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蘭亭序同字歸類

蘭亭序同字歸類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27 18:17:20

蘭亭序同字歸類(蘭亭序裡的别字)1

蘭亭序同字歸類(蘭亭序裡的别字)2

蘭亭序同字歸類(蘭亭序裡的别字)3

王羲之《蘭亭序》别字一覽表

清乾隆時編成的《三希堂法帖》,收有唐代書法家褚遂良、馮承素二人臨摹的王羲之《蘭亭序》。因為《蘭亭序》的真迹已在李世民死後随葬昭陵,所以這兩個摹本成為我們能看到的最近真的《蘭亭序》了——說它就是王羲之的真本,也不算離譜。關于《蘭亭序》的書法藝術,我們不去說它,單說王羲之在這篇28行、324字的短文中寫下的别字。

首先,我們要明确别字的内涵。别字是确有其字,一般字書、字典都有收羅,但它被用錯了地方,被賦予沒有的、或特有的義項——而這一特有義項另由其他字承擔,此字可謂正字。嚴格意義上說,别字也是錯字。雖然是錯字,但在上下文中,一般不足以使讀者誤解其意圖,不妨礙對意義的正确理解。所以,我們說它是别字,而非錯字;我們下面考察的,就是《蘭亭序》裡的這一類字,而且還不少。

蘭亭序同字歸類(蘭亭序裡的别字)4

蘭亭序同字歸類(蘭亭序裡的别字)5

《蘭亭序》第2行第10字,是“稧”,“修稧事也”。陰曆三月三,在水邊祓除不祥,帶有遊樂性的祭祀活動,稱為修禊。《論語》中,所謂“浴乎沂,風乎舞雩”,就是後世的修禊。而稧,按照宋代的《集韻》,是禾稈。二字毫不相幹,所以,文中此句當為“修禊事也”。第4行第5字,是“領”,“崇山峻領”。《說文解字》:“領,項也。”領,就是脖子。《說文解字》也收有“嶺”(嶺的繁體字),意思是“山道”。《說文解字》既有領、嶺,義項各别,分工明确。那麼二百年後,王羲之把崇山峻嶺寫成領,你能說他不是寫錯了,不是别字?

《蘭亭序》第12行第8字,是“悟”,“悟言一室之内”。《詩經·陳風·東門之池》:“彼美淑姬,可與晤言。”毛傳:“晤,遇。”鄭玄嫌毛公解釋不夠明朗,箋注:“晤,猶對也。”就是說,詩經裡“晤言”的“晤”,是倆人面對面的意思;“晤言”,是倆人促膝談心,推心置腹。《說文解字》有悟字,意思是“覺也”。所謂覺,就是醒悟的意思,它是和迷相反的心理狀态。是故,王羲之的“悟言一室之内”,當作“晤”。第15行第8字,是“怏”,“暫得于己,怏然自足”。《說文解字》:“怏,不服,怼也。”《康熙字典》引《增韻》:“怏,情不滿足也。”就是說,怏的意思是怨恨。那麼,“怏然”和“自足”,邏輯上相互矛盾,實際上不能共存。“怏”應該是“快”字。《說文解字》說“快”的意思是“喜”。“快然自足”:因為感情上愉快、喜樂,所以精神上感到圓滿,行為上别無所求。可見王羲之寫了别字。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心部》中說:“考王逸少《蘭亭序》曰:‘怏然自足。’自來石刻如是,本非‘快’字,而學者鮮知之。”他老先生倒是知道這一點,無奈卻要越俎代庖,強為王羲之的這個“怏”字找理由,說“怏,蓋倔強之意”。不說它單文孤證,沒有确切的文獻支持;即便真像段玉裁叮咛的這樣,倔強與自足又如何能夠圓融共存?真是越描越黑。

《蘭亭序》第16行第11字,是“惓”,“所之既惓,情随事遷”。《康熙字典》引《集韻》:“惓惓,謹也,又懇至也。”惓是誠懇的意思。《禮記·儒行》:“笃行而不倦。”倦是懈怠、疲勞、厭煩的意思。所以,王羲之的“所之既惓”的惓,當作倦。第21行第5字,“攬”,“每攬昔人興感之由”;第27行第12字,即末字,“攬”,“後之攬者亦将有感于斯文”。這兩個“攬”,都是看、閱讀的意思。《說文解字》:“覽,觀也。”所以,王羲之用的這兩個攬字,都該換成覽。關于覽和攬的區别,我們不想置詞,因為明末的國子監生張自烈老兄,已經在《正字通》中說得明白:“按攬覽音同義别。攬,撮取也。溷同覽,非。”(轉引自《康熙字典·見部》)要之,攬是用手,覽是用眼,豈可亂套!

