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大學期間計算機類競賽

大學期間計算機類競賽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0-04 21:30:04

大學期間計算機類競賽?第一次參加全國計算機技術學術會議,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大學期間計算機類競賽?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大學期間計算機類競賽(我在衢州20年六-第一次參加全國計算機技術學術會議)1

大學期間計算機類競賽

第一次參加全國計算機技術學術會議

--我在衢州20年(六)

八十年代國外計算機應用已深入到工農業、交通運輸、文教衛生、社會公用事業等各行各業和人們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

1984年我國的電子工業部計算機工業管理局提出了面向應用的計算機工業發展總方針,确定“引進、消化、開發、創新”的發展戰略,全國出現了“微機熱”。我國微型計算機年産量突破2萬台,國産的長城0520(Great Wall 0520)和紫金Ⅱ号(APPLEⅡ兼容)兩個型号的微型計算機已具備年産萬台以上的生産能力。長城0520是我國第一台中文化、工業化、規模化生産的微型計算機,其性能與當時的IBM PC和NEC 980相當,漢字處理水平等項性能超過了當時包括IBM在内的國際知名品牌。IBM、寶來、王安、HP、CDC等公司先後決定和我國聯合生産微型計算機和外部設備,NEC、東芝等公司也積極發展與我國的合作。

由于微型計算機技術的出現,使生産過程計算機控制系統突飛猛進的發展。1975年美、日等國家研制成功了集散控制系統(Distribute Control system,DCS),它是以計算機為核心的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的系統。集散控制系統提高了過程控制回路的品質,對穩定生産過程控制,提高控制精度,節能降耗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通過閱讀和學習國外文獻,撰寫了《以微處理器為核心的集中分散綜合控制系統及其特點》的文章,有7800多字,我從雜志上看到了中國電子學會計算機學會(當年計算機學會還是2級學會)微機專業分會關于“第四屆全國微計算機學術會議”的征文,1984年1月17日我把文章郵到湖北省武漢市223信箱的“第四屆全國微計算機學術會議”籌備組。3月5日收到會議錄用通知書,并要求把文章打印400份,3月23日我就把打印的文章郵到了會議籌備組。好高興啊,這對我來說是多麼的不容易,邁出這一步是我大學畢業的第7個年頭,這是我第一次有機會去參加全國性的計算機技術的學術會議,去聽聽全國的專家們的學術報告,也去見見世面,走出這一步是多麼的難啊。

為了适應計算機應用的快速發展和普及,把衢化的計算機推廣應用工作更好地開展起來,1984年5月18日衢州化工廠成立了計算機推廣應用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由王式君(副廠長,後任浙江省石油化學工業廳副廳長)、李國英(廠總工程師)、趙福雄(科研所所長),何孫寅(設計處儀表室主任,後任巨化集團公司技術開發處副處長、巨化集團公司設計院院長),張錫華、朱乃昌6人組成。王式君任組長,李國英和趙福雄任副組長。小組下設推廣應用辦公室,由何孫寅任辦公室主任,辦公室設在衢化科研所。設計處何孫寅,合成氨分廠生技科張錫華、秦學禮和儀表車間計算機班全體人員調到計算機推廣應用辦公室,計算機班使用的調試儀器,辦公用具,資料等全部轉入推廣應辦公室。

這樣我們隻好從儀表廠回來和合成氨分廠計算機班的朱乃昌、鄧松如、毛炳其、趙林森、沈善新、馬國展、沈世良等10人組成了一個新的單位衢州化工廠“計算機應用推廣辦公室”。

這個文件下達以後,衢化科研所所長趙福雄在科研大樓(現巨化集團技術中心大樓)的第3層的西頭給計算機應用推廣辦公室劃出了2間辦公室和一個機房(有30多平方),并配置了相應的辦公桌椅,我們從儀表廠回來開始了新的工作。

