家好好靜養。
完璧歸趙、渑池相會、負荊請罪的榮光都已成為了過去,後來的蔺相如隻不過是一個被排擠出政壇中心的失意老人。
但他仍然拖着病體殘軀為趙國殚精竭慮,所以甯願冒着惹怒君王的風險也要上書勸告。
不過事情的結局不用想也知道,他和廉頗的關系世人皆知,趙王又怎麼可能會聽從他的勸谏?
當廉頗被奪兵權回到邯鄲後,這兩位老人也唯有相顧無言、扼腕歎息了。
而就在趙括走馬上任時,秦昭襄王也在暗地裡更換了主将人選。明面上仍舊是王龁,其實早就變成了白起。
如果說之前廉頗為将時,白起還有所顧慮的話;那麼對上趙括,他的勝算就是百分之百。
“殺神”之名,并非浪得虛名。
而趙括一改廉頗的防守策略,将手下将官換了個幹幹淨淨,妄圖以強攻突襲的方式沖破秦軍壁壘。
這樣一來,正好中了白起的圍殲圈套。
四十五萬趙軍被切割成了三段,通往大後方的百裡石長城防線被破,唯一的一條撤退路線被徹底堵死。
而另一條“生命線”——負責運輸糧草的糧道,也被秦軍給占領了。
消息傳回邯鄲,舉國上下震驚無比。看着自己傾心守護的國家變成這樣,可想而知廉頗和蔺相如的内心有多麼悲涼無力。
但更可悲的是他們無力改變什麼,廉頗不得重用,整天待在自己的府邸裡形同監禁。
而蔺相如更是有心無力,再也不可能重現昔日舌戰秦國君臣時的輝煌了。
在白起的步步為營下,趙軍如同甕中之鼈毫無反攻之力。
主将趙括在率軍突圍時中箭身亡,五萬趙軍被先後斬殺。主将一死,剩下的四十萬趙軍便不戰而降了。
後來,白起做了一件令天下人聞之色變的事情:坑殺四十萬降卒。
這一戰對趙國的打擊無異于滅頂之災,自此以後,趙國距離亡國滅種也隻是時間問題。
長平戰敗後,白起率軍圍攻邯鄲近一年。雖然最後靠着楚國和魏國的幫助保下了國都,但趙國已經是無力回天了。
而蔺相如也在這一時期郁郁而終,曆史上并沒有準确記載他的逝世日期。
太史公對他的最後記載為:“秦與趙兵相距長平,時趙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
趙奢就是趙括的父親,而蔺相如早在長平之戰時就纏綿病榻了。
這麼一個病笃的老人,先是被不斷排擠,後來又親眼看着自己的國家變得滿目瘡痍。
或許是在邯鄲被圍的那一年,他就在驚憤交加中遺憾離世了。
一個縱橫各國的謀士、一個位列上卿的文臣,最後的結局卻是郁郁而終。
世人隻看到了他的高光時刻,對他的勇氣和智慧贊賞不已。但沒人知道他在垂死之際時,是何等的黯然神傷。
從“完璧歸趙”一戰成名,到國都被圍回天乏力,蔺相如的一生可以算是高開低走。
在滾滾而來的曆史浪潮中,他的身影很快消失不見,但留下的榮光卻流傳至今。
幾經沉浮遠走他國,暮年思鄉空留餘恨當趙括兵敗、邯鄲被圍後,趙孝成王這才想起廉頗的好處,而曾經被陣前罷免的廉頗也沒有心生怨恨。
随着好友的離世,他明白垂垂老矣的自己已經無法再守護趙國多長時間了。
在這最後的人生當中,再次披甲上馬為國家而戰就是他唯一的信念。
公元前251年,燕王喜覺得元氣大傷的趙國已經沒有自保之力了,所以決定趁亂分一杯羹。
但在廉頗的統率下,趙軍不僅抵擋住了來自燕國的進攻,還順便把人家的國都薊城給包圍了。
老當益壯的他也再一次震驚了六國,打出了一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此戰過後,廉頗的個人威望在趙國達到頂點。
對在危難之時拯救國家于水火的老将,趙孝成王也終于給了他應有的禮遇。
出任相國、獲封信平君,廉頗在蔺相如走後一個人登上了權力巅峰。
公元前245年,他再次率軍攻打魏國。而魏國在伊阙之戰後就一蹶不振,早淪為了二流國家。
這次對戰趙國大獲全勝,廉頗也再一次彰顯出了自己的軍事才幹。
戰功赫赫的他在四大名将中占據了一席之地,同時兌現了當初披甲上馬時許下的諾言。
可當趙悼襄王繼位時,君王一貫猜忌多疑的性格又出現了。
廉頗再次受到冷落,手上的兵權被樂乘所接替。而這個樂乘本是燕國将領,在燕國戰敗後歸順了趙國。
昏庸無道的趙悼襄王聽信讒言,為了打壓廉頗的威望不惜啟用異國将領。
但這次廉頗沒有選擇逆來順受,幾經沉浮的他不願意再過這樣的窩囊日子了,于是與前來交接的樂乘幹了一仗。
但他也徹底斷了自己的後路,被安上一個“叛國”罪名後遠走魏國。
