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07賽季的NBA如今看來是一個相當有意義的轉折賽季,這一年裡,皮爾斯、雷·阿倫和加内特各自所在的球隊均無緣季後賽,這使得他們在那個賽季結束後,尋求到了組成“三巨頭”的機會。科比也在那一年再次被太陽擊敗,他在那一年夏天,和湖人隊管理層一度鬧得不可開交,幾乎就要前往公牛。
那一年,戰無不勝的小牛,卻慘遭勇士黑八,球風華麗的太陽則再度折戟。而那一年,最終的總決賽也沒有如人們想象中那麼激烈,老辣的GDP組合帶領馬刺隊4:0橫掃22歲的詹姆斯帶領的騎士隊,在九年内第四次奪得了總冠軍。不過,那一年的總決賽MVP并不是鄧肯,而是頒發給了帕克,那麼究竟為何,帕克能夠力壓GDP的另外二位,成為FMVP呢?
1.個人數據上的優勢縱觀NBA過去75年的曆史,所有獲得過FMVP的球員,除了像14年的倫納德,15年的伊戈達拉這樣的少數個例以外,幾乎清一色都是球隊在總決賽中場均得分最多的球員,或者數據最為漂亮的球員。
回到2007年的總決賽,馬刺隊擁有當時聯盟最強的體系,無論是防守,還是進攻,他們都能夠在波波維奇的帶領下,做到最高效率的執行戰術。而托尼·帕克在那一年的總決賽中,場均得到26.5分、5個籃闆和3.3次助攻,鄧肯相比于往年則下降了不少,但是依然能夠貢獻18.3分、11.5個籃闆和2.3次蓋帽,而吉諾比利則穩定貢獻場均17.8分、5.8個籃闆和2.5次助攻。
如果僅僅看數據的話,那麼吉諾比利無疑已經被排除在外,事實上那一年的賽後FMVP投票中,吉諾比利和2005年時僅差鄧肯2票相比,居然一票都沒有得到,屬實有些意外,而鄧肯在2007年也僅僅隻得到了1張票,帕克則狂攔9票,足以彰顯得分的重要性。而那一年的總決賽,法國人确實開始迎來了生涯的轉折點,他被波波維奇欽定為了新的進攻核心點,大部分的戰術發起都是由帕克這裡開始,因此戰術地位的偏重,使得帕克在球場上的存在感要大于鄧肯、吉諾比利,因此在數據上帕克已經拔得頭籌。
2.球場貢獻上的比重不同
2007年的總決賽大比分最終定格在了4:0,雖然是以橫掃的形式結束了系列賽,但是馬刺隊還是遭受到了不小的麻煩。最後兩場比賽,他們分别僅僅以3分和1分的優勢,赢得了比賽,稍有不慎便會輸掉比賽。而穩定軍心的人物,自然而然就是GDP了。
首先是吉諾比利,他在最後一場比賽裡獨得27分,是當場比賽的最大功臣,然而由于第三場比賽中,他發揮失常,全場隻有8投0中得到3分的糟糕表現,FMVP必然是每場都有巨大貢獻的球員,吉諾比利的失常表現,縱然其餘三場表現不錯,然而不足以掩蓋自己的不穩定。而鄧肯在前兩場比賽中,打出了典型的“鄧肯式”數據,分别得到24分、11個籃闆和23分、9個籃闆,不過後面兩場比賽,顯然波波維奇做出了改變,鄧肯的戰術地位側重于内線防守和護框之中,而效果是相當不錯的。
雖然球隊都是險勝,但是騎士隊兩場隻得到了72分、82分,以詹姆斯為首的騎士隊球員們,在鄧肯為軸的防守體系下,進攻屢屢受挫。不過也是因此,鄧肯之後的兩場總共才得到了26分,無疑是影響到了FMVP的評選。而當時的帕克已經成為了進攻端的爆點,出色的爆發和速度,使得騎士隊幾乎沒有任何阻擋他的方法,突破後的轉身上籃、擋拆後的小抛投、中距離的跳投,他一次次在進攻端打擊騎士,最終幫助球隊赢下了系列賽,而四場比賽得分分别為27分、30分、25分和24分,也足以證明帕克的穩定。
3.球隊戰術核心的轉移
事實上,帕克奪得了FMVP之後,也預示着球隊的架構開始發生了變化,與過往在進攻端和防守端都大包大攬不同,波波維奇開始漸漸将鄧肯在進攻端的戰術體系分擔為了GDP三人的均衡性,并且大有将戰術偏向外線發展的趨勢。2007-2008賽季,帕克場均18.8分、6次助攻,吉諾比利場均19.5分、4.8個籃闆和4.5次助攻,鄧肯場均19.3分、11.3個籃闆、1.9個蓋帽,三人的得分已經開始向一個水平線發展,并且鄧肯也在防守端被賦予了更艱巨的任務,而這也是因為球隊多年無法找到合格的中鋒,所被迫做出的無奈之舉。
不過,鄧肯的能力确實證明了自己曆史第一大前鋒的實力,即使将進攻端的球權分出,他依然能夠在防守端做出更大的貢獻,季後賽分别斬落奧尼爾和小斯、大衛·韋斯特和泰森·錢德勒,并且在和保羅·加索爾的對決中占據上風,足以說明。但是必須承認的是,自帕克獲得FMVP開始,球隊的戰術核心位置确實發生了轉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