為清晰起見,我們把王羲之在《蘭亭序》裡的别字做一列表,總括上文。

這麼一篇三百來字的短文,寫了6個别字,而且我們網開一面,其中兩個攬字我們隻作一個統計。用計算器除一下,是0.01851,1851。就是說此文的别字率是1.85%。(如果按7個别字算,此文錯字率是2.16%。)看來,王羲之老先生,到目前為止,毫無疑問地戴定“别字最多的作者”的桂冠了;借用清朝的頭銜,王羲之算是寫别字的“鐵帽子王”。雖然說頭銜越多越好,但這樣的桂冠、頭銜,我們還是小心檢點,不要讓他轉贈給我們吧。

蘭亭序同字歸類(蘭亭序裡的别字)6

是風雅的文人聚會,還是緊張的政治密謀?

《蘭亭序》讓蘭亭雅集蒙上了一圈耀眼的光暈,永和九年的這場集會,就像《蘭亭序》一樣,不斷被後人臨摹,甚至讓無數的帝王傾心,清朝雍正皇帝甚至模仿蘭亭雅集,在宮殿裡挖掘溪溝舉行曲水流觞集會。

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對此充滿了向往。但是,唐太宗們不知道的是,永和九年的天空中,懸挂着一輪紅月。

月變色,将有殃。

永和九年參加蘭亭集會的那些文人雅士,實際上是在強作笑顔。

吳大新是紹興市的一名學者,因考證《蘭亭序》的專著《紅月亮》而轟動學界,在書中他對蘭亭雅集提出了全新的觀點:那不是文人的酒會,而是一次秘密的戰前軍事會議。他認為,蘭亭雅集實際上是一次軍事政治集會,邀集人王羲之想憑借自己的人脈,來調和朝中兩大政治派别的矛盾。

參加會議的除了王羲之和他的兒子外,還有當地的大姓氏族代表、各級行政長官,其中掌握東晉軍事大權的就有6人,他們絕非過去所說的一幫文人。在此次會議上,主題很明确:東晉要北伐,如果北伐,那麼誰來統帥?

當時北伐的統帥,有兩個人選,也就分成了兩派。一個是桓溫派,桓溫是當時最高的軍事統帥,但受到朝廷的猜忌。一個是殷浩派,殷浩是個名士,是東晉皇室用來牽制桓溫的。這兩派都有人參加蘭亭雅集,桓溫的兒子親自來參加,殷浩手下的兩個将軍也來參加了。

“如果是文人雅集,那麼像許詢、阮裕、甚至連和王羲之關系密切的道士許邁、高僧支遁等名士沒有出席,這說不過去。” 吳大新說。

對于王羲之來說,右将軍的職務,使他成為這次會議上的關鍵人物。右将軍不是一個虛職,在當時相當于國防部副部長。

永和九年的中國版圖,是又一個“三國演義”,前秦、前燕和東晉三個國家互相攻伐,試圖吞并對方,統一中國。

永和八年(352),東晉王師北伐,大敗而歸。到了永和九年的春天,時任北伐統帥的殷浩親率大軍在淮河與敵軍對峙,戰事一觸即發。

而這次東晉一旦再敗,後果不可設想。

和前線的劍拔弩張相比,大後方的會稽,還是歌舞升平。這裡非但兵糧充足,而且越王三千甲兵退保會稽,“卧薪嘗膽後吞吳”的曆史先例,也讓喪失了大半河山的東晉王朝,在心理上有了一個最後可以依賴的地方。

桓溫和殷浩兩個人積怨很深,這已經是衆所周知的秘密,而将相不和在打仗中是很忌諱的。王羲之和兩人關系都不錯,一個是他上司,一個是他朋友。他想通過蘭亭集會調和兩人的關系。

但在這次會議上,調和失敗了。

“所以你去看王羲之的《蘭亭序》,後半段他大聲疾呼,帶有悲憤的情緒,就是因為這次會議無疾而終。《蘭亭序》千古悲涼的密碼也就在這裡。” 吳大新說。

半年之後,殷浩率領七萬大軍北伐,以慘敗告終,被廢為庶人。

蘭亭之會,終以悲劇收場。王羲之右将軍的政治生命也就此結束。永和十年(354),又逢修禊之日,王羲之再次來到舊地,展開《蘭亭序》,臨寫數十遍,卻再也寫不出當時的氣韻了。

六天後,王羲之辭官而去,舍宅為寺,帶着家眷,悄悄歸隐了。隻留下一泓墨池,一個蘭亭,一段風雅傳說。

今天,慕名來到蘭亭的人,會在曲水流觞邊坐上一坐,感受當年的蘭亭雅事,但是,沒有人留意,在風雅背後還有一場劍拔弩張的政治辯論。也很少有人知道,現在的蘭亭,并不是永和九年的蘭亭。

我們依照着清朝《會稽縣志》的記載,攀登上蘭渚山,在密密的草叢中,發現了頹倒在地的石柱,這就是縣志中所繪的天章寺。清代蘭亭的全址,就從它的腳下鋪開,形成一個龐大的建築群。

而這僅僅是清朝繪制的蘭亭勝景,東晉時,蘭亭背高山長嶺,面茫茫鑒湖,氣象萬千,曲水流觞絕非我們現在看到的那麼局促和狹隘。

永和九年的蘭亭,早已湮沒在曆史的荒草中。如同《蘭亭序》,在王羲之歸隐後,也悄然消失了。

蘭亭序同字歸類(蘭亭序裡的别字)7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