放眼諸國,廉頗的大名誰人不知、誰人不曉?看着不請自來的他,魏國一時間也不知道該用什麼禮數對待。
如果能收為己用那當然再好不過,但他當了一輩子的趙将,恐怕不會輕易替别國效命。
想來想去,魏國還是決定以客卿的名義去供養他,以後要留就留、要走就走。
但沒了廉頗的趙國卻是苦不堪言,秦國抓住機會卷土重來,隔三差五的就來家門口鬧一鬧。
這時,求告無門的新任趙王又想起了廉頗。想當初廉頗在的時候,趙國可沒被欺負得這麼慘過。
可當時的廉頗已經有八十多歲的高齡了,能不能重新為國效力還不确定呢。
于是,趙悼襄王打算先派使臣過去了解了解情況,等确定無誤了再接也不遲。
而另一邊的廉頗雖然對這個乳臭未幹的小國君有些怨言,可他畢竟還是趙國人,也盼望着回歸故裡。
見到故國使臣後,他二話不說就請人進府詳談,還在飯桌上“為之一飯鬥米,肉十斤”。
吃完之後精神抖擻地上了馬,在庭院裡來來回回跑了好幾圈。
他的種種舉動意在向使臣表明:廉頗雖老,但尚有一戰之力。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趙王很快就會将他迎回國,可沒想到問題出在了這個使臣的身上。
當時的趙國國相名為郭開,是一個隻會溜須拍馬、見風使舵的小人。
因為與嫉惡如仇的廉頗有私仇,所以買通使臣在趙王面前說了壞話。
當趙王聽說廉頗在短短一頓飯的時間裡就上了三次廁所後,難免對他的身體狀況産生了質疑。
于是,廉頗最後一次回歸故國的機會也泡湯了。
趙國回不去、魏國又不肯用,此時的他隻能仰天長歎徒勞奈何。
就在這時,楚考烈王因為仰慕廉頗,所以暗中迎他入楚。
可仰慕歸仰慕,這并不代表着楚國人就全身心地信任他一個趙将,而且廉頗自己也并非真心實意想為楚國效勞。
公元前238年,楚幽王繼位。比起自己的父親,他對廉頗更多了幾分猜忌。
所以不管是在魏國還是在楚國,身為趙人的廉頗始終沒有出頭之日。
曆史上也沒有記載他的離世日期,但根據推算應該在公元前243年左右。
相比之下,郁郁而終的蔺相如是死在了邯鄲,不管怎麼說都算落葉歸根。
但幾經沉浮的廉頗最後連故鄉都沒能回去,在楚國國都壽春走完了他的一生。
對着異鄉的月亮,他始終對趙地心懷眷念:“我思用趙人。”
可他眷念的故國卻早就将他抛諸腦後了,而重奸佞、親小人的趙國國君也将為自己的無知付出慘重代價。
刎頸之交:千古絕唱的“将相和”趙惠文王時期,是廉頗和蔺相如一生中最得重用的時候。
出生于貴族家庭的廉頗一心報國,從數不清的戰役中一路摸爬滾打而來,最終位列戰國四大名将之一。
而蔺相如出生微寒,在嶄露頭角之前隻是宦官缪賢的家臣。但他最終憑借着自己的努力位列上卿,完成了人生的逆襲。
在“負荊請罪”之後,原本政見不和的二人成了刎頸之交,一文一武共同守護着趙國。
雖然在趙武靈王後趙國國力逐漸頹微,可由于他們這對“雙子星”的存在,趙國也在一時之間名聲大噪。
奈何天意弄人,原本應該閃耀政壇的二人最後卻不得善終。一個在秦軍的包圍下憾而離世,一個報國無門壯志難酬。
備受推崇的“将相和”,最後也沒能挽救走向陌路的趙國王室。
也許就是因為後面的現實太凄慘,所以“将相和”才會以“負荊請罪”作為故事的結局。
在千百年後的今天,蔺相如被冠以了政治家和外交家的稱謂。憑着那三個耳熟能詳的典故,他就有資格永載史冊。
而廉頗的戰績在後來被不斷提及,唐朝追封六十四名将、宋朝追封七十二名将。
其中,“趙信平君廉頗”是一個永遠不會被遺忘的名字。
隻是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一統六國的那個國家并非趙國。
後記公元前228年,秦軍直搗邯鄲,此時的趙國已是名存實亡。
公元前222年,趙王嘉在代地被俘,趙國宗廟被悉數毀去。
至此,曾與秦國有一争之力的趙國正式退出了曆史舞台。
第二年随着齊國的滅亡,華夏大地上迎來了第一個大一統王朝。
而這一切,廉頗和蔺相如都沒有看見。
他們或許也曾經有過助力趙國一統天下的野心,可惜最後隻留下了一聲歎息。
唯有流傳千古的“将相和”,至今為後人所傳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