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培訓
在家門口創業
劍川村民在學做布紮
本報記者 莊俊華 文/圖
大理白族自治州強化黨建引領,以提升組織力為着力點,不斷提升易地扶貧搬遷組織化、就業扶貧組織化、産業扶貧組織化水平,為全力打赢脫貧攻堅戰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易地搬遷組織化 貧困群衆搬得出穩得住
走進雲龍縣諾鄧鎮福堂社區,橋上的一副對聯格外醒目:“搬遷搬來好日子幸福全靠共産黨,易地易出新天地精準施策拔窮根。”
“2019年11月26日,我家從苗尾鄉科立村搬來,新房裡有電視、桌椅、電飯煲,我又買了矮櫃、沙發等家具。”敲開4單元3樓的一道門,房主劉學成介紹,現在的住房有100平方米,分為3室1廳1廚2衛,能夠滿足基本生活需要。“剛入住新居的那一個多月裡,我們兩口子靠架電線就賺了2萬元錢。”劉學成高興地說,如今他在雲龍一中新址工地上打工,妻子有一個公益性崗位,兒子在大理技師學院讀書,一家人過得很快樂。
來自檢槽鄉清朗村的豐自勇租了一間鋪面開辦了“豐記餐館”,主營天麻火腿雞、全羊湯鍋、家常菜。“我家種着兩畝天麻,開飯店可以自産自銷。”豐自勇說,每天都能賣幾桌。天麻火腿雞一桌268元至288元,大鍋菜一桌按每人15元收費。試營業一個多月純利4000多元。豐自勇的妻子在社區工作,兒子在2公裡外的果朗小學讀書,平時住校、周末回家。他說:“現在的生活,每天心裡都感到很踏實。”
“福堂社區是雲龍縣易地扶貧搬遷中最大的一個安置點,占地415畝,投資3.95億元,建設樓房13幢28個單元591套住房,來自10個鄉鎮的591戶2198名群衆入住新居。”諾鄧鎮副鎮長、福堂社區黨總支書記趙志堅介紹,社區配套建設橋梁、市政道路等基礎設施和幼兒園、社區辦公樓、居民活動場所、衛生室等公共服務設施,目前正在完成綠化等收尾工程。
2018年5月,雲龍縣啟動建設福堂、舊州、仁德、紅旗壩4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共計安置1004戶3823人。曆時一年零三個月奮戰,于2019年12月16日如期完成安置房建設任務,易地扶貧搬遷群衆如期入住新居。
據介紹,雲龍縣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立黨組織,組建黨員先鋒隊、志願服務隊,讓搬遷群衆有了“主心骨”。一方面宣傳政策、發動群衆、服務群衆,一方面卡準時間節點推進項目建設,讓廣大群衆切身感受到黨員幹部昂揚的精神狀态、紮實的工作作風,密切了黨群幹群關系。同時,通過“一點一策”“一戶一方案”,全力推動産業扶貧、就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等重點工作,解決了搬遷群衆的後顧之憂。
大理州堅持力量下沉、重心下移,黨員幹部深入開展“頂在前面、幹在難處”專項行動,全州從縣級及以上部門選派駐村扶貧工作隊員11735名,實現駐村幫扶全覆蓋。全州把黨組織的力量發揮出來,做到有事找組織,行動看黨員,讓貧困群衆有依靠。目前,全州17911人入住新居,擺脫了“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
就業扶貧組織化 貧困群衆學技術提技能
“我陪娃娃讀書,有空時來跟老師學布紮,将來可做手工賣錢,補貼家用。”劍川縣金華鎮西門社區大松坪村傈僳族婦女餘樹花,在73歲的布紮代表性傳承人趙懷珠家小院裡告訴記者,她住在縣城的廉租房,兩個娃娃在金華一小讀書。縣婦聯組織培訓班學技術,她就報名學布紮,收獲很大。
今年34歲的張四代,被劍川縣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授予布紮類“劍川名匠”稱号。她創辦了“四代布紮體驗館”,并受聘為縣婦聯、縣文化館的授課教師,多次免費開辦布紮刺繡培訓班,她還與500多個學藝的姐妹們合作,分工制作各人拿手的部件,最後組裝為一件完美的作品。在“體驗館”裡,記者遇到一名54歲開始學習布紮的學員陳芬。她說:“我在陪家裡老人聊天時做做手工活,一個月也能賺兩三千元。”
“勤勞編織新生活,就近務工緻富奔小康。”老君山鎮黨委書記王梧興介紹,在挂鈎幫扶單位大理州委組織部、縣委組織部的幫助和協調下,2017年11月從永平縣引進永啟金屬制品廠,注冊成立劍川縣安民藤制工藝品廠并于2018年6月投産。目前年産值約1000萬元,以“黨支部 公司 合作社 貧困戶”的模式,輻射全鎮5個行政村571戶2298人,實現“就業崗位送門口,掙錢顧家兩不誤。”
老君山鎮新和村2017年從賓川縣引進新農源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以“黨支部 公司 合作社 貧困戶”發展模式,建成高原紅心蘋果基地930多畝。基地負責人介紹,每畝種植85株蘋果樹,目前是成長初期,隻有小部分挂果,每市斤售價24元。等到了豐産時畝産可達4000市斤至5000市斤,每年帶動務工1萬人次以上。