1984年6月2日至6日“第四屆全國微計算機學術會議”在湖北省武漢市的武昌召開。這次會議由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709所具體承辦,參加會議的有來自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的500多位從事計算機技術和應用的學者、工程技術人員,其中有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電子工業部六所(華北計算技術研究所)、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709所和、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等單位的著名學者和研究人員,我是來自企業也是職稱最低的與會人員。會議共收到684篇論文,其中錄用的有487篇,屬于計算機應用的有341篇。從大會交流的論文看,微型計算機機已廣泛應用到我國的交通運輸,輕工儀表,紡織印染,機械制造,石油化工過程控制,地質勘探,采礦冶金和郵政通信、廣播電視、财貿金融、醫療衛生、文教體育、科學研究、水文氣象、軍工裝備等各行各業。

在武漢的會議期間,我見到了分配在北京的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工作的我大學同班同學周均良,好高興,大學畢業7年了,他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采用單片機完成了野外大氣自動采樣機并投入了實際應用,也撰寫了交流論文。會議期間有多個分會場,有多場不同方向的學術技術報告,我和周均良同學選擇參加我們感興趣的技術報告會,聆聽專家的大會報告。還抽空去了看了武漢長江大橋(照片1),我們就住在武昌的紅樓賓館,黃鶴樓(照片2)就在我們住的酒店的邊上,很可惜當年的黃鶴樓沒有開放,我們也沒有去武漢大學的東湖。36年過去了,武漢大學的東湖和黃鶴樓這2個著名的景區到現在我都沒有去過,好遺憾。

照片1 武漢長江大橋

照片2武漢長江大橋和黃鶴樓

1984年3月5日,我編寫的文章“第5代計算機及其開發規劃”投稿到上海8209信箱(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全國計算機振興研讨會”籌

備組,這個研讨會也是由中國電子學會計算機學會舉辦的,4月5日收到錄取通知書,要求壓縮文章的字數,原稿有1萬多字,這篇文章是我從日文雜志的多篇介紹日本開發第5代計算機的技術文章編寫的,到了6月29日我才完成了修改稿,打印160份在大會交流。這次會議是在1984年10月27日-11月1日在福建廈門(照片3)的海味大廈舉行的,這是我1年内第2次參加由中國電子學會計算機學會舉辦的全國性計算機學術會議。我第一次到廈門,會議結束後我還遊覽了廈門的南普陀、廈門大學、鼓浪嶼和集美陳嘉庚紀念館等。

照片3廈門市區和鼓浪嶼

從1981年5月我來到衢化的3年時間裡,基本上都是在資料室學習和閱讀外文資料,發表在雜志上的幾篇文章和這2次全國學術會議交流的文章都是根據我對技術的理解編譯和編寫的,基本沒有自己的研究和應用成果的介紹,更談不上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能把計算機技術術語和技術發展說的準确已經是非常不容易了,要知道我在企業,沒有研究的氛圍,更沒有導師指導,出去開會還要說服領導同意和支持。特别是資料的打印更困難,不像現在自己可以在計算機上輸入、打印,過去是要申請,領導批準,打字室才給打印,打印好的資料還要自己裝訂。過去的打字員都是用機械打字機,先打字到蠟紙上,再用油印的方式印出來,印刷過程蠟紙還不能壞了,否則要重新打字,過去打字員要打印的文件太多了,她們的确很忙。

我在企業走出這一步是多麼的不容易啊。

通過這2次參加全國性的技術學術會議,聽了專家們的學術報告和交流,使我的眼界開闊了,了解到了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方向和計算機技術在企業管理、過程控制的應用前景,堅定了我從事計算機應用項目開發的信心。

1984年8月11日,經國家經貿委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批準,衢州化工廠更名為“衢州化學工業公司”,公司進行了一系列的機構改革,成立了衢化公司技術開發處。

1985年1月我們“計算機推廣應用辦公室”從衢化科研所分離出來,成立了衢州化學工業公司“計算機中心”,劃歸衢化公司技術開發處管理,何孫寅是第一任計算機中心主任。

1984年我們成立了新的工作單位,學習新技術,不學不會啊,有點忙起來了,事情也多了,可我還是堅持利用空餘時間繼續學習,編譯投稿,這一年收到的各類文章的稿費是我3個月的工資。

俗話說,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隻要瞄準方向,刻苦學習,不斷地努力,大膽嘗試,不怕失敗,就能走得出去,得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術,取得好結果。

2020.07.01庚子五月十一日記于杭州禮齋

注:照片2、3選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