“我們以‘一戶一人、一人一技、一技促脫貧’為目标,打出一套‘就業扶貧’組合拳。截至今年6月4日,全縣共轉移農村勞動力就業67218人。”劍川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施春花介紹,全縣多部門聯動抓技能培訓,多渠道推薦崗位促轉移就業,通過鄉村公益性崗位促進貧困勞動力就業,給予跨省務工貧困人員勞務補貼和生活補貼,建設就業扶貧車間就地就近轉移貧困勞動力,特别是以木雕産業發展與轉移就業為切入點,創建“劍川木雕”勞務品牌,目前全縣木器木雕産業從業人員2.3萬餘人,木雕産業已成為全縣農民增收緻富的一大産業。
大理州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目标,不斷提升群衆創業緻富能力,通過農村黨員冬春訓、“雲嶺先鋒”夜校、“百名講師上講台”、“千堂黨課進基層”、“萬名黨員進黨校”等方式,組織開展實用技能培訓,累計培訓農村黨員50萬人次。通過持續開展“挂包幫”“轉走訪”活動,結對幫扶并提供就業、農産品銷售等服務,幫助貧困群衆解決發展難題。目前,全州累計組織建檔立卡貧困戶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35.5萬人次,轉移就業14萬人次。
産業扶貧組織化 貧困群衆能緻富有路徑
“你看,我們間隔3片葉子保留一個瓜,味道很甜呢!”50多歲的李樹春站在比人高的瓜藤前,摘下一個黃瓜大口吃起來。他是山東省壽光縣人,6年前來到彌渡縣寅街鎮河東村創辦“魯滇蔬菜産銷農民專業合作社”,以“規範、綠色、健康、放心”為理念,建設标準化設施蔬菜200餘畝,打造彌渡蔬菜标準化生産示範典型。
李樹春說:“合作社要做大品牌,必須聯合農戶發展。”目前,在村黨支部引領下,合作社積極與農戶擴大合作,統一種苗、技術、農藥、品牌、銷售,打響彌渡蔬菜品牌。
“大理是全球最适宜櫻桃蕃茄生長的3大黃金産區之一,我們目前流轉土地462畝,采用荷蘭溫室技術、以色列滴灌技術,無土栽培了安第斯紅、檸黃蜜茄等6個品牌,市場銷路很好。”在寅街鎮永豐村,大理春沐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經理曲健端出一盤黃色、紅色的小蕃茄讓客人品嘗。小蕃茄不僅色澤漂亮,而且脆甜爽口、味美濃郁。曲健說:“在這裡,一個大棚就是一個植物工廠,畝産量15噸至18噸,畝産值約30萬元。”
“前年,村民對大理春沐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流轉土地有擔憂,我們召開戶主會、群衆會,一家一戶做工作,黨員帶頭流轉土地,群衆也就跟上來了。”永豐村黨總支書記白汝說,目前農戶租金收入60多萬元,村集體增收4萬多元,公司帶動農戶200餘人在家門口務工。
在新街鎮海壩莊聞家村,村民劉開雲高興地說:“家裡有3口人,日子比過去好多了。”她家裡每年從昆明正大豬業有限公司獲得收益3000元,已經領到6000元;家庭養豬30多頭,收入有10多萬元。
“我縣探索創新了‘黨組織 龍頭企業 金融機構 合作社 貧困戶’的生豬産業扶貧模式,建設50萬頭正大生豬産業鍊扶貧項目。”新街鎮副鎮長劉偉介紹這一模式有4大特點:覆蓋廣,包括全縣8個鄉鎮85個村委會411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将5萬元的小額扶貧貼息貸款入股合作社進行按期收益;效益好,正大集團與合作社簽訂10年不可更改的圈舍租賃協議,每年支付給合作社圈舍租賃費每棟26萬元;标準高,按照歐美國家标準建設,實現生豬養殖規模化、标準化、規範化、自動化、智能化,打造國内一流的标準化生豬育肥場;風險低,合作社按時收取生豬育肥場租賃費,農戶一年獲得收益3000元。
彌渡縣堅持走“種養相加、長短結合、以短養長”的産業扶貧之路,建基地、創品牌、育龍頭、拓市場,“一棵菜、一頭豬”挑起彌渡脫貧增收“大梁”。近年來,蔬菜産業轉型升級,帶動4.6萬農戶種植蔬菜22.4萬畝,年産值達23.3億元,榮獲“全國菜籃子産品生産先進縣”稱号。引進50萬頭“正大”生豬養殖全産業鍊項目,帶動生豬出欄85萬頭,實現生豬産值22億元,榮獲“雲南省商品豬生産基地縣”稱号。同時,現代高原特色産業不斷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強做大,産業鍊條有力延伸,特色種養業、農村電商等新興産業方興未艾。
大理州持續推進“黨支部 龍頭企業 貧困戶”模式,全州成立1315個合作社和277個家庭農場,打造“綠色食品牌”發展扶貧産業,形成以核桃、蔬菜、水果、中藥材、茶葉、蠶桑及肉牛、生豬、乳業等20個優勢特色産業為主的扶貧主導産業,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10.1萬戶、38.47萬人,覆蓋率達99.85%,有力推動貧困戶脫貧增收,開啟幸福新生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